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中認識、實踐的人。因此,語文教學應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活動,自己建構有關語文的“認識”,通過自己的實踐,把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墒侨缃癫簧俚恼Z文課堂仍舊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學習的主體意識沒有完全發(fā)揮。
觀察其他學科:數(shù)學課,學生可以通過練習鍛煉思維,享受成功;物理課、化學課,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感受科學的魅力。語文是語言的藝術,需要學習和積累,語文是語言的實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需要潛移默化、熏陶感染,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無法在短期內(nèi)獲得成功的感受,同時“動作”困難。那么語文課堂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滿活力呢?
首先,讓板書引領學生活動。
長久以來,板書是教師的“專利”,筆記是學生的“獨享”。于是,課堂的內(nèi)容在講與記中展開,學生回家在整理筆記和復習筆記中度過。不能否認,記筆記和及時復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為什么我們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手眼腦并用,提高教學效率呢?其實,黑板也可成為學生展示的天地。
研究表明,人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獲取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嗅覺3.5%、觸覺1.5%。注意比率為:視覺81.7%、聽覺54.6%。記憶比率為:純聽三小時后為60%,純看70%、眼耳并用90%;三天后分別為11%、54%、75%。要想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盡可能牢地記住知識,必須讓學生親身體驗,眼耳并用。黑板恰恰可以是學生實踐的陣地。
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下名句,在學生的自主介紹中豐富了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到黑板上板書字詞預習,借助書寫讓學生記住詞語,養(yǎng)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讓學生板書課文提綱,展示思維的成果,讓學生在分析比較中感知差異,學習知識。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課堂總結,邊說邊寫的模式讓學生們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感悟。很多在講課時沒有注意的問題,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作用下顯得格外突出,正是這些問題的針對性,讓學生能圍繞問題討論探究,更積極更主動地投入課堂的學習。
課堂形式由原來的問答式轉換為展示式,學生由原來的坐著聽轉變?yōu)檎局鴮懻局v。一塊黑板,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其次,讓繪畫引發(fā)學生感悟。
語文課程是強調(diào)語言實踐的課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初中生寫作能夠合理安排內(nèi)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度嗣裼⑿塾来共恍唷肥且黄芎玫貛椭鷮W生鍛煉清晰表達的文章。單純讓學生復述課文,講的學生費力,聽的學生無趣,很難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采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語言的佳處。換種方式:讓學生畫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平面圖或者立體圖,然后看著圖講解人民英雄紀念碑。由于是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繪圖和講解之中便都是趣味。接下來將自己的體驗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比較自然也充滿了樂趣。學生發(fā)言踴躍,很快就理清了同學的講解順序以及課文的說明順序,感悟到作者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以及說明語言的佳處,同時也懂得了要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意思的道理。當然,這種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寫景散文和寫景古詩,在此不再贅述。
最后,讓活動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表演課本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名著的教學,我常常采用表演課本劇和講故事的方式。表演課本劇,學生自主分組挑選情節(jié),編寫劇本,選擇演員,排練表演。表演是非常艱辛的歷程,學生的表演過程是對文本的體驗和再創(chuàng)造。通過表演實踐,學生親身體驗了人物經(jīng)歷,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激情,達到了“于不教處教”的目的。
“動手”,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知識體驗人,在體驗中獲得樂趣,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學會思考,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習一定要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海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