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閱讀課,就是兩節(jié)連上的閱讀課。其基本程序是學生閱讀指定讀物并摘抄精彩句段、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講評。它的實施在開闊學生視野、積累語文知識、激發(fā)學習語文興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承認,大閱讀課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選擇閱讀材料時沒有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大閱讀課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具體試驗形式,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要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大閱讀課,必須具備一個重要的前提:學生對大閱讀課或者是對閱讀內容感興趣。而很多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卻往往忽視這一點。教師要么迷信經典、盲從權威,要么單純以個人好惡為標準,要么信手拈來,把書本從圖書館搬到教室,都是站在執(zhí)教者的立場上,脫離學生年齡、心理發(fā)展水平、生活閱歷等實際情況,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指點的閱讀材料。當然,大閱讀課不是純粹的課外閱讀,教師不能完全迎合學生的喜好,但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和意向,結合教學要求,找到師生都滿意的閱讀材料是切實可行也是極其必要的。
二、閱讀過程中教師主導地位的錯位
大閱讀課強調學生的自讀、質疑和交流,教師主要起引導、監(jiān)督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從而導致截然相反的兩種傾向。一種認為,大閱讀課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際上是把老師從備課、講解、批改作業(yè)的重壓下解放出來,閱讀中就要放開學生的手腳,除上課伊始說說紀律、摘抄、讀書筆記等要求外,教師基本不參與,完全放任學生。另一種則認為,大閱讀課是語文課的一種具體形式,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為高考服務。因此,他們把一篇篇完整的文章化整為零,用所謂“標準化試題”的模式代替學生的閱讀,把大閱讀課等同于做閱讀理解試題,教師自始至終干預學生的閱讀。這兩種傾向一個放任自流,一個束縛手腳,看似矛盾,其實質都在于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大閱讀課,片面強調了他們在其中的某些作用,從而忽視了他們對學生閱讀方法、技巧的指導,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欣賞、評價作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的交流合作流于形式
大閱讀課的設計也著力強調學生的交流,倡導合作學習。實踐中它通常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少部分是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最后由代表陳述各組的觀點、見解。在此模式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其關鍵因素是提出問題,而教學中這一承上啟下的環(huán)節(jié)也最易出問題。同時,教師習慣了講讀課的教學模式,對大閱讀課的討論、交流、發(fā)表等環(huán)節(jié)疏于組織和管理,更缺乏應變能力,常常使課堂紀律混亂不堪,極大地影響了學習效果。
四、教師不能自始至終堅持大閱讀課教學
大閱讀課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每周兩課時,占語文課總量的40%左右。如此大的比重,其效果又不能立竿見影,因此,許多教師常常私自挪用大閱讀課用于作文教學或講授課本的內容。我們有的教師連課程表上赫然在目的大閱讀課都無法堅持,隨意調換,這種“師表”對學生的影響要遠勝于千言萬語。而且,教師對大閱讀課的隨意調換,極易讓學生產生大閱讀課不重要甚至可有可無的感覺,以致影響了大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當然,大閱讀課教學中還存在學生方面的一些問題,此非本文討論的范圍。就上述問題而言,根本的一點還是教師觀念的問題,大閱讀課是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嘗試,要求教師在新教學理念下采用新的教學原則、方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靈活應對各種教學事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還是沿用固有的教學理念、方式方法,企圖讓學生無條件地服從教師的意愿,穿新鞋走老路。
要真正搞好大閱讀課教學,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