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集整理《張元濟日記》《張元濟書札》《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和《張元濟詩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寫出了《大變動時代的建設者:張元濟傳》(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來叢書》之一,以下簡稱《建設者》一書)。2012年,年過八旬的汪家熔將其大幅修訂更名為《張元濟》,被列入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資助項目、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家列傳”之一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從當初的20章15萬字,到今天增至29章36萬字,從當初在1980年代“走向未來”的時代語境中反思與深化“對時代和民族的認識”(《走向未來叢書》編者獻辭),到今天在出版產(chǎn)業(yè)體制改革大發(fā)展、推動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出版第一交椅”,汪家熔的張元濟傳記充分反映出后出轉(zhuǎn)精,“時復改定,老而益進”(顧炎武《日知錄》)的學術追求,也體現(xiàn)出當下張元濟與商務館史研究在文化學術語境變化中的日益深化。
1 在更深廣的視野中認識張元濟的人生選擇與文化貢獻
像諸多修訂本著作充分利用新出材料一樣,《張元濟》充分利用199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張元濟全集》等諸多新文獻,吸收了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增補了不少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傳記自覺地在更深廣的視野中來審視張元濟作為近現(xiàn)代出版家的人生選擇與文化貢獻。
《建設者》首章叫“只能從少年時講起”,《張元濟》將其修訂為“詩書傳家久,積德家運長”?;驶蕯?shù)十萬言的《張元濟年譜》收錄《鹽官張氏族譜》等有關材料,使讀者可以借此充分了解張元濟手書“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的意義。這種聯(lián)語所體現(xiàn)的固然是尋常的社會觀念,更是在敘述與強化海鹽“吾宗張氏,世業(yè)耕讀。愿我子孫,善守勿替。匪學何立,匪書何習。繼之以勤,圣賢可及”(家訓)的家族信念。這種“影響的焦慮”,也是我們剖析與理解張元濟一生出版活動的鑰匙。汪家熔上溯海鹽張氏與讀書、藏書、著書有關的歷代知名學者,包括始祖南宋九成公、明代始遷祖其志公留生、十世祖太白公奇齡、九世祖螺浮公惟赤、七世本生祖芳湄公、六世祖宗松公等。尤其是分析了九世祖螺浮公以直言敢諫稱著于世、《入告編》三集傳世、致仕回海鹽拓舊居為涉園(以“涉”為名,“既以體若考作室之心,且以示啟后人繼述之義”),可以見出一門家風對張元濟職業(yè)與志業(yè)潛在的影響。除此,汪家熔還注意到同為仕宦的九世祖螺浮公將奏折匯編為《入告編》刊刻而八世祖亭公無著述傳世這一現(xiàn)象,他分析其原因在于兩人所處時代不同:前者生活的清初順康時代,滿清對漢臣還有使用之意,在人格上還沒有過分打擊的做法;而后者則生逢文網(wǎng)日嚴、讀書人不得亂議清家之事的雍乾之時。書中還提及,江浙的校勘大家吳騫、鮑廷博、黃丕烈等都曾到涉園借書參考,直到太平天國時才散落,由此也可見出清代江南書香世家經(jīng)太平天國一役而遭重創(chuàng)的一個歷史側面。
