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創(chuàng)新策略在于人文、社科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的教育模式,應通過強化教師的實踐經驗,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將新聞傳播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中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4-0256-02
中國的新聞教育從1917年徐寶璜為北大學生開設《新聞學》選修課,到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拉開了中國新聞教育的序幕。1998年以前,中國新聞教育一直采取傳統(tǒng)模式:“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以新聞職業(yè)技能訓練為教學重點?!边@種模式為中國新聞事業(yè)輸送了大批專業(yè)人才,大大地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但也存在著學術含量不足,導致“無學可教”。培養(yǎng)的學生“后勁不足”的弊端。1998年,在中國新聞教育史上具有著劃時代意義,這一年,中國教育部將傳播學列入新聞教育的領域,大大增加了中國新聞教育的學術含量。中國的新聞教育從此跨入了新聞傳播教育的行列。從此,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新聞傳播教育不僅在一些理工類、外語類、體育類、政法類、財經院校中生根發(fā)芽,而且在一些民辦院校、高職院校中也遍地開花,中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但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在重視總量擴大的同時,忽視新聞傳播教學質量的提高,致使新聞傳播教學不能完全適應新聞事業(yè)的需要,出現了“育人”與“用人”脫節(jié)的現象。面對新聞事業(yè)的新的挑戰(zhàn),中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事業(yè)必須緊扣時代脈博,與時俱進,盡快找到對策,走出困境。
一、確文人文、社科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模式
一是確立多種學科大跨度交叉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傳統(tǒng)的新聞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為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的采、寫、編、播工作的需要,通過專業(yè)知識的講授,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新聞傳播的專門人才。然而,由于傳播學教育已經引入到新聞教育的領域,中國的新聞教育已經演變?yōu)橹袊男侣剛鞑ソ逃?,原有的培養(yǎng)目標已經不適合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實際情況。與此同時,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及第四媒體的崛起,對傳統(tǒng)的新聞教育事業(yè)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為此,必須確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加大傳播視野,將人文、社科與電信、計算機等信息學科進行大跨度交叉,營造一個獨特的文理交融氛圍。學生在學校不僅要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教育,接受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行為科學教育,還要接受電信、計算機等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要將新聞采訪與寫作這樣的核心課程始終貫穿于新聞傳播教育之中,加強新聞采訪與寫作基本功練習,要加強學生對網絡采訪、計算機寫作、電腦編排、網絡系統(tǒng)編輯、網上搜索與網絡傳輸等技能訓練,同時學生要多涉獵諸如文學、藝術、教育、經濟、政治、體育、哲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做到博采眾長,成為一個雜家,成為一名適合時代發(fā)展和形勢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即既有渾厚的人文功底、扎實的新聞傳播理論基礎,又具有現代傳播技能,同時集采編與制作于一身,力爭做到一專多能。
二是打破專業(yè)界線,重新調整課程體系。目前,中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主要分為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五個專業(yè),應根據學科發(fā)展新思路和市場需求,將五個專業(yè)統(tǒng)一劃分為報刊采編、媒介管理、網絡新聞、廣告策劃與制作、廣播電視采編、主持人、圖片傳播等專業(yè)方向,同時加大選修課的比例。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才培養(yǎng)更好地適應新聞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作為地方的新聞院校,在開設的課程上,還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一些有用和對路的課程,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適銷對路的人才。
二、強化教師的實踐經驗,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是強化教師的實踐經驗。教師是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主體性因素,是培養(yǎng)優(yōu)秀新聞傳播人才的先決條件。只有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為此,必須強化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特別重視教師的在職培養(yǎng)和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對從事新聞傳播教育的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現代新聞傳播的最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和信息能力,學??捎杏媱澋胤制诜峙M織教師到國外或國內知名新聞院校去學習和深造,同時,在教學管理上,學校應將教師是否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具有信息能力作為對教師年終考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提高他們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其次,要加大對外聘教師的聘任力度。要經常聘請本校中文、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專家教授為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授課;同時也要加大對新聞業(yè)界的優(yōu)秀記者、編輯的聘任力度,聘請新聞業(yè)界優(yōu)秀的記者、編輯為客座教授,不但能夠及時的把新聞業(yè)界最新信息傳達給學生,而且增添了新聞教學的活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要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新聞院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內部的各個資源,積極建立多個新聞傳播教學實踐基地。要將學校的校報、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社團的刊物變成自己的實踐基地,還有充分發(fā)揮新聞傳播自身的優(yōu)勢,在新聞學院辦內部刊物,給學生提供充分的一展才華的機會,還可以籌辦網絡電視臺,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其次要建立媒體實踐基地。高校應該和當地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建立廣泛而深入的聯系,有條件的院校甚至可以和中央級媒體建立聯系,這種做法使學生雖在校內學習,卻同時受到來自新聞單位的培訓和熏陶。同時,學校應與相關媒體建立良好的關系,簽訂協議,建立學生的新聞實踐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以保證學生能夠較好地進行實習。
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將新聞傳播教育落到實處
一是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與模擬教學等方式。案例教學是指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前沿性的案例為教材,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多種方式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斷和決策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不是簡單的理論加例子,而是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案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模擬教學是指針對教材中的某一章節(jié)內容,模擬當時的情景,進行實際演練。比如,針對報紙編輯學這門課程,可以進行模擬編輯部情景的實習,可以給學生準備大量的稿件,讓他們進行選搞、編輯等,同時讓學生完成對一份報紙的設計、編排和制作并現場進行講評,增加學生對報紙編輯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是積極探討實行新聞傳播教育、新聞研究與新聞實踐一體化的布局。新聞傳播教育、新聞研究和新聞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新聞教育是適應現代報刊的發(fā)展及其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需要而產生、發(fā)展起來的。伴隨著新聞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新聞學、傳播學逐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日益得到社會認同,傳播學學科的興起使新聞教育整合為新聞傳播教育,并對新聞實踐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報紙、廣播、電視的發(fā)展壯大以及第四媒體的出現又為新聞傳播學的建立與完善提供了依據,奠定了基礎。然而,我國卻存在著新聞傳播教育、新聞研究與新聞實踐分割的現狀,這種現狀帶來的弊端是新聞傳播教學遠不適應新聞實踐的現實和長遠需要,新聞傳播專業(yè)畢業(yè)生與新聞實際工作不相適應,新聞在職人員的文化素質與新聞傳播事業(yè)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等等,為此,應該積極探討新聞傳播教育、新聞研究與新聞實踐一體化的格局,新聞傳播教育、新聞研究與新聞實踐屬于社會大新聞系統(tǒng)的三個子系統(tǒng),由具有組織、領導、協調和學術權威機制的各級記者協會和新聞學會統(tǒng)一領導、規(guī)劃、協調、管理、發(fā)展。新聞實踐子系統(tǒng)由新聞媒體構成,是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研究的基礎;新聞傳播教育子系統(tǒng)是大新聞系統(tǒng)的上層部門,由高校新聞院系和新聞單位培訓中心雙軌組成,服務于新聞實踐和新聞研究;新聞研究子系統(tǒng)由新聞研究會所、高校新聞院系、各新聞媒體的研究所以及各級新聞學會構成,是大新聞系統(tǒng)的咨詢機構,新聞研究為新聞實踐和新聞傳播教育提供理論指導。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賴,缺一不可,同時責任明確,有利于新聞傳播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更主要的是這種“一體化”的構想能夠將新聞傳播教育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王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