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鐵象,歐芷陽,蘇志堯,黃小榮,龐世龍,彭玉華
(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2;2.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3. 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510642)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蜆木野生種群結構與動態(tài)
袁鐵象1,2,歐芷陽1,3,蘇志堯3,黃小榮1,龐世龍1,彭玉華1
(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2;2.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3. 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510642)
通過野外調查和數據統(tǒng)計,分析了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蜆木種群的數量動態(tài)過程;利用生存分析理論,編制了靜態(tài)生命表,繪制了生存曲線并分析了生存函數變化。結果表明:(1)蜆木種群缺少大徑級個體,幼苗幼樹占較大比例,種群結構總體呈增長型,不同地段種群結構存在差異。(2)蜆木個體樹高生長與胸徑增長呈顯著指數函數關系,胸徑和樹高分別為33 cm和13 m左右時是其生長過程中較為明顯的轉折點。(3)蜆木野生種群存活曲線的變化趨勢經統(tǒng)計檢驗為Deevey Ⅱ型,種群整體上處于一個動態(tài)穩(wěn)定狀態(tài)。(4)蜆木種群幼齡階段的生存率逐漸下降,隨后保持平穩(wěn);而累積死亡率逐漸上升,隨后趨于平緩,說明蜆木幼齡植株受環(huán)境篩選作用,死亡率較高,生存率低,而種群后期相對穩(wěn)定。(5)蜆木野生種群天然更新良好,該地種群瀕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為干擾破壞。
蜆木;樹木年齡結構;生命表;存活曲線;生存分析
蜆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屬椴樹科Tiliaceae蜆木屬植物,為熱帶石灰?guī)r特有植物,是桂西南石灰?guī)r山地季雨林的主要建群樹種之一,漸危種,系國家Ⅱ級保護植物。蜆木與肥牛樹Cephalomappa sinensis、金絲李Garcinia paucinerkis或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a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為廣西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局部地區(qū)巖溶山地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性植被[1]。作為我國著名硬木和優(yōu)良材用樹種,蜆木長期人為干擾嚴重,分布面積日趨減少。野外調查發(fā)現,野生蜆木種群基本呈斑塊化、小種群狀分布。對野生蜆木種群加強保護,深入研究其種群動態(tài),探討影響種群發(fā)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因子,以便有效保護這一瀕危物種已經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學者對蜆木生物學特性、巖溶動力系統(tǒng)對蜆木種群發(fā)生發(fā)育的影響、群落結構特征描述及光合生理特征等方面展開了相關研究[1-5],但對其種群動態(tài)及生存分析尚未有專門的報道。有鑒于此,通過對桂西南平果縣馬頭鎮(zhèn)喀斯特山地蜆木種群樣地展開調查,分析其種群數量、結構特征及其個體生長動態(tài),并依據種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論對其種群動態(tài)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蜆木野生種群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揭示其瀕危機制,為蜆木種群恢復及野生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
