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提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振奮學生的情緒,學生因而作出積極的回應或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開動腦筋,認真參考課堂學習,從而使得知識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獲得學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
一般來說,有效提問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優(yōu)化教學過程,注重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問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課堂提問要指向明確
教師要依據(jù)每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設計問題。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我們就可以這樣簡單地來提問:圖上有幾種玩具?它們各是幾個在一起的?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2個2個、3個3個、4個4個地來數(shù),突出“幾個幾”,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它們各是多少。這樣,學生就能在問題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數(shù)學信息,初步感知“幾個幾”的生活現(xiàn)象,為接下來學習乘法作好必要的準備。
再如:教學“平均數(shù)應用題”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出示游泳池,并說明這個游泳池平均水深1.4米。
教師:這樣的水深,同學們?nèi)羧ビ斡?,是否安全?/p>
學生1:安全,我們可以只在淺水區(qū)游泳,不去深水區(qū)。
學生2:安全,我們可以帶上救生圈再游泳啊。
教師追問:真的安全嗎?
學生3:安全,我們可以讓家長或教練陪同。
……
于是,教師將游泳池的剖面圖展示出來:最深的地方1.6米,最淺的地方1.2米,中間水深1.4米。
教師:1.4米是怎樣算出來的,是什么意思?
顯然,“這樣的水深,同學們?nèi)羧ビ斡荆欠癜踩边@個問題,是想讓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間,但這個問題缺乏明顯的數(shù)學指向性,難以引起學生數(shù)學的思考。如果出示主題圖后,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馬上往水里跳,你們認為這樣安全嗎?”估計學生就會順著問題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義。
二、提問語言要簡潔明確
在一般人眼中,嚴謹、簡潔、符號化,是數(shù)學語言的重要特點。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在提問時,我們要重視數(shù)學語言的特點,更要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此,我們的語言要準確、生動、精煉、傳神,不能含糊不清。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位老師在教學四年級《找規(guī)律》時,出示情境圖,找到圖中大樹、手帕、兔子、籬笆、夾子、木樁后,提問:“它們是怎么排列的?”學生回答:“籬笆在兔子的前面”“手帕在兔子的后面”“大樹在最后面”……造成這種學生回答問題“百花齊放”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師的提問含糊不清,學生總是抱著猜一猜的心理來回答老師的提問。若把這個問題改成“夾子和手帕是怎樣排列的?”學生就不難答出正確的答案。
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盡量做到言簡意賅,指向明確。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