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品,因其豐富的意蘊、帶有強烈時代特點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而廣受讀者喜愛。但學生學習魯迅作品的時候卻一臉愁苦,認為離自己的生活太遠,內(nèi)容太繁雜深奧。這除了魯迅作品本身的原因,還有教師處理文本的原因。在教讀魯迅的作品時,我有意化繁為簡,長文短教,收到不錯的效果。
一詞立骨教《祝?!?/p>
在教學《祝?!窌r,筆者采用“一詞立骨”的方法,以“祝?!睘榭偩V,綱舉目張,展示祥林嫂的一生。祥林嫂祈求幸福一共四步,分別是“逃”“撞”“捐”“問”。
“逃”。在祥林去世后,祥林嫂為了逃避嚴厲的婆婆,獨自來魯鎮(zhèn)做工??梢娤榱稚┑谋灸苁亲非笞杂尚腋5摹_@在魯迅寫作這篇小說以前的社會里,是難以想象的。魯迅曾作過《娜拉逃后怎樣》的演講,認為娜拉逃后,要么回來,要么淪落。而祥林嫂卻憑借自己的力氣,在魯鎮(zhèn)安穩(wěn)地生活了下來,似乎她已經(jīng)找到自己的幸福了,然而,追求到的幸福很短暫,她被婆婆帶人捉了回去。
“撞”。祥林嫂不愿改嫁賀老六,而且反抗得“異乎尋?!保骸皟蓚€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不住血”??梢娤榱稚┑拇_在尋死。那么是什么讓她死了也不愿意改嫁呢?這應(yīng)該是在祥林嫂本能當中的封建禮教意識:好馬不配兩鞍,好女不事二夫。這同時也是她對于自己的“幸福”的理解??墒?,她的第二個男人賀老六也染了傷寒死了。“交了好運”的祥林嫂,再次失去了自己的“幸?!?。
“捐”。在自己的悲慘命運被魯鎮(zhèn)的人“消費”過了以后,祥林嫂失去了傾訴的權(quán)力。柳媽的“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的話又使她陷入了困境。于是祥林嫂再次有了生活的目標:為自己捐門檻。而這一切,也因“你放著吧,祥林嫂”而瞬間土崩瓦解。奮盡全力,反抗虛無的命運,得來的只是一片虛空。
“問”。祥林嫂山窮水盡,抱著一絲絲的希望,問“我”“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地獄的”,而“我”的表現(xiàn)卻讓她“發(fā)光的眼睛”黯淡了,最后一絲希望瞬間破滅,人已經(jīng)沒有支持活下去的支點了,所以,祥林嫂陷于必死之地。
以線帶面教《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有記事,有抒情,有議論,涉及的對象有自己,有劉和珍,有執(zhí)政府,有幫閑文人,有“中國人”,可謂錯綜復雜。大多數(shù)老師在處eWGqOvRCNcWmGivr/QDciQ==理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就順著文章的思路,將七個部分一一解讀,學生收獲一盤零散的珍珠。我在教這一課時,經(jīng)過幾次研讀、思考,找到了“以線帶面”這種處理方法。
文章主要的寫作對象是劉和珍,要表達的主要感情是“劉和珍是一個好姑娘,卻被無端地殘害”。接下來,從“好”和“殘害”這樣的落差來切入文本。
劉和珍的“好”,除了表現(xiàn)在她的“微笑”“溫和”,還表現(xiàn)在她是學生自治會的職員,有責任心,有上進心;在宗帽胡同賃屋授課,表明愛學習;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對學校有著深厚的感情;憂心國事,向執(zhí)政府請愿,表明她對家國有赤烈情懷。這就是魯迅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劉和珍,這樣的學生,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應(yīng)當是優(yōu)秀的學生,應(yīng)該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然而,她的結(jié)果是被“殘害”。首先是執(zhí)政府槍擊和棍棒的虐殺,接著是污蔑她們是“暴徒”,接著是幫閑文人散布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接著就是人們會將她們遺忘。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魯迅的態(tài)度,對于劉和珍的死,他已經(jīng)“出離憤怒”,具有“最大的悲哀”,然而不贊成學生徒手請愿,但相信她們的血不會白流,總會有人記得她們,記得中國女子的“勇毅”。
這樣一句話帶動對整篇文章的整合,以劉和珍為中心,看在這場屠殺中,各不相同的社會角色進行了怎么的表演。這樣,就可以輻射到文章的所有方面,給學生以整體而非零碎、有序而非凌亂的印象。
(作者單位: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