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高考的命題中,《經濟生活》涉及計算的題目較多,有匯率、利率、價格、價值總量、投資收益、貨幣升貶值等方面的內容,學生普遍反映較難,失分嚴重。課文對這部分內容的演示例題較少,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感覺到可借鑒的內容不多。如何應對這類型的題目呢?本文嘗試從數(shù)學角度尋找題目的解答方法。
一、巧設方程解答利率試題
例題1:(2010年浙江卷第26題)如果甲國年利率為1%,乙國年利率為3%,乙國貨幣對甲國貨幣呈現(xiàn)貶值趨勢,預期一年后貶值2%,那么。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從投資者的角度看(
)
A 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到甲國
B 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乙國
C “節(jié)能減排”是經濟發(fā)展的趨勢
D 甲乙兩國之間停止資金流動
數(shù)學巧解:這類型題目如果用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去思考,就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假如用數(shù)學方程知識求解的話,就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如我們不妨設投資者投入的貨幣量為x,在甲乙兩國的投資收益可得出如下的結果:
甲國:X·(1+1%)=1.01X
乙國:X·(1+3%)(1-2%):1.0094X
甲國投資收益為1.01X,大于乙國1.0094X,所以答案應該選A。
點評:經濟學試題中涉及數(shù)量關系的題目一般不是很復雜,至多只是初等數(shù)學的難度,考生之所以感覺題目難度大,是因為考生不習慣在經濟學環(huán)境中解答數(shù)學題目,如果單純從數(shù)學角度考慮,考生反倒容易解答。鑒于這種情況,我們不妨把經濟學試題數(shù)學化,還原經濟學題目的數(shù)學真面目,幫助考生解答經濟學試題的涉及數(shù)量方面的題目。
二、巧用代數(shù)轉換解答匯率試題
根據表l數(shù)據計算判斷,匯率的變化將有利于(
)
A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
B 歐元區(qū)對中國的出口
C 中國對歐元區(qū)的出口
D 歐元區(qū)對美國的出口
數(shù)學巧解:僅從數(shù)據上看,無法準確判斷出歐元對人民幣是升值還是貶值,若巧用代數(shù)轉換(若A=B,B=C,則A=C),把它轉換成數(shù)學問題,題目就很容易解答出來了。根據圖表的關系,可得出:
(1)2008年2月12日:
1歐元=1.46美元,1美元=7.18元人民幣;那么1歐元=1.46×7.18≈10.48人民幣
(2)2008年7月14日:
1歐元=1.59美元,1美元=6.83元人民幣;那么1歐元=1.59×6.83≈10.86人民幣
比較兩組數(shù)據即可得出:歐元兌人民幣多了,人民幣貶值,歐元升值,有利于中國對歐元區(qū)出口商品,答案選C。
點評:涉及利率、匯率、個稅等方面的知識,借用一定數(shù)量關系來表達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是命題者思考的命題角度。經濟學與數(shù)學知識的結合,是命題的一個新變化,這種命題的特點對考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都有一定的要求,應該引起廣大考生的注意。然而,引用數(shù)量關系僅僅是手段,考查相關的經濟學知識才是目的,因此,考生仍然要以基本經濟學原理的準確掌握為重點。考生在復習過程中,應該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
三、巧用正反比例函數(shù)解答價格試題
例題3:(2008年全國卷I第25題)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
A 12元
B 12.5元
C 18元
D 18.75元
數(shù)學巧解:根據經濟學知識,我們知道,商品價格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貨幣價值均成反比例關系,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為:y=k/x(其中k代表商品的價格,x代表社會勞動生產率和貨幣價值),把數(shù)據代人公式即得出答案:y=k/x=15/(1+50%)=10(元),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后,商品的價格變?yōu)?0元;在此基礎上,該國貨幣再貶值20%,商品價格則變?yōu)椋簓=k/x=10/(1-20%)=12.5(元),答案選B。
點評:《經濟生活》中有許多概念的數(shù)量關系是呈正反比例關系的,如商品的價值(價格)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關系,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關系,商品的價格與貨幣價值成反比關系等。利用正反比例函數(shù)相關知識解答與價格有關的經濟生活的計算題目,可以把較復雜的題目快速解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