平果縣位于廣西西南部右江河畔,地處 23°25'~ 23°88'N,107°20'~ 107°85'E 之間,全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 19~21.5 ℃,年平均降水量為1 200~1 50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1 619.4 h,年均蒸發(fā)量為 1 572 mm,平均相對濕度 80% 以上,降雨多集中在 5月至 9 月。巖溶石山土壤以棕色石灰土為主,土層淺薄,有機質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6-7]。本研究調查樣地設置在平果縣馬頭鎮(zhèn)喀斯特石灰?guī)r山地,該區(qū)域植被經封山育林之后發(fā)育得比較好,植被覆蓋率較高,植被以灌叢灌木林占優(yōu)勢,疏林地散布期間。個別自然屯后山尚有小面積殘存喬木林,在公路邊、村邊風水林零星分布著殘余野生蜆木植株,或分布于山頂、峭壁邊緣等人跡罕至的地段。在灌叢、灌木林向喬木林演替的過程中,常有由蜆木作為優(yōu)勢種的群落類型形成。
2012年4月至6月,對平果縣馬頭鎮(zhèn)喀斯特山地蜆木種群展開野外調查。根據蜆木種群的分布特點,運用典型樣地抽樣調查方法,選擇代表區(qū)域種群特征的典型樣地展開調查。調查面積基本設置為20 m×20 m,個別樣地視實際地形設置10 m×10 m調查樣方,共涉及7個樣地、16個樣方,共計調查面積為6 400 m2。詳細記錄樣地的海拔高度、經緯度、坡度、坡向等指標,對高度大于1.5 m的目標樹種蜆木進行每木檢尺,包括高度、胸徑、冠幅、生長狀況以及林內更新等特征。樹高低于1.5 m的蜆木幼苗記錄其高度、地徑、基株數、通過萌生發(fā)生的莖干數,同時記錄樣方內出現灌木的物種名、高度、地徑和蓋度。在每個10 m×10 m喬木調查樣方的4個頂角及對角線中心點處分別設置一個1 m×1 m的草本樣方,記錄草本層的物種名、高度和蓋度。
年齡結構是種群動態(tài)的重要特征,種群年齡結構研究對深入分析種群動態(tài)和進行預測預報具有重要價值。由于蜆木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且材質極為堅硬,無法利用生長錐進行年齡測定,又無解析木材料,故將林木依高度和胸徑大小進行分級,以大小級(size class)結構代替年齡結構分析種群動態(tài)。關于種群結構立木級的劃分標準,學者們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標準[8-10]。本文中根據野外實際調查情況、蜆木種群生活史特點,參照李先琨等[1]的劃分方法,將蜆木種群劃分為7個等級(size class):個體高度h≤33 cm為I級苗木;個體高度33 cm<h≤1.5 m為II級苗木;個體高度h>1.5 m,胸徑(DBH)≤2.5 cm為幼樹(III級); 2.5 cm<DBH≤16 cm個體為小樹(IV);16 cm<DBH≤28 cm個體為中齡樹(V級);28 cm<DBH≤38 cm個體為成年樹(VI級);個體DBH≥38 cm為大樹(VII)。
對蜆木調查樣地的胸徑數據進行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基于種群在各徑級的分布頻數對樣地進行Friedman多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對蜆木個體生長動態(tài)及種群存活曲線進行數學模型擬合。數據統(tǒng)計分析和統(tǒng)計圖表制作在STATISTICA 8.0運行。
本研究以高度和徑級相結合劃分等級,以等級度代替年齡級來編制蜆木種群的靜態(tài)生命表。根據蜆木種群的生長規(guī)律,將種群劃分為13個大小級:個體高度h≤33 cm為1級;個體高度33 cm<h≤1.5m為2級;個體高度h>1.5 m,DBH≤2.5 cm 為III級;高度h>2.5 m的個體胸徑每增加4 cm為1個徑級。以不同徑級個體數量為基礎,根據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的編制方法,計算生命表中各參數,進而分析種群動態(tài)變化。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為年齡級;lx為x年齡級開始時的標準化存活數;ax為x年齡級實際存活數;a0為實際存活數的最大值;dx是從x到x+1齡級間隔期內標準化死亡數;qx是從x到x +1齡級間隔期間死亡率;Lx是從x到x +1齡級間隔期間還存活的個體數或區(qū)間壽命;Tx是從x齡級到超過x齡級的個體總數或總壽命;ex是進入x齡級個體的生命期望或平均期望壽命;Kx是為種群消失率(損失度)[11-12]。由于在生命表編制中出現死亡率為負值的情況[13],本文中采用分段勻滑技術對數據進行修正[14-15],得ax′,編制出蜆木種群特定時間生命表。
