摘 要: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需要在一定的立法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文章從立法理念的概念探究入手,分析中國傳統(tǒng)立法理念的缺陷及原因,進而提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應樹立新的立法理念,以適應社會發(fā)展,推進依法治國。
關鍵詞: 立法 立法理念 法治
在中國這個成文法傳統(tǒng)的國家里,立法是執(zhí)法、司法的前提,立法質量直接關系到法治的進程。立法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因而離不開一定的理論指導,只有科學地確立了立法理念才能正確地界定立法的本質,并有效地指導立法活動。筆者試圖以中國的法治進程為背景,探討引領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立法理念。
一、立法理念的概念分析
關于理念一詞一直以來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詞義,不同的學者對其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它的英文單詞為idea,意指想法、主意、思想、觀念、觀點、意見、計劃等。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理念”的含義被限定為“觀念”、“想法”、“思想”等,更指最一般的、基本的觀念、思想傾向和追求等。在古希臘時代,理念一詞具有特定的含義,當時它主要是指理智的對象或理解到的東西。后來,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爾將法和理念結合起來,即法理念,如黑格爾指出:“法的理念是自由,為了得到真正的理解,必須在法的概念及定在中認識法。”[1]雖然新康德主義者施塔姆勒等人將法的理念理解為正義,但并未脫離法的理念的價值指向。我國臺灣學者史尚寬則認為:“法律制定及運用之最高原理,謂之法律理念?!?mark class="Ve3yzgSGzqBb5eclX5ErZQ==">[2]作為法律運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立法當然反映了立法者對于法的理念和法的價值的理解,這種理解構成了我們所謂的立法理念。綜上可知,立法理念是蘊涵于立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法律內在精神和最高原理,它體現(xiàn)了立法者對立法的本質、原則及其運作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及由此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它統(tǒng)攝著立法原理及具體立法的指導思想。
立法作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項實踐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但是,在中國一直以來關注更多的是執(zhí)法與司法的問題,認為要想推進法治進程必須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往往忽略立法的問題。法治首先是一種“良法之治”,若沒有良好的法律作為基礎和前提,又何以依法治國、公平司法呢?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立法理念的指導,從而使立法質量低劣,阻礙了依法治國的進程,也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此,有必要對傳統(tǒng)的立法理念的缺陷及原因做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新型的立法理念。
二、傳統(tǒng)立法理念的偏頗
(一)“國家至上”的立法理念
由該立法理念出發(fā),立法者在立法過程中過于強調國家,忽略個人。在法律上表現(xiàn)為公權力至高無上,而個人權利被壓抑,在現(xiàn)實中國家機關濫用職權屢屢侵犯個人權利,而個人卻找不到救濟的渠道。在公法領域更多的是規(guī)定國家機關享有的職權,而很少有責任的規(guī)定,相反,對普通公民更多規(guī)定的是義務,而少有權利的保障。在私法領域,義務性、禁止性條款占了相當?shù)谋壤?,可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普通公民的基本權利被肆意踐踏也不足為怪。
(二)“管理論”的立法理念
所謂管理論就是把國家當做相對人的統(tǒng)治者,把相對人當物一樣地來統(tǒng)治或管理的理念。在這種傳統(tǒng)立法理念下,制定出來的法律始終強調對社會的“管”與“治”,法律規(guī)范相對于人民大眾而言是一種異己的控制而不是其合法權益之保障的根由。把人民與國家對立起來,人民遵守法律始終出于對威懾的恐懼而不是出于對法律的信仰,從而反映出管理者和普通公民不平等的地位。殊不知,國家的權力來自于人民,人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利讓給國家的目的是國家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讓國家來統(tǒng)治、壓迫自己。
(三)“以懲罰為主”的立法理念
在這種立法理念的指導下,制定出的法律是以一種否定性的方式去調整社會關系的,以懲罰和制裁作為主要的威懾手段,以單向的對社會成員的無條件命令和強制來建立一種社會秩序狀態(tài),所以它以法律義務的賦加為主要特色,這實際上是把刑事法律當成了法律的全部。反映在中國古代所謂的法律即是刑法,而民事法律規(guī)范很少,即使是一些民事糾紛也可能是通過刑罰的方式來解決,以此來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四)“秘密立法”的理念
在傳統(tǒng)的立法實踐中,立法機關對所立法案持一種保密態(tài)度,沒有做到“立法公開”、“立法透明”。在立法過程中不注意及時了解民眾的意見和征求民眾的建議,這樣制定出的法律沒有充分反映民意,況且“沒有公開無所謂正義”[3],因而難以得到民眾的支持。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部法律已制定出很久了,民眾對此卻一無所知,當他們違法受到懲罰時還不知原因是什么,不知法,何談守法呢?秘密立法也容易脫離實際社會生活,制定出的法律只能是紙面上的法律,而不能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活法”,從而造成許多法律剛剛制定出來就已經失效了。
當然上述傳統(tǒng)立法理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經濟因素,中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之下,經濟活動主要靠計劃、指令來完成,政府占據(jù)主導地位。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國家在政治上更強調中央的權力集中,強調政府對于社會生活較多的干預;管理上更強調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搖籃到墳墓的管理;文化上的因素,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是等級特權、君權至上,皇帝是最高的統(tǒng)治者,法律是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工具,而不是個人權利的保障,國家權力總是凌駕于個人權利之上。正如梁漱敏所言:“中國文化最大之缺失,就在于個人永不被發(fā)現(xiàn)這一點上,一個人簡直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話的機會,多少感情被壓抑、被抹殺。”[4]所以,中國傳統(tǒng)上沒有近世西方意義上的公、私法概念及其相應產物的民、刑的分別,亦無“權利”意識。
