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細節(jié)蘊含著名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學養(yǎng)和價值追求。從“教學細節(jié)之源”來反觀名師的課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guān)鍵詞】名師 語文 課堂教學 細節(jié)
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曾經(jīng)是風靡一時的語言。說到細節(jié),必然就會聯(lián)想到過程,聯(lián)想到過程的優(yōu)化。于課堂教學而言,細節(jié)同樣重要。細節(jié)可以是一個精巧的追問,也可以是一個新穎的導入,研究課堂教學,我們不能忽略對細節(jié)的研究,研究名師的課堂教學細節(jié),也是基于對課堂教學過程優(yōu)化的研究。我認為這絕不是“術(shù)”的問題,而是“道”的問題。因為細節(jié)蘊含著名師的教學理念,折射著名師的教學智慧,顯現(xiàn)了名師的語文學養(yǎng),承載著名師的價值追求。倘若我們能從“教學細節(jié)之源”這個點來反觀名師的課堂,應該是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的。
一、源于對語文教學的一種真實理解
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兩個詞:理解與表達。理解與表達是學生現(xiàn)實語文學習與未來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又從何而來?訓練。訓練什么?怎樣訓練?我們是否真實地訓練了呢?對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語文能力的真實提升?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現(xiàn)在給你們5分鐘時間,請你們將《沙之書》這篇小說讀一遍。(生獨立閱讀)
師:這篇小說給人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你們概括一下。
生1:一個陌生人敲開他的門賣給他一本《沙之書》的書,里面有很多神奇的東西,但是他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許多令人恐懼的東西,最后把書放到圖書館的角落里去了。
師:如果作為小說的情節(jié)概括,你的表達還應該更簡潔一些,你再來試試。
生1:陌生人向他推薦了一本《沙之書》的書,最后作者發(fā)現(xiàn)它有許多令人恐懼的東西,就把它放到了圖書館去。
師:小說中的“我”是不是作者?你這又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一個表述的誤區(qū)中。你再來試試,有點壓力了。
生1:陌生人向我推銷了一本《沙之書》的書,最后我還是把它放到了圖書館里去。
師:這篇小說的主角是誰?
生1:我。
師:既然是“我”,建議你用“我”來說話,這樣主角就更像“我”了。
生1:“我”從陌生人手里買了他向我推銷的那本《沙之書》,最后放到了圖書館里去。
師:是經(jīng)歷了許多恐懼以后放到圖書館里去了,這樣就清晰多了,概括就是這樣出來的,能力也是這樣出來的。下面請看老師的概括。
投影:《沙之書》情節(jié)概括
一個退休的圖書館員從陌生的《圣經(jīng)》推銷員手里買下了一本《沙之書》,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對不可知的恐懼之中,最終把這本書藏在了圖書館的陰暗角落里。
師:我必須得承認這個同學的概括比我的更加簡潔,其實這就是小說概括的藝術(shù),主要的情節(jié)一定要表現(xiàn)出來。
——肖培東執(zhí)教《沙之書》的教學片段
從這個教學片段,我們不難真實地感受到肖老師對語文教學中滲透理解與表達能力訓練的用心,他敏銳地抓住學生概括中的“錯誤”,不斷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利用這些“錯誤”修正的契機,不斷引導學生規(guī)范表達,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語文課是簡單而樸實的,但一定是具有實效的。肖老師之所以這樣做,這與他對語文教學的理解密切相關(guān)。正如他自己所言:走過那么多年,突然發(fā)現(xiàn),最好的語文課還是老前輩留下的樸素的經(jīng)典,他們說不出太多高深莫測的東西,他們就是在很感性地讀書,很感性地提問,他們的目光里愛著孩子,他們的心里裝著文字,他們的論文自然沒有現(xiàn)在的老師寫得牛氣,可他們的語文教學質(zhì)量,確實沉甸甸地存在。
二、源于教師自身一種深厚的教學素養(yǎng)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身為語文教師,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無疑一樣要講授知識、方法,一樣要訓練學生,一樣要解答學生的疑難,關(guān)鍵是選擇怎樣的路徑。是告訴嗎?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嗎?不同的選擇,則體現(xiàn)的不同的教學理念、不同的教學素養(yǎng)。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下面是不是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一下:你們認為要學好這篇課文,哪些知識還是需要老師教的?大家前后議論議論。(學生看書,小聲議論)
師:誰先來說說?(無人舉手)
師(繼續(xù)啟發(fā)):你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嗎?
生:說明文。
師:說明文是個大類,包括產(chǎn)品說明書、書籍出版說明和內(nèi)容提要、詞典的注釋文字、影視劇的內(nèi)容介紹、及知識小品等等。凡是以說明事物或事理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本都是說明文。(指一學生)你來說說看,這篇課文是說明文中的哪一種?
生:是知識小品。
師(問全班):他說的對不對?同意的請舉手。(多數(shù)學生舉手)你說對了。但什么是知識小品,你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知識小品有什么特點,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你都不知道?(生點頭)那你怎么知道這篇課文是知識小品呢?
生:我是瞎蒙的。(笑聲)
師:不。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一定有一個關(guān)于知識小品應有的“樣子”,而這篇課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這個“樣子”。是這樣嗎?