在介紹完張元濟家世、戊戌前“探索尋覓的十年”(1891—1902)以及在南洋公學譯書院這段“前商務U+wvH2cDVuwVSZOOj6I3OSmmtBeNWEWu9nhZK/0H2qw=”經(jīng)歷之后,《張元濟》特意新增“說說為不朽的古代出版”一章,以此說明古代出版與近代出版本質(zhì)的不同及此嬗變過程中張元濟的意義。出版是社會生活的記錄,社會的加速度發(fā)展影響著出版活動的性質(zhì)與目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三立”價值觀支配下,以不朽為目的的出書活動占了古代出版物的大部分。但這種活動悖離出版的基本目的——傳播。甲午一役,“吾國四千余年大夢喚醒”,產(chǎn)生了推動社會文化、社會進步的市場型出版。西學書籍成為大家新的關注點。由大量個人著述到興旺的西學書籍,由追求個人不朽到為社會進步服務,出版由此躍上了一個新臺階,逐漸成為一個與古代出版有著本質(zhì)判別的行業(yè),在社會進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代出版與古代出版的根本不同,在于其文化追求與思想境界。在民族危機面前,出現(xiàn)了一批不再為小我而游離于社會主流之外的讀書人,他們自覺地利用出版工具為改變中華淪為殖民地的命運而奮斗,出版因此進入與古代坐而論道、僅為一己之不朽而立言完全不同的道路,投身社會變革的浪潮,成為近代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部分與尖兵;到了現(xiàn)代,出版更是自覺地服務于民族解放與社會啟蒙。這些特點,正是因為在近代這一封建制度崩潰而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與思想增長的社會環(huán)境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出版家所體現(xiàn)出的新質(zhì)與重要突破——張元濟等正是其中代表。同時,出版開始成為一種社會性經(jīng)營:只有經(jīng)營性的出版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其中最善于經(jīng)營者,正是商務。這種認識,汪家熔在其《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張元濟、陸費逵、王云五的文化貢獻》(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亦有深入論述。汪家熔認為,從出版活動的目的看,古代以官刻、家刻、寺廟刻為主的追求文化的出版印數(shù)極小,無法進行簡單的再生產(chǎn),因而未能成為一種經(jīng)營活動與產(chǎn)業(yè);以坊刻為主的追求利潤的出版雖然滿足了擔負社會基本文化需求的任務,但其主要在于翻刻已經(jīng)熱銷的成熟作品,很少增加社會信息量,對文化的貢獻有限。兩者中都找不到“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成分。追求文化的出版與追求利潤兩類目標的錯位,導致古代出版的局限。明末以來的徐光啟、王韜等人,石印書局、官書局的出版活動將傳統(tǒng)出版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但其出版物從意識形態(tài)上講并沒有達到資產(chǎn)階級出版的高度,主要表現(xiàn)為未能充分通過組稿活動將可能的社會著譯力量變成現(xiàn)實的著譯力量,充分體現(xiàn)出版人的主動性,因此只是“近代出版人的先驅(qū)”。晚清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轉(zhuǎn)型時代,在對張元濟關上通往廟堂大門的同時,卻為他提供了另一處朝向民間、順應時代、更為開闊的公共空間。關于張元濟加入商務,汪家熔以史料批評夏瑞芳誤買劣稿、以350元月薪請張元濟加盟的訛傳,明確指出張加入商務更具有主動性。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張元濟運用資本改變商務的方向,使其成為踐行自身思想、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平臺。從1897年至1901年以英語課本為主,到1902年張元濟加盟后以社科書、文學書為主,再到1903年中日合資后全力從事教科書的出版,三個不同階段,由三種不同資本所引導,期間張元濟的資本曾經(jīng)左右商務的出版方向。以明晰的歷史意識審視“近代出版”的新變,使得我們更易于在歷史變革的大背景、廣視野下,高屋建瓴地認識到以張元濟為代表的近代出版人群體,既繼承中國文人固有的關切國家民族命運這一傳統(tǒng),而又通過出版這一工具將其推向極致的歷史性文化貢獻。
