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以學校為基地,重點研討本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試圖解決的是本校的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如果能充分營造校本教研的氛圍,教師養(yǎng)成定期和不定期地自覺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校本教研的習慣,學校無疑將從中獲益。
遺憾的是,校本教研的美好藍圖并沒有建起教研的宏偉大廈,也沒有受到教師的歡迎,相反,卻遭遇了一些困局。
困局一:難組織
校本教研活動難組織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主題難敲定。校本研討討論什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每個教師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個人興趣與上課風格也大相徑庭,確定主題成為一件極其關鍵的事。主題不妥,則會冷場、浪費時間;主題太泛,超出一般教師視野范圍,則難以提出有見地的見解;主題太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強,難以激發(fā)教師的思考,更不能激起思想火花的碰撞。組織者絞盡腦汁,費盡心思設計的研究主題,教師可能全無興趣,以至于沉默冷場。2.時間難統(tǒng)一。眾所周知,大多數(shù)專職教師每天有眾多日常課務,如,研習教材、備課講課、批改作業(yè)等;若各教師所任課目和所教授的年級各不相同,時間上就很難統(tǒng)一。幾乎難以勻出時間思考與沉淀,更不用說坐下來、靜下來探討和交流。因此,組織教研會議本身就是一件難事。
困局二:留一手
不容置疑,一所學校的教研氛圍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但目前,教師的教研大多仍舊以“個人研究”為主,也就是說停留在“師本”層面上,沒能上升到基于學校的“校本”層面上。此時,往往沒有出現(xiàn)團隊精神的“合力”,相反,“留一手”思想盛行。幾乎每位教師都知道,同一教研組的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尤其重要。但是,同一教研組的教師,往往因為教授同一年級或者同一學科,相互之間有激烈的競爭。每個教師均有一些獨到之處,也就是所謂的“殺手锏”,在實際的教研過程中,很多教師會有一種心思:我拿出我的殺手锏。他們學去了,不是教得比我好了?我不是反而落后了?我得留一手。正是這種心思導致了教師相互間不信任。開會或者研討公開課時,也總是互相恭維一番,并不切中要害,指出失誤,而是客套話一堆。這樣,一次研討會或者交流會或者教研評課基本流于形式,沒有實質(zhì)性的交流?;蛟S有人會說,那我們要教育教師不能“留一手”,要悉數(shù)托出。但學校評價一位教師的教育教學是通過所教授班級的成績和表現(xiàn)評價的,那么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留一手”的現(xiàn)象也是很棘手的問題。
困局三:二元性
進行任何一項學校的課題研究,需要投入財力、人力、時間,研究出來的成果往往以論文發(fā)表和課題報告呈現(xiàn),或者集結(jié)成書。遺憾的是,大家辛苦的研究成果最終只以符號的形式停留在紙上,眾人幾星期、幾個月或幾年的辛苦往往是靜靜地躺在學校的檔案室里。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付諸實踐,沒有應用到學校的教育和教學中去,當然也不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起到任何的正面作用。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金洲曾這樣描述校本教研:校本應該理解為緊密聯(lián)系三件事: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顯然,當前實際情況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這種“紙上談兵”式教研,另一方面仍舊是老式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這種“二元性”的教研顯然脫離校本教研的本質(zhì),違背了校本教研原有的宗旨。
誠然,造成教研無法生成實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觀念方面、有組織方面,有評價機制的原因。不可否認,校本教研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如何突破當前校本教研面臨的各種困局,值得我們?nèi)ニ伎己吞剿?。筆者認為:首先,要理清對校本教研的認識。明白校本教研研什么,怎么研;其次,著力將“師本性”的教研上升到“校本性”的教研,團隊的力量不可小覷。最后,因“?!敝埔?,出臺合適的校本教研激勵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