在生命表編制的基礎上對蜆木種群進行生存分析,并把生存分析中的4個函數引入種群生存分析,即 S(ti):生存率函數;F(ti):累積死亡率函數;f(ti):死亡密度函數;k(ti):危險率函數;其中qi為 i齡級的死亡率,等同于生命表中的 qx,pi為 i齡級的存活率(pi=1-qi),hi為區(qū)間長度。這 4個函數的計算公式[12,16-17]如下:
本次調查在7個樣地中共記錄到蜆木個體共1 664株,形成的大小級結構見圖1。圖1顯示,研究區(qū)域蜆木種群的大小級結構呈明顯的偏態(tài)分布,樹高h≤0.33 m的幼苗個體數量最多,IV級小樹個體數量其次,表明該區(qū)域蜆木種群總體更新狀況較好。V級以上樹木數量急劇減少,說明該區(qū)域植被曾遭受過嚴重破壞,加之蜆木生長緩慢,因此種群中成年個體數量少。IV級以下種群個體數量所占比例大,可以判定研究區(qū)域的蜆木種群接近增長型,排除人為干擾后種群能夠穩(wěn)定增長。
圖1 蜆木種群的大小級結構Fig. 1 Size classes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對各樣地蜆木胸徑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樣地間差異顯著(F=22.93,p<0.000 1);Friedman多相關樣本檢驗顯示,樣地間種群徑級分布差異顯著(χ2=16.33,df=6,p<0.05),檢驗結果說明研究區(qū)域各地段蜆木種群的大小級結構存在不均衡性。
調查樣地蜆木種群大小結構見圖2。圖2中顯示,各樣地蜆木種群大小級結構不完整,均呈明顯的偏態(tài)分布。QG1樣地以IV級小樹個體數量最多,如減少人為活動干擾,種群仍能穩(wěn)定增長,而I級苗木的缺失可能與蜆木結實有大小年、間隔期為2~3年的特性有關。QG2和QG3樣地僅有I~IV級樹木,說明這2個種群由嚴重干擾跡地發(fā)展形成,為灌叢向喬木林演替的喬灌過渡林類型;QG2樣地I級苗木顯著高于其他齡級,其他齡級蜆木個體數量相當,表明1年生蜆木幼苗的存活率可能比較低。QG5和QM2樣地年齡結構一致,但各級蜆木的分布頻數存在差異,QG5以I級苗木個體數量最多,QM2則以IV級小樹個體數量為最多。QM1樣地為村邊保護得比較好的風水林,林分植株高大,存在DBH≥90 cm以上的樹木,種群結構較為完整。該種群缺少I級幼苗,顯示最近1~2年內蜆木種群沒有開花結實;另一方面,群落郁閉度達0.85以上,林下凋落物比較厚,有可能對蜆木種子萌發(fā)產生影響。有關蜆木種子萌發(fā)特性及影響其生長的環(huán)境因子,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QM3僅有兩株II級苗木,未有圖示。
圖2 各樣地蜆木種群大小級結構Fig. 2 Size classes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in sample plots
劉方炎等[10]采用指數方程式y(tǒng)=b0+b1[1-e(-b2x)]檢驗天然翠柏胸高斷面積增長與其樹高生長的相關性,本文中也借鑒此模型檢驗蜆木植株的個體生長動態(tài),結果如圖3所示。分析野生蜆木種群胸徑(胸徑在0.36~90.4 cm之間)增長與樹高生長的關系,發(fā)現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顯著的指數函數關系。從指數回歸分析結果來看,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R=0.854,3個參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方差的解釋量達72.94%,因此具有比較高的可信度。從圖3可以看出,蜆木的胸徑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其樹高生長也在不斷持續(xù)。在胸徑增長的初期,其樹高增長顯著,但當胸徑增長至約33 cm、樹高13 m之后,胸徑生長占優(yōu)勢,樹高增長趨于平緩。表明蜆木植株在樹高達到約13 m之后,其樹高生長開始慢慢減弱,而胸徑生長占較大優(yōu)勢。在本區(qū)域蜆木資源調查過程中也發(fā)現,蜆木植株樹高超過20 m的極少,僅在QM1樣地中存在1株,其胸徑為90.4 cm。