三、社會發(fā)展呼喚新的立法理念
經過幾十年來的努力,我國在立法數(shù)量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上所述,由于立法理念上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從而帶來了諸多問題,嚴重地影響到我國的立法質量,進而影響到法治目標的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立法理念已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樹立新的立法理念。
(一)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立法觀念
“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要求立法必須以人為立法的核心和目標,立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維護個人的正當權益。須知,法律不僅僅是調解糾紛的手段,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尊重人、維護人的尊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更是一個現(xiàn)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十六大報告都承諾要“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可見,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法律制度的設計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取向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不應再出現(xiàn)“撞了也白撞”這樣的立法,更不應該出現(xiàn)不把犯罪分子當人看,可以任意地侮辱和折磨,而應該明白犯了罪的人也是人,他們也有人格和尊嚴,也同樣需要被尊重。況且生活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犯罪嫌疑人,有時社會的種種復雜因素容不下平民百姓那種簡單的想法——“身正不怕影斜”、“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連身為警察,處于“強者”地位的杜培武都活生生地成為刑訊逼供的對象,普通老百姓又怎能幻想自己永遠不會成為第二個杜培武呢?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特殊的情景下成為犯罪嫌疑人,而一個健康而公正的社會,它所必須關注和保護的應該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梢?,制定出以人為本的法律,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況且,我們應認識到:社會越進步,科技越發(fā)達,人的權利就應越得到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就越應得到保護。否則,人難免不會被物化,或者為物所控制或驅使。
(二)樹立權利義務對等的立法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更多的是規(guī)定人民的義務而輕視權利,而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則享有更多的權力。殊不知,權利和義務是法學的一對基本范疇,是法律規(guī)范的主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對推動依法治國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樹立權利觀念,享有權利是人們承擔義務的前提。當然,這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要否定義務。馬克思說:“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享有權利就是要承擔義務,承擔義務就是為了更好地享受權利。權利與義務的對等表現(xiàn)在立法中就是各種利益關系的和諧均衡,即權利與義務的和諧均衡、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和諧均衡、公共權力之間的和諧均衡、公民權利之間的和諧均衡。例如,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逐漸向市場經濟轉型,經濟權力也因此由政府集權迅速向社會化方向分化,特別是行政權力社會化。市場經濟對于政府而言,就是服務經濟,它要求政府為市場主體參與國內外平等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服務。反映在行政立法上就是行政主體應加強對自己責任的立法,而不是過于強調自己的權力,弱化自己的責任。
(三)樹立立法參與的觀念
立法并不直接創(chuàng)造利益,只能通過對利益關系進行調整,做出安排、確認、保障人民的利益。立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所以立法工作不是立法專家關起門來立法而是應允許廣泛的公眾參與立法,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要求,只有在不同利益主體的交流、碰撞與協(xié)調中制定出的法律,才更易被人們遵守。目前,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促成了社會經濟結構的急劇變化及社會利益、階層的分化,利益群體愈來愈趨向多元化,利益主體的主體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公眾應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制定這些約束他們的游戲規(guī)則,提高這些游戲規(guī)則的正當性、合法性,使人們即使在失敗時也能接受在這些游戲規(guī)則中產生的后果。所以,凡涉及重大利益的調整,均應該讓與這一重大利益調整有關的各類主體參與博弈,參與立法討論,對爭議點充分表達意見、闡述觀點。
因此,在立法過程中要貫徹新的理念,利用法律來協(xié)調社會利益,調解社會矛盾,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法治保障。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
[2][臺灣]史尚寬.法律之理念與經驗主義法學之綜合.刁榮華主編.中西法律思想論集.臺北漢林出版社,1984:259,264.
[3][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三聯(lián)書店,1990:48.
[4]梁漱敏.中國文化要義.199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