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感動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心動感覺,更是一種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xiàn)。通常意義上來說,感動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我國著名作家畢淑敏給感動一個最簡單易懂的解釋:“感動就是感情動起來了?!逼返陆虒W中的感動,是指通過回憶、活動、體驗等一系列教學手段,使學生內心受到震撼和觸動,從而促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產生真實的道德情感,促進有效的道德行為的一種情感體驗。
在“明理”難以深化,“導行”難以落實的時候,“內心真感動”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引”,即通過調動學生情感因素,引發(fā)學生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產生共振,從而獲得認識的升華。在品德教學中,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讓他們的“感情動起來”,才能促進內心體驗,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主動地完成道德建構。因此,感動,特別是承載著一定道德價值的感動,有著巨大的打動人心的力量。這種情感因素在品德課堂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夠有效推動學生道德形成的原動力。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生活性、實踐性、活動性,現(xiàn)行的品德課堂中,老師們努力踐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然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浮泛的體驗,形式化的活動,成為品德課堂的新殺手,品德教學依然面臨“空手道”的尷尬。筆者通過一個學期的針對性調查和抽樣采訪,發(fā)現(xiàn)品德教學中諸如此類的活動缺少內在的心動、情動與靈動,課堂大多存在表面化、競爭化、程式化、形式化傾向,由此導致淺感動、空感動、被感動、假感動的教學結果,不能真正達成品德教育的目標。由此,我們很有必要探求如何去打造有感動的課堂,本人在多年品德課堂教學實踐中,有如下嘗試探索。
一、借熟悉事物引發(fā)回憶—催化感動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苯滩闹谐尸F(xiàn)的“生活主題”“生活畫面”大多數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充分挖掘學生生活,調動學生已有經歷,讓他們從熟悉的事物、場景入手,力求讓呈現(xiàn)內容能觸及學生內心,催化感動,達成三維價值目標。如在教學《送給老師一朵花》一課時,我呈現(xiàn)了一組圖片,主人公都是一至三年級教過這些學生的老師,他們有的耐心給學生講難題,有的和同學們一起開展班隊活動,有的給運動員加油,有的為學生開生日會,有的在冬日的寒風中值崗,有的上門進行家訪……這一個個曾經熟悉的身影和事件,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對以往生活的回顧。圖片不再是靜態(tài)的展示,而是有了語言,有了微笑。課堂上,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一樁樁往事娓娓道來。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有的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有的有說不盡的慚愧……無論是怎樣的言語,都飽含對老師的敬愛與感激,理解與尊重。
又如我在教學《現(xiàn)在我能做什么》一課時,打破常規(guī)思維,用課件展示了家長除工作以外還要做的33件家務事。當這一張家務清單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哇”地驚呼起來,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在這平時的點點滴滴中,父母們要做這么多的家務。在這樣的活動中,“忙”“辛苦”“奉獻社會”“服務他人”“責任”“義務”等詞有了具體的表象闡述,這一刺激無疑是強烈的,有效的。當同學們齊聲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相信這是每一個學生內心感動的最真實表達。
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一般都是在課前已經安排好了的,教者常常設計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上也要求自己不折不扣地走完整個環(huán)節(jié),這是許多一線教師為了達到課堂的理想境界而付出的努力。而這樣的課堂是否真正可能產生真實的感動效應,形成真正的道德品質呢?“蹲下身來看孩子”提倡已經很多年,而對于教師來說,真正地蹲下應當是心理的活動與生活的真實鏈接,應當是從學生的視角看問題,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從而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唯有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觸動學生的靈魂深處,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二、從幕后生活觸發(fā)震撼—深化感動
