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鋼鐵情結始于孩提時代
劉相華教授的鋼鐵情結,從孩提時代就有了。
憶起改革開放之初依賴引進辦鋼鐵的歷程,他說:“在拿到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鋼鐵領域博士學位證書之時,也擔起了振興中國鋼鐵事業(yè)的責任和使命?!辈┦慨厴I(yè)后,為了學習國外先進的鋼鐵生產技術,他出國深造。學成歸國后,他在軋鋼領域鉆研拼搏,不斷創(chuàng)新,攻克了有限元理論與編程、智能軋制技術、變厚度軋制理論等一個個學術堡壘,幫助現場解決了超細晶粒鋼生產、板帶鋼控軋控冷、計算機輔助孔型設計、數學模型優(yōu)化等一個個技術難題,在30多本科技進步獎勵證書上,凝結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劉相華教授如數家珍地談起鋼鐵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沒有這么多鋼鐵作支撐,就不會有今天舒適的住房和便捷的交通,不會有強大的國防和日益增強的國際地位,從神舟上天到蛟龍入海,現代工業(yè)和現代科技一點也離不開鋼鐵?!?言辭之間透露出他對選擇走上鋼鐵之路感到自豪,表達了對發(fā)展我國鋼鐵事業(yè)的堅定信念。
二、堅忍不拔,迎來超級鋼時代
七年前,劉相華教授作為國家“863”計劃超級鋼項目負責人,他還在為開發(fā)400MPa和500MPa級超級鋼,實現普碳鋼強度翻番日夜奔波。那時他已經預見到,未來幾年,我國普通鋼鐵產品強度將大面積提高到400MPa和500MPa。今天事實已經證實了他的預言,現在建筑部門已經把我國主力鋼筋的強度定位到400MPa級,我國鋼鐵年產量早已超越了美國、日本、歐洲等全部發(fā)達國家的總和,當年“鋼鐵元帥”的大國夢已經實現。超級鋼的開發(fā)成功與普及應用,已縮小了鋼材品種、質量與國外的差距,中國正在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
新事物的誕生似乎總伴隨著爭議,劉相華教授表示,在“863”計劃超級鋼課題立項之初學術界也有爭論,在鋼鐵這個被國外認為是夕陽工業(yè)的領域中還能搞出什么名堂?到底走什么樣的技術路線?面對種種的疑問,他依然堅定地認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鋼鐵在整個國民經濟里仍然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現階段,鋼鐵領域的科研成果更加需要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鋼鐵的產量、質量上去了,整個工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就有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礎。
憑著一股韌勁和創(chuàng)新精神,劉相華教授帶領著他的課題組成員在實驗室鉆研,到鋼廠、汽車廠等現場進行工業(yè)實驗,終于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超級鋼(超細晶粒鋼)工業(yè)生產,其成果在寶鋼、鞍鋼、本鋼、一汽等很多廠家應用,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鋼鐵工業(yè)騰飛和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作出了貢獻,在國內外鋼鐵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實驗室為家,對儀器比對愛人鐘情
為了和時間賽跑,劉相華教授一步兩個臺階半跑著上樓已成習慣,他是為了多搶出幾秒鐘早點兒進入辦公室,因為那里有等待他批改的學位論文,有等他決斷的科研計劃,有等他推導的數學公式,有等他勾畫的發(fā)展藍圖,有他的職責、他的事業(yè),有他的企盼、他的夢想……
學校實驗樓前后幾任值夜班的師傅見證了他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實驗室,而且外出歸來先回實驗室后回家也已經成了習慣。積年累月,他的妻子似乎已經適應并習慣了他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曾經埋怨,實驗室才是他的家,但現在更多的是關懷和理解了。”
在恩師白光潤教授架鶴西歸的當天,凌晨4點師母把臨危的電話打到劉相華教授的家中,可沒想到他此時仍然在實驗室?guī)ьI著他的弟子們緊張地準備著一個鋼鐵項目的競標文檔。當他接到消息后,直接從實驗室趕到了醫(yī)院急救室……
四、明天我的學生們一定能做到
作為我國知名鋼鐵專家、國家鋼鐵領域重點科研項目帶頭人,劉相華教授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非常重視把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致力于鋼鐵行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他總是微笑地說:“我的身邊總有一批才華橫溢的研究生,聽到哪位學生又作出了新的成績,是讓我最高興的事?!?/p>
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從學業(yè)和生活各個方面關懷體貼。他因材施教,并非常重視對研究生基礎理論的訓練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使研究生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他奔走于各大鋼鐵企業(yè),利用熟悉現場的條件,為學生選擇具有應用背景的研究課題,使學生能夠在生產實踐的風浪中真刀真槍地干起來。
正像他辦公室墻上的那八個大字:天道酬勤,厚德載物。劉相華教授童年的理想隨著我國鋼鐵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一系列國家科研項目,對鋼鐵領域的發(fā)展給予了巨大支持,劉相華教授也在其中感受到付出艱辛和成長的喜悅。由于在鋼鐵領域的科研成果,他獲得了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項國家發(fā)明創(chuàng)業(yè)獎和30多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出版、參編了10部學術著作;發(fā)表的研究論文被SCI收錄的有290多篇次,被引用7200多篇次;在他指導下,已經有95名博士、96名碩士獲得學位,他的學生已成為我國鋼鐵工業(yè)發(fā)展的中流砥柱。
劉相華教授曾經帶領著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本領域科研的國家隊,起到了“引領鋼鐵材料發(fā)展方向,推動軋鋼行業(yè)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實驗室近些年取得的若干代表性成果為此提供了佐證。
“山再高高不過腳面,只要往上走,成功往往就在進一步的努力之中?!眲⑾嗳A總會以這樣的話激勵自己和學生在鋼鐵科學研究這條艱辛的路上披荊斬棘,不斷創(chuàng)新。
“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常常提到,鋼鐵產業(yè)的中心應該也必然會轉移到中國,現在我們要看到優(yōu)勢,找出差距,不斷創(chuàng)新,向高精尖產品邁進。”談到學生,劉相華動情地說,“雖然今天我們暫時還沒有做到的,但是明天我的學生們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