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它不僅是地理學科重要的信息綜合載體和教學工具,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初中地理學科長期處于“副科”地位,學生平時對地理學習不夠重視,對地圖的重要意義更是不放在心上。教師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教學中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地圖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教學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困惑,但是當看到學生每次考前面對大量地圖知識不知從何下手復習時,又促使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經過不斷摸索,我在地圖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較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養(yǎng)地圖學習的興趣
在剛開始接觸地理學科時,我就告訴學生地圖是我們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幫助我們獲取地理知識,形成地理學習能力,我們要和地圖交朋友,要養(yǎng)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教材在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就專門安排了《地圖》一節(jié)的內容,為今后更好地學習地理,使用地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是這樣引入這節(jié)新課的,讓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臺灣島地圖”,問:“你能從這幅圖中獲得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是怎么獲得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開展讀圖比賽,看哪一組觀察細致,獲取的信息多且準確,哪一組就取得勝利,學生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通過這個課堂環(huán)節(jié),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地圖的興趣,而且直接讓學生閱讀地圖、使用地圖,初步形成了從地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求學生歸納、總結自己在使用地圖過程中采用的各種方法和體會,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對那些從來沒有用過地圖的學生來說,也幫助他們樹立了使用地圖的信心,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二、培養(yǎng)運用地圖學習的習慣
元認知理論認為,要想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意識,即讀圖、識圖、析圖、填圖、繪圖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學習的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文本及解讀各類圖表,選擇合理高效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上課時力爭每節(jié)課都使用教材、地圖冊或多媒體課件上的地圖教學資源,以圖導入新課,突破重難點,把所學知識都落實在地圖上,建立起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三、培養(yǎng)地圖學習能力
地圖學習能力強調學生通過地圖這一載體主動獲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缺乏對學生地圖學習進行科學的、循序漸進的學法指導。那么怎樣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呢?
1 讀圖、識圖。學會從地圖中獲取信息。
七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教師應該教學生有步驟地閱讀地圖。
首先,看地圖的標題。地圖標題表明了地圖的主題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其次,看地圖圖例、地圖注記,這是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最后,看地圖內容。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歐洲西部》一節(jié)時,課本上并沒有關于歐洲西部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的文字描述,但是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找出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8.23“歐洲西部的地形”,知道本區(qū)主要的平原、山脈等地形區(qū),從地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知識。
2 圖文轉化。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圖文轉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見的地理思維方法。要求學生能把課文中的知識點一一落實在地圖上,也能通過地圖默述課文內容,表述地理知識。這是從圖到文,圖文相互轉化的過程。這樣的讀圖訓練,能使學生在讀課文時,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地圖;而在讀圖時腦海中又呈現(xiàn)出條理清晰、準確生動的課文內容。
3 構建心理地圖。
心理地圖的構建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經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心理地圖訓練。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時,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讀圖、識圖、析圖練習之后,我要求學生閉上雙眼,身體坐正,腦海中呈現(xiàn)出一幅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圖,然后提問一系列問題,如“亞洲都瀕臨哪些大洋?印度洋都被哪些大洲所包圍?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等。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圖在學生腦海中越來越清晰和準確,為以后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學生的地圖學習能力,教師要積極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有意識、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圖學習習慣和地圖學習能力,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