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界及教學境界溯源
境界,原是“疆域”的意思,指一定范圍內的一塊疆土?!读凶印ぶ苣峦酢分杏小拔鳂O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之句,其中“境界”一詞即屬此意。后來,“境界”詞義漸漸虛化,玄學典籍中的“竟”,就是“境界”的意思?!肚f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達無窮無盡的境界,因此,圣人總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之中),就是典型一例。
魏晉時期,“境界”多見于佛學經(jīng)典,意謂“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這里的“勢力”是指我們各種感官所感受的“勢力”。譬如,人的眼睛能夠看見并識別顏色,這顏色便稱作“色境界”;耳朵能夠聽見并識別聲音,這聲音就叫“聲境界”。有時“境界”也用來比喻人的修養(yǎng)造詣所達到的某種程度。
盛唐時期的詩論、文論中開始出現(xiàn)“境”,如王昌齡《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宋、元、明、清時期,“境界”被廣泛運用于詩畫、戲曲、小說、散文的評論中,漸漸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概念。
近代學者王國維標舉“境界”一詞為品評宋詞的準繩,成為“境界說”之集大成者,他在《人間詞話》開篇即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彼U釋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比缃瘢熬辰纭币辉~已普遍用于道德、文學、藝術等范疇,《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之為“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或表現(xiàn)的情況”。
課堂教學在我國的興起始于清朝末年的1862年,京師同文館是我國第一所實施課堂教學的學校;而課堂教學得以在全國推廣,則是在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之后。我國課堂教學經(jīng)歷了150余年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趯Α熬辰纭闭f的思辨與探尋,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嘗試對“課堂教學境界”進行界定。查閱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典型的說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課堂教學境界是對課堂教學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通過教師的教法和附著于其自身的教學風格體現(xiàn)出來的,以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為標志的,以課堂教學氣氛為烘托的,師生共同達到的一種可預期的教學效果狀態(tài),它是教師駕馭課堂、調動學生能力的體現(xiàn)?!盵1]
另一種說法認為,“課堂教學境界就是上課之時,教室之內,教師與學生完全溝通,融為一體,教師全神貫注地教,學生專心致志地學,教與學和諧一致,有機統(tǒng)一;教師各種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學生主動積極,緊密配合;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淌,而知識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交接。一節(jié)課結束,目標達到,任務完成?!盵2]這兩種說法都很有見地。
二、古詩文教學境界的內涵和意義
中國幾千年教育史,其主體即語文教育,而古詩文教學又是整個語文教育的內核與載體。這是從廣義而言。此處我們所言的古詩文教學是狹義的,主要指1862年之后形成并發(fā)展的古詩文課堂教學。那古詩文教學境界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古詩文教學境界就是古詩文教學所能達到的程度或表現(xiàn)狀態(tài),它以教學目標為指引,以古詩文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師生交流為路徑,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科學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所達成的一種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是師生精神互動創(chuàng)生且共同享有的意義世界。
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提到古詩文教學,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不是“境界”,而是“死于章句,廢于清議”八個字?!八烙谡戮洹笔侵冈诠旁娢慕虒W中“死摳字詞,不見文章、文學、文化,或者說,更多的是把古詩文當做孤立的語言材料處理,而不是當做活生生的作品來教學”。“廢于清議”是指古詩文教學“架空文本,架空語言,侈談文學、文化,結果語詞掌握不了幾個,文章沒有讀懂多少,得到的只是抽象空玄的人文思想的碎片而已”[3]。人們用這八個字,其實是形容長期以來古詩文教學的現(xiàn)狀:在虛實之間徘徊,走兩個極端,效益低下。為了徹底革除這一弊端,許多老師開出了許多“處方”。趙謙翔老師還特別提出了“綠色文言教學”。在當今“語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一語境下,人們提得最多的是“言文結合”、“言文并重”。那它們是否就是我們企求的目標呢?讓我們先來看個課例。
一位老師執(zhí)教蘇軾的《石鐘山記》,他是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三個:1.理解并積累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2.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以及文章蘊含的道理;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為他們閱讀淺易古詩文能力的逐步形成奠基。教學用時:一課時。教學步驟除了導入語、結語外,主要有四個:1.引導學生“讀一讀”,會讀課文;2.引導學生“譯一譯”,結合書下注解能通譯全文;3.引導學生“品一品”,品文章思路、品寫作技巧、品人生道理;4.引導學生“練一練”,對文言知識進行梳理、深化積累,并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這堂課有沒有注意到“言文結合”、“言文并重”?應該說是做到了,但這種狀態(tài),是否我們理想中的境界呢?顯然不是!在這堂課上,言、文仍然是兩層皮,他的這種言文結合,僅僅是由“言”到“文”的一次性完成,而不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我們憧憬的古詩文教學的理想境界,它的呈現(xiàn)應該是“言文交融、來回穿梭、循環(huán)往復”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以及由此生成的意義世界!
