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是占據著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學生要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需要綜合運用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很多老師反映現在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作文不是大話連篇,滿紙空話,就是毫無章法,沒有理據。這樣的問題在記敘文中表現得最為突出。追根溯源,除了小學生的組織語言能力差、沒有充足的素材積累之外,缺乏觀察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學生只有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寫出內容充實的作文。
一、問題表現
(1)內容空洞。以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作文描寫秋天里發(fā)生的美好故事為例,很多學生由于缺乏觀察能力,不能對美好的故事進行描述,為了湊足字數選擇了抄襲作文書上的描寫秋天景色的大量的句子,而美好的故事就以簡單的幾句話帶過,這樣的文章缺乏了真情實感顯得十分空洞。
(2)描寫混亂。以五年級上冊作文題目《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為例,其中有一個同學寫的是二十年后回到了家鄉(xiāng)看到了一座公園:“公園中間是一個大噴泉,噴泉旁邊是一個大型的廣場,有很多老人帶著小孩在散步。噴泉中間還有一座大假山,噴泉噴出的水花都環(huán)繞在一起,假山上還有一座涼亭……”類似這樣的作文還有很多,學生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沒有嚴格按照空間順序,所以導致描寫得十分混亂。
二、能力訓練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避免學生作文雜亂無章、毫無頭緒,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重點訓練,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觀察。
(1)引導學生按照順序進行觀察。很多學生作文內容混亂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觀察順序。因此,教師2396340361d56b79eae19258c1be541d應當首先訓練學生按照順序觀察事物。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訓練的觀察順序主要有三種,一是時間順序,按照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進行觀察;二是空間順序,可以按照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左到右、由表及里等順序進行觀察;三是內容順序,可以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局部等進行觀察。
幫助學生養(yǎng)成按照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需要進行大量的專題訓練。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本當中進行體會,教師帶領學生有意識地從觀察角度對課文進行賞析。例如四年級課文《頤和園》,教師可以通過這篇文章讓學生感受一下如何按照空間順序進行介紹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難發(fā)現文章描寫頤和園是按照“大門——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順序進行描寫的,文章的結構十分明確,內容也十分充實,是按照空間順序寫成的一篇佳作。在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模仿,對家鄉(xiāng)的公園按照空間順序進行寫作。除了從課本當中體會感悟以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物進行教學。例如某教師就在上課的時候帶了一只維尼熊。在講臺上先讓學生們自由進行描述,很多學生的描述都十分隨意,從眼睛到顏色又跳到了鼻子。此時教師就應當及時指出問題所在,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描述,可以從維尼熊的整體外表入手,例如大小、顏色,接著進行局部描繪,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對眼睛、鼻子、嘴巴一一進行描述。通過這樣的教學訓練,學生們觀察事物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順序意識。
(2)引導學生抓住觀察重點。觀察時候突出重點是為了讓自己的文章更加出彩。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現在很多小學生在描寫一個女孩子的外表的時候都喜歡用“彎彎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紅彤彤的臉蛋”“一張櫻桃小嘴”······這樣的描寫幾乎成了標準格式。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的時候努力發(fā)現事物與眾不同的地方。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考《翠鳥》一文,通過對課文的深入了解,指出翠鳥的特別之處,“外形美麗、行動敏捷、住處隱蔽”這三個特點就需要細致觀察才能發(fā)現。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觀察的時候應當突出對象與其他同類事物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然后進行著重描寫,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別出心裁與眾不同。
(3)引導學生細致入微地觀察。由于年齡的限制,很多小學生在觀察的時候只能抓住整體部分,對于細節(jié)往往視而不見。所以在作文當中,描寫一個他們喜愛的事物的時候只能用“很好”“很漂亮”,具體怎么“好”怎么“漂亮”卻說不出來。針對這一點,教師要在平常的教學中進行細節(jié)觀察的重點訓練。教師要帶領學生學會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嘴巴去品嘗,從事物的各方面入手去用心體會。對這一階段的訓練,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次針對性練習,以《我最喜歡的菜》為題目,要求學生詳細寫出喜歡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不再用以往“因為好吃所以喜歡”這樣籠統(tǒng)的語言,而是會從菜的色、香、味三個方面進行描寫。在這樣的針對性練習中,學生就能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在以后的作文中也不會因為沒有內容寫而犯難。
從廣義上而言,除了利用感官去觀察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用心靈去思考,去想問題,對待生活中的不同的問題,多提幾個為什么,久而久之,學生的心靈更為剔透,而寫出來的文章就越有“內容”。
(4)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觀察。想象力應當是孩子們的天性,但是很多學生卻不會把這種能力運用到觀察當中。因此,在作文中要么就是缺乏想象、平平無奇;要么就是天馬行空,嚴重脫離實際。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把觀察和想象結合在一起。小學生在作文時應當體現出在觀察的基礎上適當想象。在訓練的時候,不能是漫無目的地進行想象,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可以是因為時空上的接近,可以是因為因果上有聯(lián)系,可以是相反或相近的事物??傊?,要讓學生進行正確的聯(lián)想觀察。例如教師在春游的時候組織學生對柳樹進行觀察,對學生進行引導式提問:“一排排的柳樹像什么?”“一棵柳樹又像什么?““皺巴巴的樹干像什么?”“柳枝像什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們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能積極展開聯(lián)想,在隨后的作文當中也有了十分精彩的句子。所以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地想象,才有可能讓作文更加出彩。
寫作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探索,積極發(fā)現學生問題之所在,有目的地進行針對性練習。而觀察能力的缺乏是學生作文存在問題的一個首要原因。為此,教師必須提高對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正確觀察,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