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復習課是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身為數學教師,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復習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復習;策略;實踐能力
初中復習課是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但很多老師在復習課教學時,很少照顧到學生“主觀感受”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經常使學生不能親身經歷知識梳理的過程,不能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不能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A比較好的學生得不到進一步地發(fā)展,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得不到一定的提高,于是認為數學復習課“乏味”“無趣”,沒有多大作用。那么初中數學復習課應該如何設計,才能提高復習效率呢?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為了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在已有的記憶中有效地提取知識,我們在復習時,必須設計一個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開展系統(tǒng)的知識回顧和重組活動,從而構建一個合適的知識網絡,以利于學生學習。
例1:《等腰三角形》復習片斷。教師出示模型,如圖1。
師:能得到這樣一個等腰三角形嗎?請說明你是如何得到的以及你的依據。生l:依據定義,做一個兩邊相等的三角形。生2:做一個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生3:也可以將卡紙對折,再沿著AB,如圖2,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再沿著對稱軸展開……師:好!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對于三角形,邊、角、三線是它重要的三個元素,你能從這三個方面去描述它的性質嗎? 生:回答略。師:結合剛才的學習過程,你能將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及其之間的相互聯系用適當的形式表示出來嗎?學生以四人為小組進行嘗試,畫出知識結構圖。
這節(jié)課,關注學生“現實”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能讓學生有效梳理關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識。
二、關注學生的“不同”需要,設置功能不同的“開放題”
在中考復習階段,學生的數學基礎差異比其他學科都要明顯。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增長技能?教師可以通過開放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并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新瓶裝舊酒”,可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例2:《一次函數》的復習教學片斷。如圖3,直線CP與直線AB的交點坐標為P(2,1),結合圖像,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并嘗試解決。
學生提出了下列問題:(1)坐標類:求點D的坐標;(2)比較大小類:在什么范圍內,y1=y2,y1>y2,y1 這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和不同需要,設計功能各不相同的“開放題”,學生復習的興趣很高,對“一次函數”的復習效率很高。 三、關注學生的“減負”需要,進行變式教學 在中考復習階段,通過一道題的多方面變式,不僅能增強習題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時抓住問題的本質,舉一反三,提高了復習效率。 例3:起點題:已知:如圖4,在△ABC中,∠ACB=90°,CD⊥AB于點D。試寫出圖中的相似三角形。 這是一道條件和結論都很明確的題目,當做以下變式后,就有了不同的功能。改編l:在△ABC中,點D是AB上的一點,請?zhí)砑右粋€條件,使△ADC與△ABC相似。改編2:如圖4,在△ABC中,∠ACB=90°,CD⊥AB于點D。根據已知條件,結合圖形你能得出哪些結論?并進行簡單說明。改編3:如圖5,將原題中的三角形以AB所在直線為x軸,以CD所在的直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若CB=2■,AC=■,請你根據這些條件嘗試提出一些問題,并進行解決。通過這樣多種變式,學生不僅了解了題目的本質,而且減少了做題的數量,達到了觸類旁通和“減負”的目的。學生對這種復習方法很感興趣,我們老師在復習時盡可能地多加利用。 四、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暴露思維的活動過程 在數學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必須精心重組教學內容,在把知識的探索、產生、發(fā)展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給學生的同時,還要把教師解決數學問題中自己猜測的心理活動,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也暴露給學生,以引導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能力。 身為數學教師,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復習課教學,要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來指導教學行為,達到《課標》提出的“數學課程要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的要求,實現《課標》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為他們的“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寧連華.數學探究教學設計的層次及其原則分析[J].中學 數學教與學,2008(3). [2]吳立建.一堂數學開放課的教學實錄與反思[J].數學教學,2008(3). (江蘇省新沂市合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