研究古詩文教學境界,其突出的意義有這樣三個。
首先,進一步凸顯了古詩文教學的內容: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涵、傳承文明,也進一步彰顯了古詩文教學的方式:言文交融、來回穿梭、循環(huán)往復。
其次,古詩文教學境界的生成愿景,呼喚教師角色的進一步蛻變,呼喚學生主體的深度介入,呼喚真情實感、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的對話,對話由表象走向深層成為可能,也成為必然。追求境界的古詩文課堂將是生機勃勃、春色盎然的。
第三,在堅守知識教學的同時,古詩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將越發(fā)突出,因為“言文交融”的著力支點是四個:文言、文章、文學、文明;而且隨著文化課堂理念的漸入人心,在學習文言、文章、文學,傳承文明的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本,積極踐行人文關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會更趨濃厚、積極性會更高,古詩文教學效益會大幅提高。
三、古詩文教學境界的生成路徑
1.把串講與涵泳結合起來
串講和涵泳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工藝。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利弊,串講、涵泳也不例外。黃厚江老師曾說:“我是堅決反對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采用串講的方法的?!盵4]黃老師強調說的是“初中”,不知他對高中古詩文教學持何看法。不過實踐表明,在追求古詩文教學的文化意蘊時,這兩種方法往往有獨到的“功效”。鄧彤老師教學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就是這樣做的——
師:你們從這一段文字看,歸有光在他的書房里讀書,應該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他在書房讀書是一種什么感覺?……
生:在那個小書房里,有一種自娛自樂的感覺。
師:我很欣賞你說的自娛自樂,你覺得哪些詞句能看出自娛自樂呢?
生:借書滿架。
師:你能體會怎么個自娛自樂?
生:就是他在那個小書屋里,生活悠然自得。
師:你看,“借書滿架”什么意思呢?先看注釋。沒有注釋?哦,你們的課文是臨時印的。沒關系。老師給你們解釋。有人說,“借書”是“借來之書”,那歸有光是不是借書從來不還???(學生搖頭笑)
師:那為什么又滿架借書呢?
生:愛讀書。
師:不錯。有專家評價說,這四個字別太落實了,就是講房間的書多。有一點你們體會體會,一間小小的房子,滿架圖書,這時候這個讀書人站在書架前面,會是一種什么感覺?
生(雜):有成就感,有知識。
師:對,有一種自豪的感覺,好像這架書就是士兵,我就是元帥,我正在檢閱我的士兵、我的軍隊,所以讀這四個字的時候應該怎么讀?
生:驕傲。
師:你來“驕傲”一下,把這四個字讀一讀。
生:(小聲地)借書滿架。
師:好像有些膽怯,怯生生地,不夠驕傲。(全班學生笑)
生:(大聲地)借書滿架。
師:聲音大一些,再“驕傲”一下。
生:(大聲驕傲地)借書滿架[5]。
鄧老師在這部分教學中,既有詞語解釋的“穩(wěn)重”,也有揣摩人物情感的“靈動”,前者以“講”落實,后者以“讀”來落實,而朗讀是“涵泳”最重要的方式。兩方面結合,相得益彰,效果明顯,耐人回味。
2.把語境與明象結合起來
語文教育應該是明象的。王弼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蓖醴蛑嘣疲骸疤煜聼o象外之道”,“言以明象”。可見,文章的表里應當分為語言層、形象層、意蘊層,即所謂“文”、“象”、“道”三個基本層次。其中“文”是“象”的形式,而“象”是“文”的內容;“象”是“道”的形式,而“道”又是“象”的內容。跨越“象”,以“文”徑直解“道”的過程,是違背閱讀認識規(guī)律的,是不能達到真切“悟道”的高境界的。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生命的奧秘和機智,是靈與肉、光與色、形與神有機融合起來的意象體,教材中的古詩文作品概莫能外。我們來欣賞王君老師的一段課堂實錄,理解會更深刻。
(課件展示寫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指導學生朗讀)
師:這樣的一副雪景,你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我感覺第一句給人一種蒼蒼茫茫的感覺。
師:是嗎?但老師覺得呀,這一句有問題。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拖沓啊,開頭我們還說張岱作文惜墨如金呢,這里居然一連用了三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么不行?你看我讀。(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我們對比再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之間的界限很清楚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師指導學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讀出韻味兒)
生:我覺得文中的量詞用得很怪,和我們平時的不一樣。
師:有同感。我如果來寫,我會這樣寫:“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蹦阏J為如何呢?