至今大多數(shù)張元濟傳記,多集中于對其出版貢獻的評述,而對其一生豐富多彩的其他言行功業(yè),有著程度不一的忽略。其實作為一位典型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大時代變化中自甘退處民間邊緣的張元濟,由官而民,從儒到商,走上了市場與知識相結合的道路,但一直葆有濃厚的政治關懷?!稄堅獫吩谶@方面作了很大程度的擴展與發(fā)掘。新增“心系民眾”一章中指出,在20世紀30年代初,張元濟曾向當?shù)卣範幰运^“濫殺”之名而禁止“胎羊皮”;抗爭為建設公路而亂拆家鄉(xiāng)民房;為家鄉(xiāng)的普通教育經(jīng)費奔走;曾就美國棉麥貸款事致長信于行政院長汪兆銘,以近四千字系統(tǒng)批評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不作為和因噎廢食……尤其是新設“作為政治人物的一面”一章,詳細剖析1897年農(nóng)歷三月廿五張元濟復汪康年回信中“力顧大局數(shù)策,極為有見”四條所體現(xiàn)出的“賂要人,使同志能辦事者速得大權”、“結外援”“捐道府”等激進主義思想。按汪家熔的說法,這個計劃風險極大,“被泄露是要被滿門抄斬的”,但這是研究張元濟人生的一個段落、一個絕不能忽略的方面?!皬南壬酝秃髞淼幕顒涌?,他似乎是非常謹慎和穩(wěn)妥的,無論如何想不到會去設法找能辦事的同志用賄賂的方法獲得大官職位,再進行某種在當時為國家所不容、而不可告人的事。要‘結外援’;對陌生人中的有心人[要]‘加意牢籠,毋使倦懈。始則觀聽系焉,繼則臭味恰焉,終且為我所用矣’?!F(xiàn)在,社會巨大的變革已經(jīng)有好幾次了,今天誰也不敢去追究菊老對清廷的不忠而給予懲罰,而是應該褒揚菊老在清季,對如此腐朽、對外臣服于外國侵略者,對內(nèi)為滿足外國侵略者的需索而加重壓榨、剝削百姓的朝廷具有促其變革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菊老的變革思想,與民主主義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興中會提出的‘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宗旨不約而同,稍晚兩年多一點時間而已?!保ā稄堅獫?,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89-290頁。)汪家熔對張元濟多次致信盛宣懷信,在時局動亂紛擾之時鼓動其取得分外實權的做法進行了深層發(fā)覆,認為“除致汪康年信外,張先生致盛宣懷信,應該承認是菊老的一個重要的閃光點,亦頗值得研究或記錄”(《張元濟》,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90頁。)1900年夏義和團起,東南各督撫聯(lián)合在東南外國人士,斥責清廷向各國宣戰(zhàn)詔為偽詔,抵制義和團向南方蔓延,是為東南互保。消息甫一公布,張先生即致書盛宣懷:“惟現(xiàn)在事變更急,斷非尋常舉動所能挽回”,“我公負天下重望,且為各國所引重,似宜速與各省有識督撫聯(lián)絡,亟定大計,以維持東南大局”?!|南互保成功后不久,張又致信盛宣懷,直言“公正宜破除成說,統(tǒng)籌全局,毋泥人臣之義……嗟乎,禍患至亟!事變之奇,固非尋常舉動能支此危局也”——按汪的說法,這是“國家危急時的非常手段”。汪并指出,“八國聯(lián)軍”進犯時,張曾向盛宣懷建議“至各國調(diào)兵,日本最多,似宜暗與聯(lián)絡,由是而英、而美,以為外交根基,以為后日斡旋余之地步”;又從大局出發(fā),放棄對袁世凱的看法,建議支持袁氏。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張元濟認為這是一個稍縱即逝的重要契機,三次致信盛宣懷陳述利害與干預的方法,并“竊欲為宮保效一得之愚,不知能許其進而面陳否”(《張元濟》,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92頁。)…… 已經(jīng)全身心投身出版,當形勢變化,仍分心于時事。從政治開始,而終不能忘情政治,汪家熔歸納為“元濟遷謫余生,本不當再談國事,惟既生此土,終覺未能忘情”( 1904年2月11日張元濟致盛宣懷)一句?!霸谏硎苤尾还臅r候,還未能忘情家國,這就是他的家國情懷,也是愛國情懷?!绽显谌淌苷尾还臅r候,在一個不值得愛的政治籠罩下,對家國未能忘情,這就是他一生始終不懈努力的原因。他是偉大的愛國者,他的愛國情是他終身行動的動力?!保ā稄堅獫?,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93頁。)汪家熔在后記中總結說,寫作《建設者》時,重在從《答友人問學堂事書》入手,剖析張元濟從主張英才教育、關注專深教育、培養(yǎng)高級人才轉(zhuǎn)而關注普及教育,“以扶助教育為己任”,因此投身出版的原因;對《修身教科書》等教科書,亦多從其思想結構、布局、文字技巧上著眼。而《張元濟》,則以1904年2月11日張元濟致盛宣懷第16信中“元濟遷謫余生,本不當再談國事,惟既生此土,終覺未能忘情”為鑰匙,揭橥張元濟的人生動力正在于其愛國之心、家國情懷。
