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性問題與體驗性問題相結合。
課堂提問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但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提出一些分析性問題,往往會破壞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愿意討論,不喜歡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把自己的理解拋給學生。教師代替了學生回答,課堂又變成了講堂。
少一些分析性問題,多一些體驗性問題,或者兩者結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十八歲和其他》一文重點在于讓學生認同家長對子女的理解,學會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與家長、親人進行溝通交流,解決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促進兩代人之間的和諧,學生往往能較為透徹地理解讀書生活中的苦與樂,但是會片面地認為二者是對立的關系,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當學生面對“你對讀書生活有什么感受?”這樣一個問題時,課堂氛圍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說苦與樂矛盾,有的說二者不矛盾,并紛紛列舉例子。由此可見,體驗式的提問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會更親切,有更好的課堂效果。
2.在巧妙處設問。
語文課堂中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課堂創(chuàng)新的先機。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思索、辨析,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xiàn)認知的重組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的探究動力。
一是在矛盾處設置問題。課文中有許多存在矛盾的地方,通過提問可以直接引進矛盾的對立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YyW/zaDf9dzSkMrKSb6auYmjQub0fulOYEWxty9HGPY=思維。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時,教師可以提問:祥林嫂的“一逃”(逃婆婆逼嫁)、“二捐”(怕死后兩夫爭執(zhí))、“一問”(有無靈魂、地獄),引導學生討論祥林嫂是封建禮教的順從者還是反抗者。
教學《前方》時,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始所寫“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與文章后面所寫“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處和已久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是否矛盾?這是一種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推出幾名代表進行交流,讓鉆研探討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前進,學生獨立分辨正誤、積極大膽探究質疑,使課堂提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是在疑難處設置問題。課文疑難處指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是自己想深入了解的問題,根據(jù)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確定一些典型的問題在課堂上討論解答,這些問題解決了,課文的疑難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講解《祝?!窌r為了抓住關鍵問題可以這樣設問:“如果我們把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畫成十幅圖,你能否給十幅圖各起一個標題?”這樣的問題設計針對文章的難點,學生可以把祥林嫂的一生整理出來,為下文的分析做了充分的準備。又如學習《赤壁賦》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該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什么異同,這樣有助于突破“理解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lián)系,品味和鑒賞本文的詩情畫意,理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這一難點。
3.抓住生成問題,適時引導。
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文本的初步理解都會存在偏差。從心理特點來看,這些“偏差”中就包含了認知個體的知識水平和現(xiàn)有經(jīng)驗。教師要合理利用這種特殊的資源,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因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總會出現(xiàn)很多認識上的偏差。這時教師不應該急于糾正、打斷學生。而應該耐心聽完,弄清楚學生認知的不足之處,然后利用生成的不準確的問題再次發(fā)問,引導學生思考。如在《李憑箜篌引》的教學中,分析音樂描寫手法時,對于“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幾句,很多學生在分析時理解為襯托手法,認為是用環(huán)境以及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動人。很明顯學生對襯托和側面描寫認識不夠,沒有把握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弄清楚學生的理解偏差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幾句也有一些同學認為是側面描寫,到底哪一種手法是正確的呢?請同學們比較分析兩種手法的不同。學生的積極性立即調動起來,他們進行了思考著,并與同學進行討論。在思考分析的基礎上,我又指導學生聯(lián)系以前所學的詩歌舉例驗證。學生找出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通過五岳、赤城、天臺山來襯托天姥山高峻的例子,比較中學生認識到了側面描寫和襯托的各自特征。這樣不僅解決了原有問題,而且令學生在辨錯糾錯中加強了認識,提高了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贛榆縣城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