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同時也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如何上好科學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擺在當前科學老師面前的一項課題。
一、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欲望
小學生科學知識,需要有一種內(nèi)部動力來達到學習目的,這種內(nèi)部動力就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強烈欲望。只有當小學生有了這種欲望時,才能積極主動參與整個過程,促使學生在實驗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如在教學《大氣壓力》一課時,我采用表演小魔術的方法導入新課,我先出示了一個燒瓶,把一個剝了殼跟瓶口差不多的蛋放在瓶口,微笑地說:“同學們,蛋有沒有掉在瓶內(nèi)?”“沒有。”學生齊答。我笑著又問:“老師表演一個魔術給大家看,想看嗎?”“好?!睂W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于是,我把瓶口上的蛋先放在旁邊,點燃了兩三根火柴,放在瓶內(nèi),并立刻把蛋重新放在瓶口。過了一會兒,“蛋掉進瓶子里了!”同學們驚訝地叫喊著。我因勢利導地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蛋為什么會掉進去?”這樣的導入,很好地創(chuàng)設了探究氛圍,磁石般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達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次臨下課剛好看到天邊有一條彩虹,我故意問到:“老師有一個疑問,我觀察了很長時間了,每次觀察我都發(fā)現(xiàn)彩虹是拱形的,你們有誰能告訴我它為什么是拱形的嗎?”同學們紛紛搖頭,我緊接著說道:“老師也不太清楚,請同學們課后閱讀有關資料,也可以做模擬實驗,還可以請教高年級的同學,等同學們找到答案了,回來告訴老師,好嗎?”這一做法大大刺激了同學們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產(chǎn)生展開新的探究愿望的良好效果。
二、提供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機會
平時的科學實驗,大多分組進行,看起來人人參與,但實際個體差異很大,能力強的學生機會多,而另一部分學生只有湊著看的份。教師要克服幾人忙幾人閑的現(xiàn)象,就要面向全體,注意個體,實現(xiàn)有差異發(fā)展,讓學生都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
小學科學有許多課的教學都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在這些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力求設計一個能滿足學生探究需求的環(huán)境。如在教《聲音的傳播》——引導學生認識“水波”和“聲波”環(huán)節(jié),我將學生帶到水邊,讓學生扔一塊小石頭,在水邊觀察水波。學生觀察得出結論:水波沿水平面向四面?zhèn)鞑?。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學校的電鈴聲,樓上、樓下、樓前、樓后都能聽到,這又是怎么傳播的呢?”學生結合水波現(xiàn)象得出聲波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面”和“體”的概念在學生腦中初步形成,因而聲波和水波的概念也在他們腦中加深了。整節(jié)課,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他們從中嘗到了學習的無窮樂趣。在《紙的研究》一課課前,我讓學生收集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紙箱、紙盒、紙杯等紙制品和報紙、牛皮紙、面巾紙、皺紋紙、相紙,為他們準備了紅水、滴管、記錄表、燒杯、放大鏡、天平、酒精燈、火柴等材料。課中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確定研究的問題,制訂研究計劃。學生通過老師創(chuàng)造的機會親自動手做,親身經(jīng)歷這一過程,獲取了有關紙的知識。這樣,既為學生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能力
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教學觀認為: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認識科學本質(zhì)、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我們在教學中強調(diào)的應是“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獲取知識的結果。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必須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識。如在教學《溶解》一課時,我讓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有的小組得出“糖溶解于水”的結論,有的組則得出“糖不溶解于水”的結論。到底誰對誰錯,這得讓事實說話。于是讓有兩種觀點的雙方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把自己那組的實驗再做一遍,讓同學們共同來找答案。認為“糖溶解于水”的一方代表用勺盛了一小勺的糖放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幾下,糖不見了。而另一方用勺盛了多勺糖放入燒杯中,也用棒攪了幾下,但是杯底還有一些糖沉淀了下來。于是課堂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時,我及時引導:“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呢?”雙方經(jīng)過分析、討論,最后他們認為是這兩位同學向燒杯中放糖有多有少的原因,原來能溶解于水的糖達到一定的限度就不溶解了。
又如,在教學中年級《鏡子》一課中,我安排學生帶上鏡子到操場去玩、去觀察發(fā)現(xiàn),教學目的很輕松地就達到了。不但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善于主動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高年級《凸透鏡》一課也是如此,課前我只是把實驗要求說了一下,然后學生自己研究實驗,不到15分鐘,他們相繼歡呼雀躍,興奮地把凸透鏡成像的原理告訴了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實驗,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實驗的能力。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實驗時,學生要全員參與,分工合作,認真觀察,搜集材料,記錄實驗結果,表達自身感知和體驗。在探究實驗中,要引導學生把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及時表揚學生的發(fā)現(xiàn),特別是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新穎的觀點。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鼓勵他們在實驗中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法主動發(fā)現(xiàn)并提出新的探究問題,使探究活動不斷向深層次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總之,科學教學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放在首要位置,多實驗、少說教,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讓學生養(yǎng)成用科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把素質(zhì)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zhèn)赤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