從追尋江南張氏世業(yè)耕讀家風的“影響的焦慮”,到站在從古代出版向近代出版質(zhì)變轉(zhuǎn)捩點來審視張元濟從廟堂走向民間的自覺選擇,再到剖析其無法舍棄的政治情懷,最終歸結為“既生此土,未能忘情”這一愛國之心的深層動力,注重社會環(huán)境的多重影響和相關背景材料的挖掘,較之許多傳記僅從出版家這一單向度視野羅列材料和敘述事實,張元濟的人生抉擇與文化貢獻,在《張元濟》中得到了更為深廣的闡釋。
2 從“高山仰止”到了解之同情與理性之批評
《張元濟》后記中提及,作者1984年寫作《建設者》時,被張元濟的社會貢獻和品德所感動,多是高山仰止的心態(tài)。針對傳主描寫不全面的毛病,商務原開封南陽分館經(jīng)理陸廷玨曾向汪家熔直言讀后感:“人生不能一路皆順利的,亦不能完全是優(yōu)點而無半點短處的。隱惡揚善,不能只強調(diào)善的一面,否則便不能算實事求是了?!保ā稄堅獫?,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354頁。)在今天,對張元濟作為“近代出版第一交椅”人物的崇敬與追慕,并不意味著無原則地膜拜。與《建設者》“高山仰止”不同,在《張元濟》中,汪家熔固然有滿紙“菊老”的溫情與敬意,但也有了解之同情與理性之批評。
對張元濟的人才管理實踐活動,汪家熔對其以自身榜樣養(yǎng)成商務先公后私、輕利重職的清風正氣,作出高度的弘揚,但亦有其理性看法。比如對張元濟的律己之嚴,作者引用親聞吳澤炎所說:“張菊老之要求嚴,很多人是受不了的。一個好處是他對自己嚴,否則更不行。他在一個封建社會,處身于上層,內(nèi)心中間很驕傲,實在是很看不起人的?!移夥浅1┰辍S袝r提出使人難堪的條件。章錫琛離開商務,他(張)有很大的感情作用。但平心而論,他使商務印書館成為一個正派出版社?!保ā稄堅獫罚虾^o書出版社,2012,第320頁。)汪家熔甚至用“異化”二字來形容“夢里也惦著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在“異化:夢里也惦著商務印書館”一章中感嘆:“說菊老的異化,還有很多材料。譬如作為一個四千多人的單位的實際第一把手,他還做一些你很難想象的事。譬如,在他的日記上記:1916年8月23日‘[高]翰卿言,聞人言,各部長言干涉太多,不能辦事。余答言,甚不愿干涉,但不干涉則辦事與否從何而知?!虅沼^一個部長是很大一個干部,他們手下有很多人,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普通用人習慣,干涉太多讓他們把自己的臉面放在何處,如何在下屬面前工作。菊老都不管,招致很多干部對他不滿。又,1917年4月16日‘分館項’里記有‘在家復看各館考勤表’。商務印書館有幾十個分館,每個分館至少有十多位職工。菊老不僅要看他們的考勤表,而且看了后還要帶回家再看一遍!辛苦不辛苦。他完全變成了商務印書館的奴隸,——他進商務印書館原本是想為他的政治理想服務的!”(《張元濟》,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27頁。)
《張元濟》對傳主最為集中的批評,在于對其主持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對于張元濟影印舊籍這一無上功德,汪家熔通過對影印程序的繁雜解釋,以“看似容易卻艱辛”一章來論定?!伴e暇與情操”一章中,全文第一次發(fā)表老商務胡文楷《張菊老校書瑣記》一文。胡文楷長期貼身協(xié)助張元濟影印古籍。這篇寫于1959年的回憶,敘述細致,“文革”后由吳澤炎交給汪家熔,大有助于我們了解張元濟在輯印古籍方面的敬業(yè)精神。盡管如此,汪家熔對張元濟主持影印、用力最劬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稟持自己理性的批判性看法?!督ㄔO者》對《百衲本二十四史》未作批評;而《張元濟》則費言近萬,指出張元濟對宋版書的推崇、古籍整理的缺點。