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的探索
1 以課程標準為依托,轉變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集中反映了國家在歷史新課改中的政策與發(fā)展方向,體現了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在學習高中人教版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課時,我們可首先依據課程標準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要點: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其次要注意“簡述”和“了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的要求,“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了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fā)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后根據上下節(jié)課標的內容,把本節(jié)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如此一來,教學目標就非常明確了。
2 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讓人欣喜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很多歷史教師都在努力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及合作精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學習高中人教版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課時,通過以多媒體的手段運用2KXAIR2+qzYOEz30jInS1Q==講授法、討論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多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逐步地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認識歐共體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并使其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通過探究“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歷史產生的影響”,將教學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意識,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戰(zhàn)后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對我們有何啟示”這一問題的提出,將歷史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體現了歷史教學的人文關懷等。
3 突出了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國崛起的情況,理解教材的內容,思考當今中國路在何方,啟發(fā)他們?yōu)橹腥A崛起而學習,可讓學生觀看《大國崛起》之類的錄像或文字材料,并讓他們寫出觀后感或讀后感。對于這樣的活動學生興趣自然很高,在觀看之余,他們會積極撰寫觀后感或讀后感。寫小論文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化、愛國情結得以升華。
二、存在的問題
1 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一方面,現實生活中不少學生初中歷史知識貧乏,嚴重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正常開展;另一方面,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高中教材內容及觀點與初中教材相脫節(jié),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使學生無所適從。
2 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由于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后,不少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歷史:不知道做課堂筆記,還是等教師在復習時給畫重點;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不知道如何自主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通過平時的及時復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下一步的對策與措施
1 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針對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方法落后的特點,教師應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加強課前預習,明白將要學習的知識,并盡可能多地了解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動員和指導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必要時進行社會調查實踐。這樣,在上課之前使學生處于主動探索的地位上,使他們通過有效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學好新課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
2 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觀念。新課程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教師的備課方式更應先行轉變。由于新教材在容量和難度上不同于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教師有必要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而在這一點上,加強集體備課和集體議課、評課,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無疑是很有效的一種措施。相信我們堅持這樣做下去,就一定能很好地解決新課程中的諸多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給廣大教師帶來了諸多的沖擊和挑戰(zhàn),也給了我們難得的機遇。我們要從“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出發(fā),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原則出發(fā),從“一切為了學生而教”的目的出發(fā),針對教學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優(yōu)化、調整教學策略,大膽實踐、努力探索,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