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社會思維場與社會思維力
社會思維場是個體思維場和群體思維場的綜合場。每個個體思維主體由于主體和客體、個體思維和群體思維的相對相關、相互作用而形成不同場性的個體思維場。每一個別群體思維主體,由于其中各個個體思維場的相對相關、相互作用,以及群體思維與整個社會思維場的相對相關、相互作用,便形成具有特定場性的群體思維場。每個個體思維場和每個群體思維場都有內場和外場,它們互相含攝、交互作用,構成社會主體整體的場。
社會思維場是社會認知思維和群體思維即“知、情、意”的統(tǒng)一場,并始終貫穿著個人思維和群體思維的相對相關、相互影響,貫穿著正反(負)兩種思維力的矛盾運動。任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思維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即社會思維力,而一切社會思維體系都由正反(負)兩極方向的思維力構成。一般來說,正極方向的思維力是表現(xiàn)真、善、美的積極的進步的思維力,而反(負)極方向的思維力則是表現(xiàn)假、惡、丑的消極的保守的思維力。各種社會思維力錯綜復雜地相對相關、交互作用,便形成社會思維力場。
社會思維力的方向、性質和強度取決于人與環(huán)境、個人與群體相互作用的特定狀態(tài)。無論個人思維或者群體思維都包括著正、反(負)兩種思維力,正思維力趨向真、善、美,反(負)思維力趨向假、惡、丑。社會思維的發(fā)展是各種思維(個人的、群體的、認知的、情感的)正反(負)兩種思維力(真、善、美,假、惡、丑)相對相關、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結果。正思維中包含著反(負)思維力的因素,無反(負)不成正。反(負)思維力中也包含著正思維力的因素,無正不成反(負)。正思維力和反(負)思維力相對相關、相互含吸又相互排斥。個人和群體的各種不同類型(基本的和具體的)社會思維的正反(負)思維力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推動著人類集體思維質量的不斷提高,不斷發(fā)展。
社會思維場效應的性質和強度,取決于社會思維力的性質、強度和主體間的思維振幅、心理距離。這里可以借用物理學上的公式:W=F·S表示。在主體間思維振幅和心理距離不變的情況下,社會思維場效應的性質、強度取決于社會思維力的性質和強度。
人們的思維運動是思維波的運動。思維力通過思維波的運動表現(xiàn)出來。個體或個別群體思維力的性質和強度同該主體思維波的性質、長度、速度、振幅和能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代科學證明,人們之間只要思維頻率相同,智慧互相感應,信息互相交流,思路互相溝通,就會產生思維共振。思維共振現(xiàn)象反映了人們思維交流中思維等級和類型上的接近。據說,美國前些年就已經能夠初步利用電子技術和腦電波來閱讀人的思維了,根據不同特征波型了解被試者所想的詞。
如果現(xiàn)代科學能測出大腦發(fā)揮思維機能的運動波長或通過測出產生思維運動波的質量和思維運動的速度,就能獲得思維波長。當人們思維波長成整數倍時,就能產生共振,從而增強社會思維波長。當人們思維波長成整數倍時,就能產生共振,從而增強社會思維的相互感應性、交流互補性與和諧性。無數社會思維力通過思維波的相對相關、相互交錯、相互作用,最終融合成為一種統(tǒng)一的“合力”,即社會思維場力。在這種社會思維“場力”中,每種思維力的作用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性質和強度,還要受到整個“場力”的制約和影響。但從總的發(fā)展趨勢來看,趨于真、善、美的正思維力會在錯綜復雜的交互作用中由弱變強、由小變大,逐步取得支配地位。
任何個體的或群體的思維波都既包括認知思維波又包括情意思維波。認知思維的運動,無論正極或反(負)極,都主要是觀念波和知識波的運動,其中觀念波是關鍵,知識波是基礎,而作為其集中表現(xiàn)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至于意志思維波的運動,無論正極或反(負)極,則主要是意志波與情感波,其中意志波是關鍵,情感波是基礎,而作為其集中表現(xiàn)的“信念”“熱情”則具有決定意義。因此,在實際社會生活中,要有效地發(fā)揮社會思維的場效應,就必須抓住教育這個根本,重視加強心理素質建設。
同時,還必須看到,社會思維場和電磁場不同,它不完全遵守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法則,在一般情況下,同質性思維(內容、方法相近)和人們思維波長成整數倍,就容易產生共振感應和交流互補,而異質性思維或人們思維波長不成整數倍時,則容易出現(xiàn)碰撞、排斥。然而異質性思維,不但在碰撞中可能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思維,而且還可能由于作用與反作用而增大思維壓強,并互相吸取積極因素,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