汪家熔通過大量史實,并利用國圖藏黃善夫刻本《史記》與標點本抽對,批評張元濟和商務利用讀者不清楚正史版本歷史,祟拜“書貴初刻”,遂混淆古本與初刻之別,大力渲染古本。而在印刷時,又“以意酌定”,偷偷依據(jù)殿版大量改正古本錯誤。為了商業(yè)上不敗于咄咄逼人的中華,“為保宋刊之聲譽免外人之指摘起見”,張元濟私下違心地對宋本錯字加以描潤校改、揚善隱惡,有違影印古籍之原則,這是其敗筆。“所選母本不是全精,不能全超過所批評的殿版,問題本不大,但‘為保宋刊之聲譽’(!)保一麻沙本的聲譽而改動,問題就比較大。是為古人掩飾,佞宋?!薄斑@樣做不能說是明智之舉。自然改動后在校記中說明也是可以的?!栋亳谋径氖贰犯魇肪接行S?,但因為‘為保宋刊之聲譽’,《衲史》所附校記一反通行習慣,不是指出本版之具體缺點和改正或應改正各字,而是批評殿版之疵戾及表明‘百衲本’所采用母本之好。這就對讀者在讀本版時缺少幫助而‘迷于所向’了?!保ā稄堅獫?,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84-285頁。)于此,汪家熔對王紹曾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洝返淖龇?,以及其論說張元濟“既據(jù)宋元舊本影印,復校以眾本,折衷至當,取長補短擇善而從,以定本行世,又何嘗不可。且所改之字,均一一見于校紀,原本究屬何字,讀者不難明其底蘊。然則《衲史》之可貴,蓋在兼具校本與影印本兩者之長,當非淺學者捃摭各本侈談是非者所可比擬也”(王紹曾《百衲本二十四史??庇浾砭壠稹罚?,亦提出明確的異議。對此,王紹曾先生曾撰文回應。汪家熔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寫過《二十四史250年版本史》長文(見《商務印書館史及其他》,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這種思考,是他一以貫之深入考索的結果,也體現(xiàn)了他稟持史家風格、不為賢者諱的態(tài)度。應該說,這種“異見”,無損于張元濟之偉大,而有助于從歷史情境中體察其局限性。
3 出版人物傳記的觀照現(xiàn)實與史鑒作用
《建設者》所屬的《走向未來叢書》,與甘陽主編的《文化:中國與世界》、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文庫》、鐘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等知名人文社科叢書,在80年代“新啟蒙”的時代氛圍中給一代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其叢書名,就可清晰地見出上世紀80年代整個人文社科界集體反思歷史,與未來對話,以便闊步向前的價值取向。歷史研究,總是指向現(xiàn)實的。史書絕不僅僅是故紙堆的爬梳。出版史的研究,固然首在其學術性。但在學術獨立之前提下,以史為鑒、觀照現(xiàn)實,仍是史著的最高境界。尤其是近代出版史,如汪家熔數(shù)次提及,還有著去今不遠,如司馬遷論史所謂“法后王,為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的鮮明特點。在當下出版產(chǎn)業(yè)體制改革大發(fā)展,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快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成為國民經(jīng)濟支柱性產(chǎn)業(yè)、開啟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全新時代這一大背景下,出版史的研究,往往更意味著有著隱憂的當下關聯(lián)性。在此語境下修訂的《張元濟》,常??梢钥吹阶髡咧鲃佑^照現(xiàn)實、以史為鏡的自覺意識。