幕后生活是指一些學生并不了解的,平常不容易看到的生活。往往在課堂中,學生憑著一星半點的了解,說著一知半解的看法,這樣的交流僅僅只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起到引導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幕后生活通過視頻等直觀方式呈現(xiàn)出來,必然起到強烈的震撼效果。如我在執(zhí)教《有多少人為了我》這一課時,選擇播放了《清潔工的一天》這個紀錄片視頻。從清潔工一天工作的開始,到清潔工一天工作的結束,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看到了清潔工一天工作的勞累和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社會地位。
當整個視頻放完的時候,學生的心真正被震撼了。他們不曾想到,一個清潔工每天來來回回要清掃馬路50多個來回,他們的工資竟然大多數達不到全市最低標準,而更多的是碰到亂扔垃圾的人,鄙視他們的人,造成他們工作的困擾。這段視頻,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良的學生們即刻進行自我反思,為自己曾經有過的不當思想、言行感到慚愧,更表示今后不再亂扔垃圾,減輕清潔工的負擔。不必多說什么,當感動在學生心中催生,道德情感自然推動道德認識的形成和促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又如,仍然是教學《送給老師一枝花》,我通過直觀圖片展示老師一天的時間表并進行現(xiàn)場采訪等方式,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辛苦。但是制作送給老師小禮物的過程中,學生不會有序討論,我?guī)状谓型?,學生依然我行我素。這時,我及時抓住了這個生成資源,說:“同學們,你們看,老師的嗓子都喊啞了。如果每天這樣上課,老師該有多累呢?你們說,在課堂上,怎樣做就是送給老師最美的花呢?”我的這一席話,使學生猛然醒悟,送給老師一朵花未必是一個具體的禮品,而更應該是理解,尊重,體諒……課堂生成,可遇而不可求,需要教師能夠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點,直入生活,啟發(fā)思考,深化感動。
課上幕后生活的挖掘,來源于對學情的深入分析。教師在沒有充分了解學情的情況下,以為同樣一份教案就放之四海而皆準,自然就碰壁了。學情分析是科學預設的有效保證,這是教與學的起點,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才能更深層次地設想怎樣的教和怎樣的學。因此,教師備課時不僅僅要鉆研教材,解讀課程標準,還必須充分了解教育對象所經歷的生活,并挖掘發(fā)生在他們身邊且又熟視無睹的幕后生活,適時引進課堂,才能使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長足的進步。
三、拓展實踐活動增進體驗—升華感動
實踐活動是以學生親身參與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教育形式,既指課前課后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指課堂中組織的短時的課堂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心靈感知,促進學生的感動在行動踐履中得以升華,最終促其良好品德的形成。我在教學《想想他們的難處》一課時,課前組織學生和殘疾兒童共同生活一天,親歷殘疾兒童艱難的學習生活;課堂上回放活動過程,引導學生充分交流,生成體驗與感悟;課后又組織學生與殘疾兒童開展“手拉手、共成長”活動,讓學生親身實踐,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在這樣多維的、連續(xù)的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的感動不再是停留在內心,滯留在口頭,而是實實在在地落實到生活中,行動中,從而進一步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對學生日后的道德行為產生了良好的持續(xù)效應。
當下,很多教師嘗試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但為什么品德教學還是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靈?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由于存在輕、淺、飄、浮的“并發(fā)癥”所致。很多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們興趣盎然,但是細細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種帶有表面化傾向的活動中,價值引導變得蜻蜓點水,難以深入。還有一些體驗活動是為活動而活動,學生們并沒有體會到活動帶來的深層感受,一切都飄然而過,于是,學生往往大談特談一些虛假的感受,口號式的表達充斥課堂,如此很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虛偽人格。在實際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統(tǒng)一體。往往會因為教師組織形式不當,或者預設不夠充分,致使體驗活動發(fā)生畸形,學生的興趣不再是體驗活動本身,而在于一些外在的形態(tài)問題,這樣的活動異化現(xiàn)象,常導致活動介于空感動的凌空狀態(tài),與品德課堂的教學目標大相徑庭。
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情感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對整個教學活動有一定的引導、激勵、強化作用。因此,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把情感的激發(f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創(chuàng)設能調動學生情感的氛圍,挖掘學生內心體驗,催化、深化、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品德內化。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