圖3 蜆木胸徑與樹高關系Fig. 3 Relation between tree height and DBH of E. hsienmu
根據靜態(tài)生命表的編制方法和6 400 m2樣地面積的調查數據,編制桂西南喀斯特山地野生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蜆木種群結構存在波動性,幼年階段的個體比較豐富,成年個體數量較少,種群在1、2、3、4徑級出現了個體數量的高峰,其后個體數量逐漸下降。1級幼齡植株在調查樣方內總數量為1 115株,但其死亡率高達85.7%,5級和6級樹木的死亡率也比較高,分別為61.72%和77.42%,表明種群發(fā)展受到環(huán)境篩選擇作用,對1年生實生苗的影響尤為顯著。這幾個階段種群內個體對水分、養(yǎng)分、光照和空間等環(huán)境資源的競爭存在一致性,樣地中同時還存在人為破壞痕跡。由于幼苗對資源競爭力相對較弱,對環(huán)境破壞的承受力也相對較弱[11],因此1年生幼苗進入下一齡級的比例較低;5級和6級樹木主要受人為干擾,其種群消失率(Kx)相對較高,隨后保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ex反映了x齡級內個體的生命期望壽命[18],蜆木的期望壽命隨著徑級的增長而顯著增加,其生命期望值在第12級之后超過1 000以上,說明經過幼齡階段的環(huán)境篩作用、排除人為干擾和破壞之后,成年蜆木可以具有最高的生命期望壽命。
表1 蜆木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Table 1 Static life table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以大小級相對應的齡級為橫坐標,以lnlx為縱坐標,繪制研究區(qū)域蜆木野生種群的存活曲線(見圖4)。按Deevy的劃分,種群存活曲線一般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Ⅰ型是曲線凸型,該類型種群幼體存活率高,而老年個體死亡率高,絕大多數個體能活到該物種的生理壽命;Ⅱ型曲線呈對角線,表示在整個生活期中,有一個較穩(wěn)定的死亡率;Ⅲ型曲線凹型,早期死亡率高,一旦活到某一年齡,死亡率就較低[19]。由圖4可知,蜆木1級苗木死亡率高,曲線斜率大,環(huán)境篩的選擇效應強,幼苗經過環(huán)境篩的強度過濾,以高死亡率(85.74%)為代價,僅有少量個體能發(fā)育為幼樹。自幼樹向營養(yǎng)發(fā)育階段過渡相對平穩(wěn),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營養(yǎng)發(fā)育階段種群受人為干擾破壞及環(huán)境因素影響,出現一定強度的環(huán)境篩過濾。從圖4可知,桂西南蜆木野生種群存活曲線介于Ⅱ型和Ⅲ型之間,即整個生命過程中死亡率大致均衡,并表現出早期死亡率高的特點[20]。Hett和Loucks在檢驗估算的存活狀況是符合Deevey Ⅱ型曲線還是符合Deevey Ⅲ型曲線時,采用2種數學模型進行檢驗,即指數方程式Nx=N0e-bx,用以描述DeeveyⅡ型存活曲線;冪函數式Nx=N0x-b,用以描述Deevey Ⅲ型存活曲線[14]。本文中亦采用這2種模型對桂西南喀斯特山地野生蜆木種群的存活曲線進行檢驗,經建立其相應模型為:
圖4 蜆木種群存活曲線Fig. 4 Survival curve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2個模型均在1%水平上顯著,但指數模型的相關系數大于冪函數模型,因此判定研究區(qū)域蜆木野生種群的的存活曲線更趨向于Deevey Ⅱ型。
將生存分析的4個函數引入蜆木種群的生存分析,這4個生存函數估算值見表2。以大小級為橫坐標,分別以 4 個函數值為縱坐標,繪制生存率曲線、累積死亡率曲線、死亡密度曲線和危險率曲線(見圖 5)。由圖5(a)可知,幼齡階段蜆木種群的生存率逐漸下降,隨后保持平穩(wěn)趨勢;與之相應,蜆木種群幼齡階段的累積死亡率逐漸上升,隨后保持穩(wěn)定。結果表明,蜆木幼齡植株受環(huán)境篩作用死亡率較高,生存率低,累積死亡率隨齡級的增加而加大,至第6徑級后其種群累積死亡率高達99%以上。種群死亡密度函數f(ti)表現為第1級為最高峰,隨后緩慢下降并趨于平緩的趨勢(見圖5b)。危險率函數K(ti)曲線波動較大,其最高值出現在第1級,隨后顯著下降,并在第6級和第10級出現波動的波峰(見圖5b)。蜆木幼齡階段耐陰性較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喜光性逐漸增強,中齡以上個體需要全光照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第6徑級蜆木種群有可能是由于對光照、水分、養(yǎng)分以及空間導致的種內競爭及外界作用,使得該級種群危險率較高。至第10級,則有可能是由于種群數量的減少及人為破壞作用導致危險率小高峰的出現。