劉杲序言《今天向張元濟學習什么》中提出今天再讀張元濟,“一,學習他憂國憂民,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追求進步”;“二,學習他普及教育,開啟民智,從根本上造福人民”;三,“學習他發(fā)展出版,建設文化,攀登民族文明高峰”。這種“宏大敘事”,在今天的出版人聽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劉杲發(fā)出三問:“對比一下,我們做出版的動力是什么?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是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還是為個人的名譽、地位、金錢?這個根本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相形之下,我們現(xiàn)在出版教輔,一心發(fā)財,不惜粗制濫造。鋪天蓋地的教輔,出版單位敢出,教育單位敢用。這種思路,與張元濟當年出版教科書的思路如何比較呢?”“優(yōu)秀文化和經(jīng)濟效益有機結合,是渾然一體,而不是兩張皮。這與目前出版界流行的唯利是圖、拜金主義,難道不是大相徑庭?”他的結論是:“不能不承認,我們今天做出版與張元濟有很大差距。這差距不僅在出版項目的選擇和策劃上,不僅在出書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不僅在人才培養(yǎng)和事業(yè)經(jīng)營上。最根本的差距在人生目標上,在家國情懷上,在出版境界上。張元濟的出版境界,可能至今無人達到?!保ā稄堅獫?,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劉杲序《今天向張元濟學習什么》,第1-3頁。)汪家熔在書中幾次表示對劉杲所論的贊同。在增訂本后記中,他提到自己與劉杲先生聊到的一個難求答案的問題:“[今天]能不能復制張元濟?能不能復制鄒韜奮?”“毫無疑問,邏輯上今天應該是絕對肯定的,但事實或許并不一定。然而,更值得研究的是菊老的動力來自何方。這應該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我們可以從根本上學習,也是我們研究、褒揚菊老的基本目的?!保ā稄堅獫?,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355頁。)
除了出版人價值觀上的自覺追問與接續(xù),在出版業(yè)的踐行與經(jīng)營等具體做法方面,《張元濟》中也多有言近旨遠的“借題發(fā)揮”。如對于早期商務與日本金港堂合作,《建設者》一書僅簡要述及,而新版則以較翔實史料,以董事會名單、董事會報告中所述“用人、行政一歸華人主持”、“日本股東均須遵守中國商律”、“聘用日籍職員可以辭退”以及盈利高峰期根據(jù)中方要求收回日股等史實,說明“主權在我”的合資方式;并以精確的日股投資及獲利表,說明合資后“資本既增,規(guī)模漸擴,利益與共,辦事益力。自是以來,吾人經(jīng)驗漸富,技術漸精”(《張元濟》,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93頁。)這一雙方獲益的結果。打破壟斷、倡導競爭、做大蛋糕、國際合作,在今天產(chǎn)業(yè)化、國際化背景下的出版人看來,尤其會體悟到一種來自歷史深處的啟示。再如關于商務在五四前后陷于落后潮流的被動境遇,后人多責其保守。但當時新潮流到底形成多大壓力,往往人云亦云、語焉不詳?!稄堅獫吠ㄟ^1911年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地字號書目》(即商務用以備編輯參考的洋裝書藏書目錄)、顧燮光《譯書經(jīng)眼錄》、徐維則《東西學書錄》、1935年上海市教育局第四科編印《上海市書店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以及《民國時期總書目》等書目,真實細致地反映了五四時新文化思潮與社會狀況……這些都給今天的出版人如何掌握文化思潮與出版業(yè)之間的共振關系,提供了新的啟迪。
從上世紀80年代開風氣之先研究張元濟,到今天仍不斷思考、修訂,汪家熔的張元濟研究在某一具體觀點上或有可議論之處,但其沉潛的堅持值得今天的出版史研究者致敬。從1980年代在“走向未來”的現(xiàn)代化建設浪潮中回望“大動蕩時代的建設者”,到今天出版產(chǎn)業(yè)化大發(fā)展背景下平心靜氣地思索“張元濟能不能復制”,出版業(yè)后人總在不斷的考索中走近前輩,前輩也總在不斷地給后人提供歷久彌新的思想資源。
(《張元濟》,汪家熔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440頁,定價85.00元。)
(收稿日期:20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