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課堂“探究”實驗的設計策略進行探析,以期進一步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課堂“探究”試驗;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促進
《新課程標準》有這樣的內容:理想的有效的數學教學要以實現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為目標. 相應地,學生學習數學可以通過這樣的幾種重要的方式來實現. 實施“探究”試驗,要能夠建立有效的課堂活動,從而有利于數學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其設計策略如下.
■ 巧妙設置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學
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巧妙地設立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以此來凸顯課堂“探究”實驗的魅力,更好地實現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數學思考機會,根據學生原來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定位學生近段時間里的一個發(fā)展區(qū),同時對新知的教學起點有一個很好的把握,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所以,在創(chuàng)設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實驗時,教師要考慮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活動,同時通過課堂“探究”實驗的活動來促使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和理論.
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初中數學課堂的“探究”實驗. 例如,教師在教授“有理數的加減”過程中,我們可以這樣對教學情景進行設置:為了讓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豐富起來,一班和二班要進行足球比賽,一班在上半場的比賽過程中輸掉了一個球,比賽的得分是1∶2,其中一班在下半場的比賽中又以3∶1的成績贏回了兩個球. 試問,在整場足球比賽的過程中,一班累計凈勝的球是多少個?同學們可以用數學式子來對其進行表示嗎?
之所以這樣設計活動的情景,是因為小學里學生曾經學過加法、減法運算,以及生活中學生非常熟悉足球運動. 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學生能相對容易地得出運算結果,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容易讓學生建立自信心,同時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印證了我們所要探討的《新課程標準》的第二點要求. 另外,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還應考慮實際的生活,例如,教學內容中的利率問題、測量問題,還可通過討論太陽升起來的現象來說說直線和圓的關系;做生意時,也可以利用概率的問題來進行預測,預測是否有虧本的現象;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可以采用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來對比各個商家的貨物等,所以,教師在教授的時候,都要選擇比較生活化的題材,要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來學習數學.
■ 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
生探索能力
由現代認知理論可以知道,學生主動地建立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學習,同時,學生在自己的腦海里形成自己數學認知的過程,也是學生參加數學活動以及內化自己經驗的一個過程. 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想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條件,讓學生有一個能夠展現自己的平臺. 其中的一個策略就是,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以此對學生的探索能力進行培養(yǎng).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例如,在初中數學中,我們可以給數學例題“變臉”,即變式教學. 例題的變式教學非常普遍,給例題“變臉”包括的內容也非常多,有變圖形、變題型、變條件等,下面說一下通過給題型“變臉”來達到給例題“變臉”的目的.
例題 假設x為整數,求證:x(x+1)·(x+2)(x+3)+1是完全平方數.
通過分析,這道題是代數中完全平方知識的證明題,假如我們延伸完全平方的有關知識,通過另一種方法來反映這道題的實質,就可以順利地把題型進行轉換. 對題型進行“變臉”的方法中,第一種是把所求的因式進行分解;第二種是解方程x(x+1)(x+2)(x+3)+1=24;第三種是已知■>5,然后解出這個不等式.
這個案例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創(chuàng)設“探究”數學實驗室的活動平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一種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能開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做數學成為一種可能. 通過變題型來獲取相同解題思路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以及想象、活動交流來積累很多相關的經驗知識,能讓數學思維在學生的頭腦中很好地形成,這是體驗教學思想的形成,因此創(chuàng)設“探究”式課堂實驗室是設計教學活動慣用的一種策略. 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遇到各種各樣的題型時,都不會慌亂,處變不驚,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 深入挖掘數學教材知識點,激發(fā)
學生求知欲望
教師要把數學教材的知識點挖掘出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內驅力進行激發(fā),能夠使他們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 在創(chuàng)設初中數學“探究”式實驗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加工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題材,把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轉變成比較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授“過一點可以作無數條直線”以及“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時候,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他設計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這位教師讓1位學生站起來,接著讓和這位學生在一條直線上的學生站起來,最后所有的同學都站了起來. 第二個活動是:這位教師讓兩個同學站起來,接著讓和這兩位同學在一條直線上的同學站起來,最后是這一排的學生都站了起來.
這個案例設計的目的是,學生會在這種簡單的比較喜歡的活動中體會到數學也有樂趣,把那種枯燥的數學教學的內容通過“探究”的實驗課展現了出來,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數學知識的概念和結論,有力地促進了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 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促進學生
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在創(chuàng)設“探究”式課堂時,要創(chuàng)設相對開放的空間,體現出創(chuàng)新的意義. 因為通過創(chuàng)設“探究”實驗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那種來自生活和現實世界的數學活動,不管是在時間、地點還是內容和方式上,都能為學習者提供創(chuàng)新的才能,所以數學課堂活動要在一種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中. 開放性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收獲到很多的數學知識,同時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深層次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比較活,具有生命力. 具體怎么做呢?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多方面互動的體系,使學生能夠把已經學到的知識調出來,從多方面理解知識. 其次,教師應把課本上提供的資料進行綜合和加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豐富的、多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再次,教師還要在“探究”實驗課堂中注意學生的活動,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多方面互動的實驗活動,師生和生生之間能夠建立一種很好的探究學習的共同體,師生都能從中獲得知識,全方位地得到發(fā)展. 最后,教師還要做好學生參與活動的調控者. 盡管數學教學中的課堂活動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對其進行調控,要選擇合理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如對存在的偏差進行交流.
■ 采用小組合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
合作學習能力
教師要積極促進“探究”實驗活動開展. 而要想促進“探究”實驗活動順利開展,就要建立良好的小組合作關系. 例如,在小組中有的學生表現得特別不積極,這個時候教師要對其進行熱情的鼓勵和支持,有的學生卻有非常強的表現欲望,此時,教師一定要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建立和諧的小組合作關系,為開展“探究”實驗活動奠定基礎,更好地促進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在傳授知識時更貼近學生. 有人說過,“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數學課也應該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對象. 而要創(chuàng)設這樣的課程,就要從實際出發(fā),找出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對象,建立有效的“探究”實驗課堂,在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
總的來說,加強課堂“探究”實驗活動,一定程度上給初中數學拓展了更廣闊的途徑,所以教師一定要善于總結經驗,利用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有所獲,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展現自己的平臺,通過開展“探究”實驗活動,有力地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