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教師如何進行以“教”導“學”,實現核心知識突破,結合一些實例,談談筆者的做法——多設問題串、合理安排活動.
[關鍵詞] 核心;數學理解;問題串;安排活動
■ 引言
在新形勢下,新課程發(fā)展的核心是教學理念的落實,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核心知識的突破,因此,教師要把工夫下到從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上,要以實際行動和具體做法來充當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要讓學生看到并認識到知識本身的價值,真正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達到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每節(jié)課都有一到兩個核心知識,所謂核心知識,是指在數學知識體系中,具有明確要求的、結構性的知識,是有廣泛運用的、自我生長和遷移能力強的基礎知識,而且某些知識間的聯系是以這個“核心”點來進行輻射. 它們在數學課程和教材中處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地位,具有內在的邏輯連貫性和一致性. 在新課改中,站在課堂教學的角度,不僅要關注《新課程標準》中列出的核心知識,還要關注如何進行核心知識的教學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因此,數學核心知識的突破,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設計,更是教的一種智慧、謀略和策劃,呈現出的是一種在眼前一亮的教學思路. 本文就教師如何進行以“教”導“學”, 實現核心知識突破, 結合一些實例,談談筆者的做法.
■ “核心”因“預設”而精彩
目前,許多教師非常重視也非常善于進行課前教學設計,為課堂的順利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然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因而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變故”. 面對這些“變故”,教師采取的細節(jié)教學行為就很有思考價值,既彰顯了執(zhí)教者的教學智慧,又為聽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還可以從中學習精彩的細節(jié)教學處理方式,反思一些細節(jié)教學“遺漏點”,有利于教師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案例1 一次新課程研討活動中,幾位教師同上“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教師設計了數據收集活動:小組一起測量腳長. 然后按小組進行分工,每個小組中哪些同學負責測量,哪些負責記錄,哪些負責總結……學生興趣盎然.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一味強調向學生灌輸知識和技能,重結論、輕過程,新課程強調學生參與活動、操作實踐、探究和體悟,旨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起學生探索的欲望,激活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速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恢復. 這個理念正逐漸為一線教師所接受和應用,數學教學模式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探究學習,小組合作,操作演示,情境表演等被廣泛應用. 然而,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一味追求課堂形式而不考慮教學效果,那是對新課程的曲解.
本例中,量腳的長度對于初中生來說,并不是十分生疏和不能理解的現象,教師通過小組活動將課堂教學變成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尋找、收集”數據,場面似乎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學生們也都“熱情參與,興趣盎然”,但要注意,如果這樣的教學活動(情境)缺少對教學內容的合理詮釋和數學處理,沒有學生的“智慧參與”,那在這種“熱鬧”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究竟接受并理解了多少?積累、沉淀了多少?所以要求設計者應精心“預設”,以達到“核心”的生成. “測量腳長”可以說是一個收集數據的很好的活動,但教師若能在教學前有嚴謹周密、合乎情理的活動設計就更好了,如學生分組、分工明確、活動步驟與要求具體、匯報結果完整等.
■ 多設問題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解析核心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huán)往復、不斷變化、螺旋式上升,因此,設置課堂教學問題,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而進行. 教學是科學,是藝術,也是技術. 教師要根據心理學原理和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掌握課堂教學問題的設置技術,把問題設置在“已知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 在此設問,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的鞏固,也便于將新知識同化,使認知結構更加完美,并最終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升為“已知區(qū)”. 教師還應通過精心設置的一個個問題去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案例2 加權平均數概念的教學
1. 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新知
問題一:八年級的2個數學活動小組,在某次測試中,第1組的平均分是80分,第2組的平均分是90分,你能計算出這兩個組所有學生在這次測試中的平均分嗎?
2. 合作質疑,探索新知
問題二:本學期李明的數學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分別是92分、94分和87分.
(1)你打算如何計算李明本學期的數學總評成績?
(2)如果這3項成績分別按30%,30%,40%計算,那么李明本學期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分?
(3)如果這3項成績分別按40%,30%,30%的比例計算呢?
問題三:學校廣播站要招聘一名記者,小明、小亮和小麗報名參加了3項素質測試,成績如下.
■
(1)你覺得誰會被錄取?
(2)老師在測試前根據這3項測試的“重要程度”,將采訪寫作、計算機、創(chuàng)意設計的分數按 5∶2∶3計算3個人的素質測試平均成績,那么誰將被錄???
(3)如果將采訪寫作、計算機、創(chuàng)意設計按3∶2∶5的比例呢?
3. 合作歸納,形成方法
在實際生活中,各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的“重要程度”并不總是相同的,有時某些數據比其他更重要. 所以,我們在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往往根據其重要程度,分別給每個數據一個“權”(weight).
一般地,設x1,x2 ,…,xn 為n個數據,w1,w2,…,wn依次為這 n 個數據的權數,則稱■ 為這組數據的加權平均數(weighted mean).
教師通過設置一個個問題,一會兒把學生的思維逼到絕壁懸崖,讓它在絕處逢生;一會兒又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導向廣闊的天空,讓它在高空中自由翱翔. 這樣的課堂設問藝術,運用各種方式、技巧,學生自然會有“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既增長了知識,又開啟了智力,甚至有閃光的發(fā)現、獨到的體驗,該節(jié)課的核心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突破.
■ 合理安排活動,人人參與,滲透
核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 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欲望則更為強烈. ”有些數學問題需要在它的特定環(huán)境中“做一做”,才容易洞察它的內在聯系,發(fā)現解決的思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開展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我們對待學生最根本的態(tài)度.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斷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廣泛、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親身實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美國一家圖書館的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做過了,我明白了. 由于數學具有高度抽象的特點,需要學生用內心的體驗與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來學習,因此,我們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發(fā)展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環(huán)境,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 因為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數學理解力時,才能真正懂得數學,從而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突破一個個核心,攻克一道道難關.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找準課堂教學的著力點,真正把握數學核心知識,巧妙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驗探索知識的過程,弄清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各個階段的呈現形式以及變式與聯系,領悟它所反映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并形成學生自己的數學理解力. 教師要引領和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新、舊知識間的內在邏輯線索,逐步構建一個反映數學內在發(fā)展邏輯、符合學生數學認知規(guī)律的核心知識體系,形成一個再生功能強大的數學認知結構,并將其所承載的知識和技能自覺地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真正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