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才,是新課程標準對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舞蹈教學的總體要求。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養(yǎng)舞蹈綜合實力強的小學師資為目標,調整合理有效的教學機制,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力。
關鍵詞:成才;復合型人才;師范;音樂專業(yè);舞蹈教學
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才,是新課程標準對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舞蹈教學的總體要求。師范學校的音樂專業(yè)是以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為目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音樂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成為一名具備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既能歌善舞,又有豐厚的知識底蘊;既能唱會跳,又懂得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技巧。以往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舞蹈教學都是東拉西扯,東拼西湊,較多采用的是專業(yè)院校教材的通俗版。經過實踐證明,過于技術性和表演性并不適合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學生將來的實際工作需要,所以,探索適合師范學校音樂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內容是重中之重。
當前社會環(huán)境,幾乎所有小學包括幼兒園都需求懂得一定舞蹈教學規(guī)律的舞蹈教學人才。如果只靠專業(yè)舞蹈院校來培養(yǎng)師資的話,其一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在需求,其二專業(yè)舞蹈院校的學生雖然技術性和專業(yè)性很高,但教育教學方面卻顯得有些薄弱,所以現(xiàn)在許多小學只能啟用師范學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來擔任或兼任舞蹈教學工作。而以往的師范學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舞蹈課每周課時很少,教學也只是上一些形體課或是排練課的內容,從根本上來說,遠不能勝任舞蹈教學。這就要求培養(yǎng)小學師資力量的師范學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舞蹈教學在教學質量上下工夫;在教學內容上要豐富;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師范性,全面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舞蹈綜合能力、傳授知識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學時間上要有所變化,有所保障,由原來每周的兩節(jié)課至少要增加為三到四節(jié)課,另外加上兩節(jié)選修課(輔導特長生)及舞蹈隊(學校舞蹈骨干力量)的早功訓練。由于舞蹈的技術性、科學性很強,它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和訓練才能掌握。平時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排練一些節(jié)目,積極主動地帶領學生參與學校乃至社會的文藝演出活動,讓學生多嘗試,多體驗,積累實踐經驗。其次,調整課程設置,不能再簡單地套用其他教材,要有系統(tǒng)的教學要求和內容,教學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舞蹈基訓課、中國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當代舞)課、少兒舞蹈創(chuàng)編課、舞蹈教法課、舞蹈欣賞課、舞蹈美育課程。
一、舞蹈基訓課
舞蹈基訓課,是對學生進行舞蹈身體基本體能訓練及舞蹈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斷塑造學生健美的形體,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氣質。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不僅要心靈美,還應講究給人直接視覺影響的形體的美,因為舞蹈藝術首先是視覺藝術,學生學習的第一渠道便是通過教師的動作來學習與模仿,因此就要求舞蹈教師要能為人師表,用美的形體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并在表演中加強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體態(tài),并與美的心態(tài)相結合,讓自己的氣質更文雅,更富活力與魅力。對于五年制的師范生來說,舞蹈基本功的練習,已不是最佳學習年齡階段。學生的軟開度、柔韌性等訓練問題相對吃力和困難。但正因為年齡稍大一些,學生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忍耐能力等卻相對要強許多。因此,對這樣的學生來說,舞蹈的基本體能、技能可能與專業(yè)舞蹈院校的學生無法相比,但是作為將來從事小學舞蹈教育工作的他們,重要的則是教授他們如何理解和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與技巧去教授和訓練別人,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所以,對這樣的學生來說,舞蹈體能、技能訓練標準和要求可以相對低一些,而應注重學生舞蹈的表演能力、展示能力、創(chuàng)編能力及教授教學能力。
二、中國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當代舞)的教學
首先向學生介紹中國舞,包括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當代舞。民族民間舞對于我們的意義,就在于它是守護民族文化之“根”的藝術。如果說,民族民間舞是守護民族文化之“根”的藝術,那么,古典舞就是使一個民族文化不斷走向文明的藝術。通過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當代舞的教學,弘揚民族文化、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舞蹈知識,讓舞蹈教育在民族氣質上深刻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如在古典舞的教學過程中,注重中國古典舞神韻的秉承,從而展示出民族的氣質與韻味。古典舞其表演精要在于“形神兼?zhèn)洹?,即做任何一個動作“形未動,神先行,形已止,神不止”。做動作要既動形又動神,無韻則神死。讓學生在學習某種民間舞蹈的同時,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熱愛自己的民族藝術。