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什么地方?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他們的回答驚人地相似,都離不開分數(shù)、成績、升學這幾個詞,幾乎沒有人提及學校的道德教化功能。他們沒有意識到,學校應該是一群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的地方。學校最基本的功能—傳承文明、道德教化,基本上被大家忘卻腦后,甚至校長本人也很難想起。浙江第一師范學校老校長經亨頤先生說得好:“一所好的學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地方的社會文化風尚?!笨晌覀兊男iL說,當前的社會道德有問題,消解了學校教育的影響,這是社會問題,校長有什么辦法?
這個問題需要探討。如果連學校都不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還能寄希望于哪個地方?如果連學校都放棄道德教化的功能,國民素質將會怎樣?我認為,這是教育的責任。我們不應該只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人,還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人。
道德是怎么產生的?人如果生活在一個有道德的環(huán)境里,時間一長,他會認為,這就是對的,就應該這樣,習慣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習慣變成品質,慢慢地,品質會變成觀念固化下來。孩子也一樣,如果我們創(chuàng)造有道德的學校環(huán)境,讓孩子過有道德的生活,假以時日,就會根深蒂固,形成習慣,并且不斷生長,變成他的品質、觀念和行為準則,最后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和內在觀念就一致了。
當前,學校德育活動化,學生就像道具一樣,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參加得多了,也麻木了。這些活動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強加給學生的。它不是長期的環(huán)境,只是偶發(fā)事件。所以,我們弘揚道德也好,開展德育活動也好,應該使之產生于一個有道德的環(huán)境,如此才是有效的。
一
長期以來,學校因襲實行的班主任制度、班干部制度和“三好學生”制度,在教育發(fā)展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德育的關鍵,是尊重和平等,這些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個有道德的環(huán)境的生成,所以需要改革和完善。
先說班主任制度。在班主任制度下,孩子面前的教師分成了三類:班主任、任課教師和行政干部。班主任的責任和壓力過大,相應的待遇補貼偏低,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很多教師不愿意當班主任;任課教師只負責所教學科的課堂紀律和成績,缺少必要的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行政干部高高在上,不參與班級管理,不接地氣,更是優(yōu)質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學校行政設置繁復,效率低下。沒有全員育人,就沒有全程育人,更做不到全面育人。而另一方重要的教育者—家長只能被動服從與配合學校和教師,缺少民主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更沒有評價權,且受到的培訓極少,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再說班干部制度。班干部制度架構之初試圖讓孩子去管理孩子,充當老師的助手。其實,大多數(shù)情況下,班干部并沒有充當自主管理的角色,此時孩童的心智并不健全,在班干部制度下,他會產生特權意識,誤以為干部高人一等,造成班級“官場化”,營造了不平等的環(huán)境,而平等才能產生尊重,尊重是道德的基礎條件之一。班干部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環(huán)境極不利于道德的形成。
最后來說“三好學生”制度。“三好學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學校的初衷。因為它鼓勵的是少數(shù)人,甚至是極少數(shù)人,相當于主動地把學生分等。即使這個學生的體育進步了,品德進步了,但是成績沒有達到要求,也不敢妄想當“三好學生”。學校應該鼓勵所有的孩子進步,鼓勵所有的孩子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把學生人為分等。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早就發(fā)出倡議,廢除在學生還沒有成熟時就將他們分為三六九等的“三好學生”評選制度,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材,所有學生的進步都應該受到鼓勵。
二
基于以上認識,潤州區(qū)進行了如下改革:
(一)構建“班級教育小組”集體領導的班級管理體制
班級教育小組由學校行政干部、任課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組成,是班級教育和管理的領導核心,并合理分工。教師成員主要負責班級事務,班級的常規(guī)工作由其輪流負責,組長負責協(xié)調組織;實行導師制,把全班學生合理地分給教師做“研究生”;重要活動分工,如班會、春秋游、運動會、藝術節(jié)、讀書節(jié)等;牽手學生分工,就是把班級內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孩子分給組員來幫扶。而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負責聯(lián)絡相關家長和同學,采集民意,參與管理。
