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學科在初中的課程教學中往往被其他學科教師、家長忽視,也容易被學生忽視。但是,作為一門必須了解的課程,如何才能提高歷史課程的認知度和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歷史老師必須思考的事情。
關鍵詞:歷史課;興趣;人才培養(yǎng)
初中生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注意力不穩(wěn)定,持續(xù)時間短,聽課時不易長時間集中在一個事物上。同時,歷史學科在初中被認為是副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根本不重視這門學科。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初中歷史老師又該怎么辦呢?我認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進行改革了。教師只能想方設法改變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充分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使學生主動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思維能力,造就合格人才。
一、準備好第一節(jié)歷史課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第一節(jié)課的上好與上不好直接影響著教師本人和學生。教師如果能在第一節(jié)課上,準確分析學生,讓學生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想方設法地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第一節(jié)課就對歷史課產生興趣和神秘感,使學生對下一節(jié)課有迫不及待的感覺,這樣以后的教學就會輕松自如,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課興趣重要的一步。
我在七年級上第一節(jié)課時,曾經要求學生先自己理解歷史或歷史是什么。學生回答不盡統(tǒng)一。有的說“歷史就是昨天的事情”,有的說“就是類人猿的進化過程”,有的說“中國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有的說“外國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有的說“歷史就是貨幣發(fā)展的過程”等等。答案很多,眾說紛紜,爭論也大,學生學習興趣就自然很高。為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思維,我再問“你們看過《三國演義》電視連續(xù)劇嗎?知道曹操、諸葛亮嗎?在那段歷史中,他們怎樣交戰(zhàn)的呢?”“你們知道咱們今天穿的衣服款式、面料和以前有所不同嗎?咱們吃的馬鈴薯、小麥,是何時才有的?是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的東西嗎?”問題一提出,學生熱烈地討論起來,大家爭先恐后地發(fā)言。不知不覺中,時間到了,鈴聲響了,學生們還沒有下課的意識,給下一節(jié)課留下了伏筆,都期待著下一次的歷史課。
二、上好每一節(jié)課的導言部分
教師對每一節(jié)課的導言部分如何組織,如何引導,對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的動機非常重要。我在上《人類的起源》這一節(jié)課時,針對導言部分中的圖片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一幅彩圖上畫的盤子、碗、碟子是什么東西? 上面的符號、圖案、線條、魚、鳥是什么? 上面的猴子、鯨魚、魚又是什么?
這些問題,是針對《人類的起源》所提出的。看似小問題,但都是關于人類起源歷史的重要證據(jù),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想知道人類怎樣起源的探究欲望,由此迫切地想學習本單元的歷史內容。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1)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法。問號是學好一切學科的一把好鑰匙。教學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在課堂上提出切合實際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在課堂上試著提出問題來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夏朝國家機器的建立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夏朝的統(tǒng)治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維護國家的統(tǒng)治呢?這時候學生你一言我一句地紛紛議論起來,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課堂學習開始了。 再如:在講秦朝滅亡的時候,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秦王朝為什么會如此快地滅亡?它的滅亡,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如何讓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長久?”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的眼睛一亮,他們的思維立刻就活躍起來,有的翻書尋求答案,有的眉頭緊鎖,有的掩卷沉思。瞬間沉默過后,一只又一只要求發(fā)言的手舉起來了,課上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課下學生們高興地對我說:“這樣上課真好,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些道理?!庇械恼f:“今天我才感覺到學歷史挺有意思的。”還有的說:“我有點兒會學歷史了。”是的,學生在熱烈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體驗與感悟,逐漸懂得了學習歷史的意義。
(2)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法。教材中選入了很多的史料,一般是用小字敘述的那部分,還有一些圖片、名言警句等史料。每當遇到這些史料時,我就會用這些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這是我常用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欣賞這些史料,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史料,然后回答問題,最后集中點評。點評時要多鼓勵,盡量不說“這一定不對”,引導學生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指導學生欣賞教材扉頁上的北京圓明園景致(一)——“曲院風荷”的插圖。緊接著,讓學生看一看被八國聯(lián)軍火燒后的圓明園的慘狀,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內心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憎恨和對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的怨恨。然后,通過對圓明園曾經的繁榮的講解,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當時的圓明園是中國的驕傲,將此與圓明園被毀殘跡的插圖進行比較,加以理解記憶。之后,讓學生感情豐富地朗讀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法聯(lián)軍劫掠圓明園時的情形:“據(jù)估計,被劫掠和破壞的財產超過六百萬鎊。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了很多。在進入皇宮后,誰也不知道該拿些什么東西。為了拿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拿鑲有珠寶的時鐘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因為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通過這些豐富的史實,激發(fā)了學生對侵略者的痛恨和不滿,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想要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和熱愛祖國的情懷。
總之,歷史是一門內容豐富,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其中每個歷史人物,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作為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和場合,因地、因人制宜,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造就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