生:我心里沒有樣子。(笑聲)
師:那你為什么不說它是產(chǎn)品說明書或別的什么文體,而偏偏說它是知識小品呢?你在說的時候心里一定是有過一些選擇的,是不是?
生:是的。
師:好好想想,你在各種文體中選擇知識小品,當時是怎樣想的?
生:因為它是介紹死海的知識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識小品。
師:說得對呀!知識小品就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說出了知識小品的一些重要特點,你明明知道,怎么說不知道呢?
生:這是我看課文后臨時想出來的。
師:這更了不起,說明你的思維很敏捷,很有判斷力。我早說過你不是瞎蒙的嘛?。ㄐβ暎┫旅嬲埓蠹以賮砜纯粗R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識性以外(板書:知識性),還有什么特點?
——錢夢龍執(zhí)教《死海不死》的教學片段
一堂課,一篇文章,我們究竟教給學生什么?怎么去教?即當下所討論的“教什么”與“怎么教”的問題。這于我們許多老師而言并非都是很清晰的。對于一種特定的文本,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明白自己需要學什么?錢夢龍老師這個教學片段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他不僅知道學生面對知識小品需要學什么,而且引導學生明明白白地獲得知識,通過自我對知識的主動建構(gòu)獲得。我以為這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實地用教材教學生學語文,更顯現(xiàn)了錢老師獨有的語文教學素養(yǎng)。在這個片段中,我們稍加歸納梳理就不難發(fā)現(xiàn),錢老師對學生的追問具有明確的引導作用。這些追問逐步將范圍縮小,一步步引導學生直逼教學的重點——知識小品文的特點。而這一切都不是錢老師直接給予的,錢老師是將學生原有的知識或者積淀喚醒激活,讓學生真實參與學習的過程。倘若沒有這樣深厚的學科素養(yǎng),錢老師無法將學生對知識小品的一些零散的知識聚合,讓知識小品的文體特征在學生頭腦里形成一個較為清晰、完整的印象。
三、源于對學生生命的一份真誠呵護
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塑造生命的過程。我始終固執(zhí)地認為,語文應該是有靈性的,有對學生生命最為真誠的關(guān)注和呵護。面對當下的語文教學,我們有時又不得不充滿深深的憂慮,作為一個普通的語文教師,我多少次在追問:今天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夠給學生以怎樣的語文素養(yǎng)呢?能夠在我們的課堂給學生以精神的滋養(yǎng)嗎?能夠為學生未來的生命發(fā)展奠基嗎?現(xiàn)實也許慘淡,但我們的名師依然在他們的課堂,守望自己的信仰,盡管這樣的守望是艱難的,但在這樣的守望中顯現(xiàn)出他們對學生生命的真誠呵護。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你們讀過這首詞嗎?
生(齊答):讀過。
師:那你們能夠背誦這首詞嗎?
生(茫然,七嘴八舌):不會背。
師:那這樣,老師等你們,等你們背下來這首詞我們再來學習它,好嗎?
(生開始自由背誦詩歌)
師(站在一旁,靜靜等待了5分鐘):孩子們,能夠背誦下來這首詞了嗎?能不能試著背誦一下呢?(指著一生)你能不能來試一試呢?
(生1背誦全詩,不是很熟悉,但基本能夠背誦)
師:你不是很能干嗎?就5分鐘,你不是能夠背誦了嗎?你們也都能背誦的,(眼睛注視全班同學)下面你們都來試試背誦一下,有信心嗎?
生(齊答):有。(全班學生齊背)
師:同學們,這不就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背誦下來了嗎?我們有太多優(yōu)秀的古代詩文,你們?nèi)绻刻於寄軌驁猿直成弦欢位蛞皇?,那就不得了?/p>
……
師:你們從蘇軾的人生中獲得了怎樣的感悟呢?
生2:人生是不可預知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怎樣去面對。
師:那你覺得應該怎樣去面對呢?
生3:有怎樣的態(tài)度就有怎樣的人生。
師(看著全班學生):你們覺得他說的怎么樣?你們覺得應該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學生在下面說)
師:這樣老師送你們一首自己寫的詩,表達一下我的理解。
(板書并朗誦)
看透生死。
刺穿大偽。
心無牽系,
來去赤子。
老師這樣說,并非消極,并非頹廢,而是消除“執(zhí)念”,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坦然面對人生,坦然面對幸與不幸、大起與大落、榮與辱,瀟灑走一回。人生有許多事都是我們無法預知的,我希望你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都能坦然面對生活,達觀面對生死、榮辱,好好生活。
——韓軍執(zhí)教《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片段
從上述教學片段中的教學細節(jié),不難看到韓軍老師對語文本質(zhì)的堅守,對語文教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韓老師認為:“背誦,是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淀成一種語感了。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蔽乙詾樗葹榭少F的不僅僅是對“背誦”的深刻闡釋,而是將這樣的繼承化為教學的常態(tài)行為。如果說韓老師關(guān)注學生的背誦是關(guān)注學生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那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詩人精神世界的探討,就更是著力于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這無疑與他“著意于精神,著力于言語,得益于能力”的語文教學主張一脈相承,他所倡導的“新語文教育”應是一種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過語言和言語的教育奠定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實自由的個性精神。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