班級教育小組的運行機制是“日碰頭”“周例會”和“月診斷”?!叭张鲱^”“周例會”不拘時間,不拘形式?!霸略\斷”則把當月出現(xiàn)的問題、取得的成效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并制訂下個月的工作計劃。
與此相關,學校的評價制度也要改革。主要對班級的發(fā)展進行捆綁式評價,也就是說只需要評價各個班級的發(fā)展狀況。對組員而言,班級發(fā)展評價即為對其個人的評價,鼓勵合作共進,形成共建班級合力。班級建設好了,學校就好了。
相應的津貼分配制度也需改革。原來班主任有津貼,任課教師并沒有,而建立班級教育小組后,所有教師都參與班級管理,需要建立新的分配制度。績效工資改革為分配制度的重建提供了可能。班級教育小組組長和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遠小于原來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差距,組長與行政干部之間的收入差距甚微,鼓勵行政干部回到一線。
(二)建立志愿者制度
志愿者不但是當今世界流行的概念之一,而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輻射效應。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志愿者的精神。從做事的角度來說,志愿者是主動去做,而非被動去做。
我認為,志愿者制度是創(chuàng)造有道德的學校環(huán)境的關鍵所在。班級所有事務和崗位采取學生自主認領的形式,將“我要你做什么”變成“我愿意做什么”。在運行機制上,學校的德育處、團隊組織同時也是志愿者組織的管理者。在評價機制上,主要采用星級晉級制來評價學生個體,評價依據(jù)主要是服務時間,與崗位無關。
建立志愿者制度之后,孩子們每天看到的都是同學在為班級、學校甚至社會做好事。長期做,天天做,大家都在為對方服務,這就融洽了同學之間的關系,使大家天天生活在有道德的群體當中。有些孩子最初并不愿意做志愿者,但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就自覺加入進來了。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把學校變成一個有道德的地方,孩子們就可以生活在有道德的環(huán)境里,自愿地、無償?shù)貫樗朔?,為集體做貢獻,逐漸形成習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把家長也影響成為志愿者。在學校里創(chuàng)設一些崗位,比如,圖書館義工、兼職教師、輔導教師,等等。通過學生志愿者活動,逐步帶動家長參與,然后組織家長去幫助弱勢群體,參加公益事業(yè),維護公共秩序,承擔社會責任。
一旦家長成為志愿者,其社會影響力是無窮的。我們潤州區(qū)有兩萬多個孩子,十幾萬家長,如果我們長期堅持的話,每十年就會影響到十幾萬人口,堅持兩個十年,整個潤州區(qū)的二十幾萬人口都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社會道德水準就會得到提升,學校影響社會文化風尚的功能就能得以實現(xiàn),這就是學生志愿者的輻射效應。當然,學校影響社會,或許還只是我們的推想,學生引領家長,卻是觸目可及、早已呈現(xiàn)在眼前的現(xiàn)實。
志愿者制度還可以帶動師德的提高,教師和學生在有道德的學校環(huán)境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隨處可見愛與奉獻的情景,教師的靈魂必定得到滌蕩,教師也會成為志愿者,從而加速形成一個高尚而又充滿活力的教師群體。
(三)構建新型“三好學生”制度
新型“三好學生”制度旨在鼓勵學生進步和全面發(fā)展。具體分為德、智、體三方面要求和準入機制。
德—以前,品德好不好,難以界定,但志愿者制度建立以后,學生就有了志愿者星級評價,比一比誰做的好事多?!叭羌墶奔淳邆洹叭脤W生”準入資格,這就有了品德考量的抓手。
智—跟自己比進步。智育成績跟人的智力有關,跟生長發(fā)育的程度有關。所以評比時,讓學生跟自己比進步,不僅指成績進步,也包括態(tài)度進步。態(tài)度進步了,未必成績就能進步,但是態(tài)度進步了,它也是智育的主觀能動性的努力的結果。
體—體育成績跟體質有關,不僅受先天的影響,還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甚至受營養(yǎng)結構的影響?!绑w”和“智”一樣,我們不對其作過多要求,只看學生自己的進步程度。
除德、智、體之外,我們還加了很多其他準入機制,讀書、家務事、書寫水平等,主要是為了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的。比如讀書,學生要根據(jù)我們開出的必讀書目獲得“讀書之星”。另外,為了鼓勵孩子多讀書,我們鼓勵孩子推薦好書給大家看,要寫出這本書好在哪里?這是一個門檻。我相信這個門檻每個孩子都能邁過去,只要認真去做。
新型“三好學生”制度的特點是人人都有機會,這些機會跟學生的生長發(fā)育、智力因素關系都不大,努力以后就能實現(xiàn)。實現(xiàn)以后,不會有人攀比,因為都是個人平時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尤其是志愿者星級,這些評價標準就避免了把考試分數(shù)看得過重。
三項改革,實際上就把學校里最重要的制度做了完善。這三項改革很難,但是只要我們足夠重視,扎實推進,德育工作一定會不斷進步。
實際上,學生、家長的道德水平都得到提高的話,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就會隨之提高。因為學校的覆蓋面太廣了,我們不能指望其他機構來提升國民素質和道德水平,學校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渠道。
【黃科文,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教育局局長】
責任編輯/南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