生:我覺得作者就是想把后面的景物寫得很小很小,好和前面的“上下一白”形成鮮明對比。
師:有意思!你的這句“就是想”激發(fā)了老師的共鳴。我也覺得這句話不僅是量詞有問題,而且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融進”這個詞用得妙!是啊,老師也感覺到張岱是想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否則你說,張岱和舟子是在船上的吧,他怎么能夠說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兩三粒”呢?這視角根本就不對??!
師:還有,咱們讀讀最后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復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復指導“而已”的讀法,去掉再讀)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熒鸁崃夜恼疲?/p>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這樣看來,當時張岱去湖心亭看雪,他是怎么定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和世俗社會的關系的?
生:他不想見人,也不希望被人見到。
師:對!明白了這個道理,先前關于他和金陵客交往的不和諧就有了答案了。他和自然的關系呢?
生:他希望融入自然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師:我們現(xiàn)在來看最初發(fā)現(xiàn)的那個“獨”與“兩三”之間的矛盾,是張岱數(shù)不清楚人數(shù)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不!那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于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6]
人們都說王君老師的課很有靈氣,“靈”在何處?就“靈”在把語境和明象有機融合,給學生以知趣、意趣以及美的過程享受。
3.把釋義與尋根結合起來
在這一方面,廣東增城的曹小平老師做得非常好。當講到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一句時,曹老師就在黑板上寫出“休”的篆體,并告訴學生,“休”是左右結構,由左邊的“人”和右邊的“木”組成,“一個人靠在樹上”就是休息之意,這是中國漢字造字法中的會意法。
當講到范仲淹《岳陽樓記》“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句中的“集”字時,曹老師和學生細細分析,“集”字是上下結構,上面這部分“隹”讀zhuī,下面“木”也表示樹。根據(jù)東漢許慎的《說文》可知,“隹”字指“短尾的鳥”,因此,“集”就是鳥停在樹上,其本意就是“棲息”。再如,該文中的“暮”字。最早只有“莫”,并沒有“暮”?!澳钡囊馑际恰疤柕粼诓堇锩妗?,也就是日暮之時。后來因為“莫”常借用為副詞,解釋為“不要”之意,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于是祖先又專門造了“暮”字來表示日暮、傍晚。每當曹老師用“尋根”的方法來解釋文言詞義時,學生們總是興味盎然、聚精會神地聽著,傳統(tǒng)文化之韻自然沁入學生心田[7]。
還有一個老師和上述的曹老師不謀而合。當他講到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的“字而幼孩,遂而雞豚”一句時,學生對“字”解釋為“養(yǎng)育”迷惑不解。老師就從“字的”的古代文化語境說起。“字”也是會意字,上面的部首“寶蓋頭”表示房屋,下面的“子”表示小孩子,用來表示女子在屋里生孩子,即生育,引申為養(yǎng)育、教育、這樣,說學生豁然開朗。
其實老師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同時,尋覓語言文化之根,他們的契入視角是語言文化。實際上語言文化僅僅是漢字文化冰山之一角。漢字具有豐富而深邃的文化蘊涵,蘊藏著漢民族諸多的文化特征。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過:“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睗h字從文化學角度可以分為四類,即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tài)文化。物態(tài)文化主要包括人體文化、植物文化、動物文化、宇宙文化、工具文化、服飾文化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禮儀文化、典章文化、忌諱文化等;行為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化、姓氏文化、習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心態(tài)文化主要包括心理文化、科學文化、神話文化等[8]。古詩文作為漢文化的最重要載體,在課堂教學境界的文化追求上大有作為。有的老師在講授《記天天寺夜游》時引導學生領悟“月”之文化在教學《唐睢不辱使命》時領略戰(zhàn)國時期的“土”文化,實乃高明之舉。
4.把悟意與延宕結合起來
南京師范大學何永康教授,曾在《南京師大報》上發(fā)表《情系南師四十年》一文,文中憶及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描述了這位最慈祥、最謙和的老師別具風格的上課情形:“只見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將名篇誦讀?!畬t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這抑揚頓挫的吟誦聲,把我們漸漸地、靜靜地帶入了美妙的詩境;然后,‘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作一字解釋,只讓我們全班同學由著性子自己去想像,去補充?!盵9]唐圭璋先生的教學,巧妙地將感悟時間的無限延宕和感悟空間的無限拓展交融起來,引導學生自己體悟,自悟自得,學生自然終生不忘。
如果將延宕引申為“延伸拓展”之意,悟意和延宕的結合將是另一番天地。我們來欣賞余映潮老師的一段課堂實錄。
師:好,看屏幕。(屏顯2:學習活動之一,簡說故事。)
師: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成語故事。齊威王這個人呢,跟兩個成語故事有關,一個成語故事叫“一鳴驚人”,一個叫“門庭若市”。齊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齊國處于崩潰的邊緣,有一個叫淳于髡的謀士,心里著急,他知道齊威王這個人喜歡隱語,什么叫隱語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話,于是見到了威王,他說,大王,王宮里飛來了一只大鳥,這只大鳥在庭院里既不飛也不叫,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鳥???齊威王一聽就明白了,他說,你知道嗎,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他就開始整理朝政,齊國就逐步強大起來。這就是“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歷。下面你們就用非常簡潔的文字,根據(jù)課文內容,來說“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開始準備。(學生準備3分鐘)
師:好,哪位同學能夠試一下?我建議,講這個故事,第一,不要用復述的方式從頭講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說鄒忌是個很美的人,他怎么樣怎么樣,很快地到故事當中來了;第二,結尾的時候要點一下題,這就是“門庭若市”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源,這樣表示你說話的層次。
師:好,哪位同學試一下?
