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初中以后,小學的學習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初中的學習,所以一定要針對初中語文課堂的特點與初中學生的特點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所謂有了興趣,學習起來才更有樂趣。
那么初中的語文課堂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就我們本地區(qū)來講,有如下特點:①學生特別多。以前到大連學習的時候,我做了一次比較,我們初中一個班級的學生,就等于大連初中兩個班級的學生。②上課氣氛沉悶。學生太多,上課需要保證上課紀律,所以平時老師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學生們習慣了這種嚴格,因此,在課堂上,他們只愿意聽,卻不愿意說。③部分學生對語文沒有什么興趣,他們寧愿花半個小時做一道數學題,也不愿意花十分鐘來看點語文的相關內容,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特別少,所以班級雖然人多,但總體上來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厚。
在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成熟的過渡期,在這一階段的初中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十分不利。初中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心理極其不穩(wěn)定。進入初中,課程增加,書變厚了,作業(yè)量大了,各科都有較高要求。新鮮感很快就會被“課業(yè)負擔”代替,顯得眼花繚亂,甚至手忙腳亂。而且初中學生容易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潔、課堂紀律、作業(yè)、預習、復習等環(huán)節(jié)出現漏洞。因此,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在語文課堂的教學方面也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解決我們在語文課堂上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呢?
一、激情導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講胡適《我的母親》時,為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導入這一部分我下了功夫,尋找了許多資料,最后我決定用一個視頻片斷來導入,就是非常有名的《天堂午餐》我一邊播放這段視頻,一邊配上語言的講解,學生們看到最后,都流下了眼淚,他們這時心里所想到的,只有自己的母親,想到生活當中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僅自己真的沒有為母親做任何事情,而且還總是在生活中對母親抱怨,埋怨,甚至是仇視,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母親愛孩子的最直白的表達??赡芊椒ú灰欢ㄇ‘敚瑳]有考慮孩子的感受,但是她的心卻是充滿愛。所以此時此刻他們更想好好學習來報答自己的母親,這時他們一定是懷著一種興趣,一種感恩的心情來學習這篇課文,他們在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非常投入,而且踴躍發(fā)言,他們真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在這里我只是想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在他們的心中對父母與老師及朋友的奉獻,他們是心存感激的,只是生活中,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也不知道如何去感恩。通過本課的導入,他們知道其實感恩很簡單,只要是自己真心的付出與回報,就可以去感恩。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路者。這也是符合《新課堂標準》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呢?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我仔細研究以往的語文教學課堂,不難發(fā)現,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是聽講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短短一節(jié)課,往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練得少。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語文教學。我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可以自己提出問題,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討論,最終自己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才是自己主動的學習,才會真正的學有所得。那么有人會問,這樣的課堂老師應該做什么呢?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在課堂的實踐過程中,我最終找到了答案,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提什么樣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對于這樣的問題如何去梳理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其實就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講魯迅的《雪》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當然有一些問題是沒有價值的,例如:有的同學提出“孩子們在塑雪羅漢的時候去偷母親的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種行為對不對”,還有的同學提出“江南的天氣不是很冷,下雪了,孩子們能塑雪羅漢嗎?”等等,有很多這樣的問題跟課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關聯不大,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我說孩子們這些問題也提得很好,可是與課文的主要內容與中心思想聯系不大,所以不能算是有價值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算是有價值的呢?在這里我引導學生們可以提這種類型的問題,例如:作者寫了哪幾個地方的雪景?這些地方的雪景有什么特點?告訴學生要提出這種跟文章主要內容、中心思想聯系緊密的問題,才是比較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讓學生們自己去解決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最后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和學生一起總結,讓學生知道在這節(jié)課中,他們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收獲是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一點點對語文課產生興趣。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
語文課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習慣呢?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背誦的習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加強學生朗讀背誦方法的指導,并要求初中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中學時代是學生記憶最佳的時期,多讀多背,能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fā)展智力,能為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熟讀是成誦的基礎,但成誦才是關鍵。例如,在講《口技》一課時,先讓學生讀熟課文,然后再背誦,起初學生們都不愿意背誦,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篇文章太長了,我決定帶領學生們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背誦,這時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經過十五分鐘的準備,班級已經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可以熟練背誦,余下的學生也很努力,最后我們進行了小組評比。這節(jié)課我們基本完成了任務。學生也覺得背誦并沒有想象得那么難,反而對語文課更有興趣了。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初中階段學生應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币獙W好語文,光靠我們的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為獲取更為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課外閱讀,不僅可以讓初中生突破語文課堂的限制,拓寬視野,認識繽紛的世界,融入多元時代,而且對他們獲取更多的信息,進行終身學習,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不斷完善自我,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第三,要培養(yǎng)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對于初中生來說,要準備的工具書有《成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字典》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除了這種紙質的工具書以外,還出現了大量的電子類工具書,它們體積更小、內容更豐富、攜帶更方便、查找也更快捷,可以幫助同學們更方便、更快捷地解決很多疑難問題。初中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勤于查閱工具書的習慣,讓它幫助他們自主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平時語文教師可以教他們一點基本的多媒體知識和運用能力,培養(yǎng)他們主動利用各種手段,通過各種渠道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自主學習。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將會更用心地去學習更多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輕松,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