表2 4個函數估算值Table 2 Estimated values of 4 functions
圖5 蜆木種群的生存率(S(ti))、累積死亡率(F(ti))、死亡密度(f(ti))和危險率(K(ti))函數曲線Fig. 5 Curves of survival rate (S(ti)),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io (F(ti)), mortality density (f(ti)) and hazard rate (K(ti))
年齡結構、樹種結構以及大小結構是林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21],也是種群結構的重要研究內容。在植物種群結構研究中,學者們多采用大小結構代替年齡結構分析法[8,22],本文中也采用該方法研究野生蜆木種群的年齡結構。研究區(qū)域野生蜆木種群I級幼苗絕對數量大,幼苗幼樹儲備較為豐富,中齡以上樹木個體數量急劇減少,整體上野生蜆木種群呈現出動態(tài)的增長特征,研究結果與李先琨等[1]的結果較為一致。該區(qū)域野生蜆天然更新良好,如排除人為干擾和破壞,種群能夠實現穩(wěn)定增長。但在不同地段種群的結構差異較大,各樣地不同徑級植株數量差異顯著,多數地段表現為先鋒跡地特征,蜆木開始進入群落的喬木層,種群以幼苗幼樹居多,缺少大徑級個體。在頂級群落階段,蜆木種群結構較為完整,仍以幼苗幼樹所占比例居多。在蜆木不占優(yōu)勢的群落,由于蜆木個體數量少(僅為2株),個體生長過程中與其他物種對光、溫、水、養(yǎng)分、空間資源的競爭,加之可能出現的人為干擾,蜆木能否在該群落成功定居仍為未知。
采用指數方程y=b0+b1[1-e(-b2x)]檢驗蜆木胸徑增長與樹高的關系,表明蜆木胸徑與樹高存在顯著的指數函數關系,在個體胸徑增長的初期,其樹高增長顯著,但是當樹高、胸徑增長至一定程度后,樹高生長趨于緩慢,胸徑生長占主要優(yōu)勢。
在植物種群生態(tài)學中研究種群年齡結構和動態(tài)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種群生命表[23-24],通過調查數據編制出種群特定時段的靜態(tài)生命表,能夠反映其基本特征,為預測種群的生長趨勢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的靜態(tài)生命表顯示,蜆木野生種群表現出早期死亡率高的特點,在近中齡階段和成年階段出現波動,形成死亡率小高峰。蜆木幼年期的高死亡率主要由于環(huán)境條件及其本身生物學特性所引起,在結實年、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的生境中,蜆木種子大量萌發(fā)并聚集分布在母樹周圍。隨著個體生長,蜆木幼苗對資源需求增加形成強烈的種內競爭,死亡率隨之升高,很少有幼苗能通過環(huán)境篩的選擇過濾作用進入下一齡級。蜆木幼齡植株耐陰,但中齡以上需要全光照才能正常生長,基于對養(yǎng)分、光照和空間資源的競爭有可能導致種內、種間競爭加強;另一方面當地居民有砍伐蜆木用作工具柄的習慣,調查樣地中還存在盜砍痕跡,因此近中齡和成年階段死亡率高峰的出現可能由競爭和人為干擾共同作用所引起。研究區(qū)域蜆木的期望壽命隨齡級的增加而顯著增長,經過幼齡期環(huán)境篩作用,且排除較大程度的外來干擾之后,蜆木的生命期望壽命能夠達到最大值。
研究區(qū)域蜆木種群的存活曲線介于Deevey Ⅱ型和Deevey Ⅲ型之間,分別以指數函數模型和冪函數模型對該種群的存活曲線進行檢驗后,顯示其存活曲線更接近于Deevy Ⅱ型。表明該種群整體上處于一個動態(tài)穩(wěn)定狀態(tài),即在林分逐漸成熟過程中,種群發(fā)展趨于相對穩(wěn)定。
有學者應用生存分析理論對長苞鐵杉Tsuga longibracteata、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等珍稀瀕危種群展開了研究[14,16,25,26],表明該理論在種群生命表分析中有著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本文生存分析結果顯示蜆木幼齡植株受環(huán)境篩作用死亡率較高,生存率低,累積死亡率隨齡級的增加而加大。種群死亡密度函數曲線在幼齡期為最高峰,隨后緩慢下降并趨于平緩;危險率函數曲線的波動幅度最大,出現3次波動高峰,分別體現了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種群競爭、外界環(huán)境及人為干擾對蜆木野生種群的影響。這4個函數能很好地說明蜆木種群的生存及發(fā)展動態(tài)。