生:在齊國有一個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鄒忌,有一天早上他起來穿戴好衣服,分別問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門客,說,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誰更加的美麗?他的妻、妾、門客都說他比徐公更加美麗,于是他入朝見了齊威王,對齊威王說了他早上的經(jīng)歷,齊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說“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勵群臣和百姓向他進諫來維護朝政的平和,于是在這好條令的實施下,齊國更加繁榮,使其他一些國家皆朝于齊,這就是“門庭若市”這個成語的來歷。
師:好,他講得很好,用很簡潔的方式述說了一個小小的故事,但是,一個小小的弱點,“門庭若市”的細節(jié)沒有說出來,對不對?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非常熱鬧,于是后來就有了……挺好的,誰再來說一次?
生2:在齊國的時候,有一個美男子叫鄒忌,他有一天問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誰美?妻子說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問了他的妾和來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樣的答案,都是說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來的時候,他才知道他的樣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齊國的形勢,就去面見齊王,把這件事告訴了齊王,齊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開始廣納善言,讓全天下的百姓都來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來上書,朝廷里非常熱鬧,這就是“門庭若市”的來歷。
師:好的。他有一個優(yōu)點,他點出了鄒忌因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聯(lián)想到了國家大事。還有沒有同學用更加簡潔的語言來表達?
生3:齊國有個長得非常美麗的人,他叫鄒忌,有一天他早上起來之后問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說:“我與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說“您非常美麗,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國家大事,就入朝見威王,告訴威王已經(jīng)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開始下令說:“如果誰有興德之言進諫給我,就能受賞?!比撼肌傩斩紒磉M諫,所以門庭前面非常熱鬧,這就是“門庭若市”的來歷。
師:好。你看,三個人講的這個故事,逐步到位。但從“簡說故事”這個角度來講,還可以比剛才這位同學再簡。好,你來。
生4:齊國的鄒忌在與城北的徐公比美的過程中,得出了一個結論,于是把他得出的這個道理建議給齊王了,齊王認為他說的很正確,于是就廣開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們都去朝廷上給他進諫,十分的熱鬧,于是齊國就繁榮昌盛起來。這就是“門庭若市”的來歷。
師:你看,他更簡了,但是又簡過了頭。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師笑)鄒忌本來很美,但是沒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說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從里面悟到了一個什么道理,就這樣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點就夠了。好了,這就是“簡說故事”[10]。
在這個片段中,余老師“悟意和延宕”的教學智慧一覽無余。他講“一鳴驚人”的故事,既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也是為學生講成語故事作了一個示范;既拓寬了學生視野,也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方向感。讓學生講“門庭若市”的故事,實際上既讓學生領悟了全文的大意,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令人欽佩。
參考文獻
[1] 張東嬌.關于課堂教學境界藝術化的探討.教育科學,1994(3).
[2] 王炳寬.課堂教學境界論.法制與社會,2010(7).
[3] 李衛(wèi)東.如何確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中學語文教學,2011(6).
[4] 黃厚江.黃厚江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5] 鄧彤.鄧彤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6] 王君.王君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7] 曹小平.文言文教學淺見.語文月刊,2011(3).
[8] 王林喜.漢字文化語境與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0(4).
[9] 楊啟亮.體驗語文:一種教學方法論的解釋.語文教學通訊,2002(10).
[10] 余映潮.《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實錄與點評.中學語文,2010(4).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