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招生處處長蔡榮生涉嫌違紀被調查,傳聞涉案金額上億元,再次折射出中國大學行政化之弊。
不論官方還是學界,去除大學行政化,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已是共識。十八屆三中全會即提出,推動包括學校在內的公辦事業(yè)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
作為步驟之一,教育部于2013年11月28日宣布,首批核準了中國人民大學等六所高校的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計劃,所有“985工程”的高校必須于2014年6月之前完成章程制定,全國所有高校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
大學章程素被喻為“大學憲法”,在大學治理中具有最高權威,亦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基礎?!罢鲁套顚嵸|的意義是在政府和高校之間劃出一個權力和義務的邊界,在學校內部也同樣劃出界限。”一位教育部內部人士表示。
然而,高校行政化積弊相襲,沉疴多年,去除不易。三年前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就提到了推行考試招生相對分離,但三年之后,具體的高考改革方案一直沒有出臺。2010年9月,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要求高校公開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辦學信息,然而迄今為止,只有個別高校依法公布學校辦學信息,而未公布信息的學校,卻沒有受到任何問責。
教育學者對大學章程積極評價的同時也指出,去除大學行政化,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僅建立章程不足以達到目標。
11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章程》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核準,成為中國首部得到核準的大學章程。這部章程命運可謂曲折,早在2006年,在教育部的倡導下,人民大學啟動章程制定,并成立起草委員會。直到2011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后,人民大學章程制定得以提速。2012年下半年開始,章程草案分別提交教職工代表大會、校長辦公會和黨委全委會審定,最后報教育部核準。
審視各校章程,皆試圖體現(xiàn)出“政校分開”思路。
人民大學章程中確定了八項自主辦學權,包括: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調節(jié)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yè),自主制定人才培養(yǎng)計劃,開展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設施建設。此外,在海外交流、機構設置、財產自主管理等方面,也都作出規(guī)定。
值得一提的是,章程對于機構設置提出,“自主確定教學、科研、行政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職務,調整津貼及工資分配?!?/p>
自主辦學權的確立,是理清政府與學校關系的關鍵。教育部內部人士表示,“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本質上是構建新型的政校關系,這要求必須擴大高校自主權?!?/p>
據(jù)上述教育部人士介紹,在201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即下發(fā)文件,將建設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制度列入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點,并確定浙江省和北京大學等27所高校作為試點單位。這意味著現(xiàn)代大學制度從理論研究、學校自發(fā)探索進入了國家的決策視域。
此后,各試點院校在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理清政校關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核心是簡政放權,包括下放部分學科專業(yè)設置權、科研項目評審權,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本科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和民辦高校自主權,擴大部分競爭性項目準入范圍。這與此次公布的高校章程的思路吻合。
不過,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這一路徑難以確保政校關系的厘定?!皬囊呀洶l(fā)布的六所高校章程看,章程制定者都想明確學校擁有的辦學自主權,也希望通過教育部門的審核來‘確認’這些自主權,但相關的表述基本是‘學校依據(jù)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本章程自主管理學校內部事務,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那么內部章程對校外的‘有關機構’如何產生約束力?如果有關機構干涉學校的自主權,學校怎么辦?”