讓學生掌握多種元素,用各民族民間舞的獨特風格和審美豐富其表現(xiàn)手段,吸引學生對中國民間舞蹈的熱愛。由于各民族民間舞扎根于人民生活,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和鮮明的民族特征,只要風格突出,動作則可易可難,便于學生掌握和接受。例如學習蒙族舞,讓學生著重體會蒙族人民熱情、豪邁、勇敢的性格和氣質,男子舞蹈的強健剽悍和女子舞蹈的端莊典雅,還有熱情奔放、悍健有力、節(jié)奏歡快、富有草原風格的蒙族音樂。只有當學生真正能夠體驗到該舞種的民族風格、動律特點和舞蹈的韻律美時,才會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藝術,對將來工作很有幫助,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推廣和普及。當代舞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舞種,近些年發(fā)展很快,很多當代舞都是以平時生活中的故事作為主題,也會選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動作。例如舞蹈《老伴》《咱爸咱媽》就屬于非常貼切人們生活的舞蹈,再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中國的民族文化;還有《穿越》《士兵與槍》《走跑跳》這些部隊題材的舞蹈,其實也很生活化的,反映中國軍人的颯爽英姿,威不可當?shù)挠⑿坌蜗螅辉偃纭秳⒑m》《八女投江》《中國媽媽》,反映中國女性的偉大堅強、勤勞善良、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jié)。這類舞蹈,可以用作舞蹈選修課和舞蹈隊的節(jié)目排練,參與比賽、聯(lián)誼演出、學校匯報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積累豐富的閱歷和寶貴的實踐經驗,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應該從娃娃抓起!
三、少兒舞蹈創(chuàng)編課
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創(chuàng)編基礎理論知識。因為音樂教師要經常帶隊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文藝活動,僅靠錄像帶、看網上視頻是不行的,必須能創(chuàng)編有個性的、適合自己學生特長的作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學校期間,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多接觸舞臺,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擴展到實踐中,構建舞蹈學習的“生活課堂”,讓學生走出課堂,走上舞臺,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磨煉自己,積累舞臺經驗。鼓勵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平時休息及課余時間,到生活中去實踐,參與到教學中去歷練自己,使學生獲得親身經驗。因為這些經驗是在課本和教學中得不到的寶貴財富,正所謂教學相長。
四、舞蹈教法課
最初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教法,如專業(yè)術語、動作要領與要求等,使學生做動作時有一個標準,提高規(guī)范性。后期教法課要有針對性,針對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小學音樂舞蹈教材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教法課。如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各民族的兒童歌曲,除學唱外,可以用手腳打節(jié)奏,或是配合各民族的舞蹈基本步伐和動律等簡單動作,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音樂課上不但唱起來,還跳起來;學生不但學會了歌曲,還掌握了舞蹈基本步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迎合學生的生理心理需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以及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教學組織能力和語言邏輯性,為將來的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五、欣賞課
要避免教師灌輸式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并從中吸收精髓。要從看、聽、動、想、說幾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要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前提下,把握方向,使學生真正成為舞蹈審美的主體,看懂、學會自然就融入其中。因為舞蹈是以人體動作、姿態(tài)、表情來表現(xiàn)人物情感、演繹故事的內容及情節(jié)的直觀形象的藝術,舞蹈欣賞課上動態(tài)的畫面、逼真的音響效果、豐富的燈光與色彩對學生不同感官產生有效刺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舞蹈知識的獲取、保持和有效運用。
六、舞蹈美育課程
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的舞蹈美育,帶有一些普及性,它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舞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教師。因此,舞蹈美育應當給學生提供學習舞蹈的環(huán)境,對那些舞蹈天賦不是很高而又喜歡舞蹈的學生來講,舞蹈美學教育最合適。根據學生的水平,使其在不同的起點,感受舞蹈美育和樂趣,從而進一步樹立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舞蹈體驗中領略和感受美,同時在舞蹈實踐過程中,對學生來說,還可以鍛煉意志,開拓視野,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性格,學會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它的價值不在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在審美文化的獲得。而欣賞課能夠培養(yǎng)高品位的舞蹈欣賞的群體,能使廣大學生通過舞蹈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舞蹈欣賞接受德育、美育,提高評判能力??傊?,音樂專業(yè)舞蹈美育課程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作為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的舞蹈教學,要以培養(yǎng)舞蹈綜合實力強的小學師資為目標,調整合理有效的教學機制,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力,讓學生早日成為具備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