綜合桂西南蜆木野生種群動態(tài)和生存特征,顯示該區(qū)域蜆木種群幼齡植株儲備豐富,種群更新良好,其動態(tài)發(fā)展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但是由于少數人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目前仍存在亂砍、盜伐現象,調查樣方內發(fā)現一定數量的伐樁,大尺度范圍內蜆木種群數量急劇減少,野生蜆木種群處于瀕危境地。良好的天然林林分結構能夠極大促進林分的生長發(fā)育和持續(xù)[27],由于蜆木個體生長緩慢,天然更新時間長,破壞后恢復困難,要想使得蜆木天然林能夠成功拓殖和擴展,必需采取多項措施營造出良好的蜆木天然林林分結構,加強對現存種群的保護。蜆木作為喀斯特山地特有物種,在石漠化治理及區(qū)域生態(tài)安全維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這一區(qū)域開展人工種植、擴大種群分布范圍和數量,以加強對該物種的有效保護。
[1] 李先琨, 蔣忠誠, 黃玉清, 等. 桂西南巖溶山地優(yōu)勢植物種群動態(tài)及其對巖溶的作用[J]. 地球學報, 2008, 29 (2): 253-259.
[2] 王獻溥, 孫世洲, 李信賢. 廣西石灰?guī)r季節(jié)性雨林分類的研究 [J]. 植物研究 , 1998, 18(4): 428-447.
[3] Tang Y, Mao L H and Gao H. Over-exploitation and lack of protection is leading to a decline of aprotected calcicolous tree species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Tiliaceae) in China[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5, 126:14-23.
[4] 高 輝, 唐 亞, 張立蕓. 蜆木的大孢子發(fā)生與胚囊發(fā)育兼論蜆木屬的系統(tǒng)親緣[J]. 植物分類學報, 2006, 44 (5): 538-550.
[5] 朱宏光, 劉正富, 蘇建苗, 等. 廣西北熱帶巖溶區(qū)蜆木幼苗的光合與蒸騰特性[J].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1, 39(12): 7147-7149.
[6] 韋春強, 唐賽春, 劉明超, 等. 廣西平果縣巖溶石山飛機草種群的生殖配置研究[J]. 雜草科學, 2011, 29 (4) : 20-23.
[7] 于明含, 孫保平. 廣西平果縣退耕還林土壤環(huán)境效應及生態(tài)效益價值估算[J].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12, 24 (1) : 114-119.
[8] 田 麗, 王孝安, 郭 華, 等. 黃土高原馬欄林區(qū)優(yōu)勢種幼苗與其種群徑級結構的演替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2006,26(12): 2560-2566.
[9] 王凱博, 上官周平. 黃土高原子午嶺天然柴松林種群結構與動態(tài)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2006, 26(12): 2553-2559.
[10] 劉方炎, 李 昆, 廖聲熙, 等. 瀕危植物翠柏的個體生長動態(tài)及種群結構與種內競爭[J]. 林業(yè)科學, 2010, 46(10): 23-28.
[11] 李 奎, 鄭寶強, 王 雁, 等. 滇牡丹自然種群數量動態(tài)[J].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2, 36(6): 522-529.
[12] 巨天珍, 米彩燕, 師賀雄, 等. 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油松種群更新及生存[J]. 山地學報, 2012, 30(1): 36-40.