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也認為,章程很難規(guī)定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政府是教育的舉辦者,學校是被舉辦者,讓被舉辦者設立章程來約束舉辦者,是有問題的?!?/p>
韓民介紹,從國際經驗來看,大學章程需要得到更高層級的法律來保證,有的是立法機構,有的是政府頒布的法案。
日本1946年通過的戰(zhàn)后新憲法中設立“保障學問自由”的條款,這是在自治的基礎上構筑大學與政府關系的基本法律依據(jù)。英國的很多大學,則是由皇家發(fā)出特許狀,特許狀里確定政校關系,如1967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獲皇家特許狀,擁有獨立頒發(fā)學位的權力。
熊丙奇也建議,保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需提升章程的設立規(guī)則。比如,對于國家舉辦的大學,章程有必要提交給全國人大討論和審議,地方舉辦的大學則相應交由地方人大進行討論、審議,“這樣通過的章程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看來,大學章程屬于高校自己設立,教育部批準的規(guī)章,“而關鍵在于修改高等教育法”。
現(xiàn)有的高等教育法雖然規(guī)定,“高等學校根據(jù)教學需要,自主制訂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但在現(xiàn)實中,高校教育教學方面的規(guī)定政出多門,紅頭文件與法規(guī)并存,且文件的權威性往往于法律之上,這使得高校辦學自主權難以真正落實。
周洪宇2011年曾向全國“兩會”提交議案,要求明確高校法人地位,劃出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的權力與責任范圍。同時,建立以第三方督導、評估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健全政府對高等學校運行成本的財政資助及其成本核算體制。
民主管理的建立,也是高校自主權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其他機構的治理相似,不同利益群體參與決策,有助于提高高校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實際上,這也是高等教育法的一項內容。
但目前,中國高校中,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群體參與決策的機會很少,周洪宇建議,高等教育法中,應完善由多方人員組成的委員會制度,充分發(fā)揮教代會、校務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在學校決策中的作用。同時,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適當分離。
此外,中國高校的學者很少有機會介入高校的管理。而教授在高校學術事務中具有一種先賦的權力和權威,教授參與管理,不僅有利于創(chuàng)設高校學術自由的氛圍,更提高了學校決策特別是學術性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按照人民大學章程,校長擁有七項職權。包括方案實施權、審定制度權、副校長人選推薦權、聘任與解聘教師權、擬訂和執(zhí)行經費預算權、校長辦公會議決策權、其他重要事項決定權等。
目前,大學校長基本上參照行政干部的方式由上級任命。比如,教育部的司局級官員直接下派到部屬大學任校長是一種常態(tài)。
與此相對應,大學一般都擁有行政級別。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改革方向,“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y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
各方對此思想仍未統(tǒng)一,教育部一位人士表示,取消大學校長的行政級別,反而是“最表層的”?!澳壳叭绻∠墑e,可能對高校帶來副作用,畢竟級別配套著資源?!?/p>
“行政級別只是一個形式,發(fā)個文就可以去掉,但背后是附著于這個形式的大量的利益和資源,這些利益和資源怎么處理?需要慎重考慮。”周洪宇說。
“去行政化只是手段,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才是最終目標。”前述教育部內部人士表示。
去行政化之后,政府與高校應各自扮演相應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首要是制定教育的戰(zhàn)略決定,出臺相關的教育發(fā)展政策;其次是監(jiān)督學校依法辦學;第三是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服務。
“在美國,政府會收集大量的教育發(fā)展信息,提供給學校與學生,由受教育者來選擇學校?!毙鼙嬲f,政府的最后一個職能是救濟貧困學生。熊丙奇認為除這四項職能外,政府無需更多干涉高校事務,校長的選拔、學校內部的戰(zhàn)略制定、學科設置、課程設置、專業(yè)設置、教育教學、學位授予都應去行政化。
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本質是明晰大學行政權、教育權和學術權的關系。其中,行政權包括建設校舍,為學生提供后勤服務,為老師提供生活工作環(huán)境的保障,執(zhí)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等。而學校的教育權,包括學科設置、專業(yè)設置、課程開設、教師教育教學、教師的評價、教師的管理、學生的評價等,這些方面由教授委員會來負責。學校開展怎樣的學科研究,教授學術能力的考核,學術成果的管理或評價則由學術委員會來決定。
熊丙奇認為,高校去行政化的每一步驟都要求放權,每一項都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計劃為主的管理模式。
此次六高校的章程設立在此方向上有所嘗試。中國人民大學章程通過設置學術委員會和人才培養(yǎng)委員會,試圖體現(xiàn)出“教授治校”的精髓,其規(guī)定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般由不擔任行政職務的資深教授擔任,職責包括“對學校學術發(fā)展規(guī)劃、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審議推薦科研項目等”。人才培養(yǎng)委員會負責指導招生、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組織建設、教學設施建設、教師教學培訓和學生管理等工作。
然而,在學者看來,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權力應該得到更明確的保證?!皩W術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和意見,行政部門不采納怎么辦?解決的辦法是要明確學術委員會獨立運行,是最高學術權力機構,行政部門必須執(zhí)行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決策。”熊丙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