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德楷模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孔子思想和行動的寫照,孔子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堪稱萬世師表?!暗赂邽閹煛笔侨魏螘r代衡量一名教師稱職與否的基本標準,更是教育家的必備品質(zhì),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道德楷模,無一不被后人所敬仰。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學生的榜樣,勇當社會的楷模,要善于向古今中外的前賢學習,做一個有健康思想情感、高尚道德情懷、遠大教育理想、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的人,既要勤奮學習,又要躬身實踐;既要潛心研究,又要開拓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走在通往成為教育家的路上。
二、大愛無疆
“愛滿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也是陶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他愛國,中學時便在一所教會學堂宿舍墻上揮筆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壯語;他愛民,最早關注中國鄉(xiāng)村教育并發(fā)起了中國貧民教育運動;他愛教育,放棄大學教授的優(yōu)厚待遇在南京北郊曉莊創(chuàng)辦了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和中國第一所鄉(xiāng)村幼兒園;他愛學生,“為了孩子,甘為駱駝,千人受益,牛馬也做”是他的人生格言。有了這種無疆大愛,才有了他那種“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執(zhí)著追求;有了這種無疆大愛,才有了他那種“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大愛無疆、理想崇高、信念堅定、追求執(zhí)著,是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的優(yōu)秀品質(zhì)?!白蚤]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抒發(fā)了楊昌濟先生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和培養(yǎng)經(jīng)國濟世之才的激越情懷;“允公允能,日新月異”詮釋了南開大學創(chuàng)始人張伯苓先生的人才標準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執(zhí)教六十年從沒有和學生發(fā)過一次火,從沒有請過一個學生家長到學校來,從沒有懲罰過或變相懲罰過一個學生,從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過隊”,體現(xiàn)了霍懋征老師高度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三、大智由學
要點亮學生生命的火把,教師心中必須有一片光的海洋;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這是對“學高為師”的最好詮釋。教師的源頭活水從何而來,那就是終身學習。大智由學是教育家的又一特質(zhì),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陶行知曾講:“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可見,終身學習是成就教育家的重要條件。我國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并沒有令人羨慕的高學歷,但無論是教初中、教高中還是教大學,他都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業(yè)績,都深受學生喜歡;無論是當教導主任、校長還是教育局長他都扎根課堂主動承擔一個班的語文課,他能隨時走進課堂隨機精彩講授中學教材里的任意一篇課文;他經(jīng)常到外地講學從不帶講稿,他的講座思想先進、內(nèi)涵豐富、包含智慧、妙語連珠,總能語驚四座博得喝彩。魏書生老師如果沒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絕對達不到如此境界。魏書生老師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習和實踐是永葆專業(yè)青春的秘訣。
四、大業(yè)中興
教育家應該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成熟,在實踐中成功,教育家要有卓越的教育業(yè)績。孔子是教育家,他不僅是儒學的開山鼻祖,他還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陶行知是教育家,他不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獭W、做合一”的論斷,他還有小莊師范學校培養(yǎng)出的大批鄉(xiāng)村教師;錢學森是教育家,他不僅有“兩彈一星”的卓越功勛,他還有在科研實踐中培養(yǎng)出來的大批航空航天科技人才;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都是教育家,他們有的創(chuàng)辦了全國著名大學,有的把一所大學推向巔峰,即便是在硝煙中組建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中國教育的長征路途中為共和國培養(yǎng)出了24位兩院院士,這是何等驚人的業(yè)績!魏書生、劉鵬芝、朱永新、李鎮(zhèn)西、葉瀾、霍懋征都是教育家,他們始終胸懷祖國、心系教育,不僅桃李芬芳,而且推動引領了一所學校、一個地區(qū)乃至全國教育的發(fā)展,教育家都是大業(yè)中興的典范。溫家寶曾指出:“我們需要大批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來辦學,這些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干一陣子而是干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于教育事業(yè)。”
五、大言以新
《左傳》中寫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绷⒌?、立功、立言,這“三不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即便在今天、即便在國外,也仍然適用。“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指做學問。優(yōu)秀教育家無不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集大成者。孔子被后世尊崇為圣人,那是立德的極致境界;他周游列國、教化萬民,那是立功的最大成就;他和其弟子言論《論語》,那是立言的巔峰之作。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17歲開始投身教育工作,在家鄉(xiāng)所在地的一所農(nóng)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擔任校長22年,期間,他對數(shù)千名兒童進行了跟蹤研究,每天清晨他親自迎接學生到校,傍晚親自目送學生回家;白天對青年教師的課堂進行跟蹤指導,夜晚開始著書立說,一生發(fā)表六十余部教育專著和兩千多篇教育故事。教育不為以往,不為當下,只為未來。教育者要長于實踐,又要善于研究;在實踐中建功立業(yè),在研究立論立言,在立言理論中生成教育思想,讓先進的思想啟迪未來,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