[13] Begon M, Mortimer M, Thompson D J. Population ecology:An unifide study of animals and plants[M]. Oxford London:Blackwell Scientif i c Publication, 1981.
[14] 吳承禎, 洪 偉, 謝金壽. 珍稀瀕危植物長苞鐵杉種群生命表分析[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0, 11(3): 333-336.
[15] 陳遠征, 馬祥慶, 馮麗貞, 等. 瀕危植物沉水樟的種群生命表和譜分析[J]. 生態(tài)學報, 2006, 26(12): 4267-4272.
[16] 袁志忠, 包維楷, 何丙輝. 川西地區(qū)岷江柏種群生命表與生存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2004, 26(4): 373-381.
[17] 謝 健. 赤皮青岡種群的生存分析[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11,31(3): 254-256.
[18] 吳明開, 沈志君, 劉 海, 等. 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珙桐天然種群生命表與生存分析[J]. 生態(tài)學雜志, 2012,31(6):1419-1424.
[19] 孫儒泳, 李慶芬, 牛翠娟, 等. 基礎生態(tài)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0.
[20] 王國嚴, 羅 建, 徐阿生, 等. 西藏色拉季山川滇高山櫟種群結構與動態(tài)[J]. 林業(yè)科學研究,2011, 24(3): 292-299.
[21] 曾思齊, 李東麗, 宋武剛, 等. 檫木次生林空間結構的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2, 32(3): 1-6.
[22] Johnson J B. Stand structur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of a subalpine wooded fen in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Colorado[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7, 8: 337-342.
[23] 畢曉麗, 洪 偉, 吳承禎, 等. 黃山松種群統(tǒng)計分析[J]. 林業(yè)科學 , 2002, 38(1): 61-67.
[24] Kang H J, Chen Z L, Liu P.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mmenopterys henryi in Dapanshan Natural Reserve of Zhejiang Province[J] .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 27(1) : 389-396.
[25] 劉任濤, 畢潤成, 閆桂琴. 山西稀有瀕危植物山核桃種群動態(tài)與譜分析[J]. 武漢植物學研究, 2007, 25(3): 255-260.
[26] 劉貴峰, 臧潤國, 成克武, 等.天山云杉的種群動態(tài)[J].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1, 17(5): 632-637.
[27] 孔 雷, 亢新剛, 楊 華, 等.長白山楊樺次生林樹種空間隔離度對林分生長的關系[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2,32(7): 14-18.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China
YUAN Tie-xiang1,2, OU Zhi-yang1,3, SU Zhi-yao3, HUANG Xiao-rong1, PANG Shi-long1, PENG Yu-hua1
(1.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2, Guangxi, China;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is one of second-clas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 mainly distributes in tropical limestone mountainous seasonal rainforests of Gu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 The numeric dynamic of E. hsienmu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e static life table was worked out, and the curves of survival, survival rate,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mortality density and hazard rate were drawn based on the fi eld data and the theory of surviv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eedlings and saplings of E. hsienmu accounted for a higher proportion, so whole population was lack of large diameter-class individuals and demonstrated a growth-oriented type, and there were popul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plots were (p<0.05). (2) There was an obviously exponential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height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there was an apparent turning point in the growth when DBH and tree height were 33 cm and 13 m,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point, tree height grew faster than DBH, while the latter increased more rapidly than the former after the point, and tree height growth slowed down till stopped. (3) The curve of survival individuals tended to be the type Deevey Ⅱ, the whole E. hsienmu population was dynamic stable. (4)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and sapling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n kept stable, while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n became fl a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young E. hsienmu was higher and survival rate was lower because of the selective action by environmental sieve, while at the later stage the popula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5)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wild E. hsienmu population is moderate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 may be the main endangered cause, so it is very urgent to take eff i cient measures to recover this endangered species and help it colonize successively.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age structure of trees; life table; survival curve; survival analysis
S792.36;S718.54+2
A
1673-923X(2013)03-0001-08
2012-12-10
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2GXNSFAA053042);廣西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林科201201號)
袁鐵象(1967-),男,湖南雙峰人,研究員,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景觀生態(tài)學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
[本文編校:謝榮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