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太田泰弘/編著 孫麗平/譯
《舎密開宗》(初篇、天寶八年(1837),宇田川榕蓭)中將硅音譯為“悉里叟母”(silicium 的氧化物),但在“160章珪土”中,將“SiO2”譯為“珪土”。有人誤以為這里的“珪土”是日本原有的詞語,但事實上這個詞是榕蓭新造的。換言之,雖然日本也有人將二氧化硅譯為“石英”或“水晶”,但榕蓭卻將荷蘭語中的Keiaarde(kei 是玉石之意,讀音與珪(日文讀kei)相通,aarde 是土之意)直譯為“珪土”,由此創(chuàng)造了這個詞。其后的元素名“珪素”就源于“珪土”,但《舎密開宗》中并未出現(xiàn)“珪素”一詞。
文久二年(1862)出版的《舎密局必攜》(上野彥馬著)也沿用《舎密開宗》的譯法,將Si 音譯為“悉里叟母”,但對于二氧化硅的譯法,彥馬除“珪土”外,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譯法“珪酸”,距“珪素”又近了一步。
那么,最早使用“珪素”這一元素名的文獻是哪一部呢?慶應三年(1867)竹原平次郎抄譯的《化學入門》(初篇)中“單體區(qū)別之表”中的“非金屬之部”中出現(xiàn)了“悉里叟母·珪素·Si”,這是“珪素”首次登場。其后,這一元素名在石黑忠悳翻譯的《化學訓蒙》(1870年)中被沿用,在市川盛三郎著《理化日記》(1872年)、《小學化學書》(1874年)等書中也被相繼使用,逐漸得到普及。
然而,除玉字旁的“珪”外,有些書中也會使用石字旁的“硅”,將Si 寫作“硅素”。以前的研究認為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獻是明治7年(1874)宮里正靜著《化學·鉱物學用語英和対訳辭書》,但根據(jù)菅原國香等人的調(diào)查,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獻可以追溯到明治五年(1872)足立寬閱、土岐賴德翻譯的《化學闡要》(卷一),然后是上述的宮里、石松定(平賀義美)著《啓蒙化學小説》(1874)、久下秀太郎著《化學導蒙》(1874)等。另外,甲賀宜政在明治13年(1880)著的《化學命名論》中,將以往的各種日語元素名進行比較對照,最后建議使用“硅素”。
其后,雖然1886年的東京化學會及化學命名法取調(diào)委員會的提案中采用了“珪素”,但《化學訳語集》(1891)和《化學語彙》(1900)中使用的是“硅素”。其后開始使用“珪素”,但1949年以后改為用片假名“ケイ素”表示,一直沿用至今。
在現(xiàn)代中國的化學用語中,元素Si 對應的中文是“硅”,而不是“珪”。其證據(jù)是,1959年出版的《日漢辭典》中,將日語“けいそ”的日本漢字寫作“珪素”,而將其對應的中文寫作化學用語“硅”。另外,解放前中國的化學教科書、1934年出版的閻玉振和王鶴清編《高級中學化學教科書》(北京)中,也將元素Si 的中文寫作“硅”,解放后的化學教科書也是如此,與上述《日漢辭典》的記載完全相同。
不過,在現(xiàn)代中國的化學相關文獻中,并非完全都統(tǒng)一使用“硅”字。例如,1956年蓑翰青著《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中,將“硅酸鹽”寫作“‘矽’酸鹽”;松原行一在中國化學書《化學鑒原》中指出,“矽”用于珪素之意,這與上面的引用相符。
據(jù)日本的辭書《井上·中國語新辭典》(1954)記載,“矽”是指“化學元素珪素silicon”,讀音為his。從讀音推測,“矽”應該是取用silicon 第一個音而成的漢字。而且,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氣太等編寫的《改訂増補詳解漢和大字典》中記載:“矽(seki)”是指“珪素……英語Silicon”,并未記載其他字義。另外,在同一辭典中,將“硅”解釋為“珪的錯字,與‘矽’同樣使用”,這一點也備受關注。
在中國的化學用語中,所有元素名都用一個漢字來表示,金屬元素用金字旁、非金屬元素用石字旁、氣體元素氣字頭,然后分別與相當于拉丁名的意思或第一個音的字組合起來,因此使用了很多造字,這是眾所周知的。由此推測,“矽”也是取自silicon 第一個音的造字,但上述辭典中并無此說明。然而,1716年完成、1827年校訂再版的《康熙字典》未收錄“矽”,由此推測,如果“矽”不是《康熙字典》出版后出現(xiàn)的錯字,就基本可以確定是造字。
將這一推測結合中國慣用的Si=“硅”來思考,就會得出一個讓人感興趣的假設。在日本,明治五年(1872)足立寬閱、土岐賴德翻譯的《化學闡要》(卷一)及明治7年(1874)宮里正靜著《化學·鉱物學用語英和対訳辭書》中都出現(xiàn)了“硅素”一詞,但明治二至三年(1869—1870年)中國出版的《化學鑒原》中,遵照徐壽的音譯原則,使用了石字旁、與讀音hsi 相對應的“矽”。因此,中國化學用語中出現(xiàn)“硅”應該是其后的事情了。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中國開始使用“硅”的原因會不會是,知道日本傳入中國的化學書中有“硅”或者“珪”及“硅”二字的作者,雖然知道“硅”是“珪”的錯字,但考慮到原有的中國文字中“硅”是石字旁,而且有字義與該物質相符的優(yōu)勢,便不再使用“矽”,而是開始使用“硅”。目前,還無法確認中日兩國化學書中“硅”出現(xiàn)的時期,所以上述內(nèi)容僅限于推測而已。
注釋
作者成文過程中參考了以下文獻:
(1)田中実『日中學術用語交流史の1 問題:珪·硅·矽考および用語「化學」の由來』科學史研究ⅠⅠ9,11-17(1970);
(2)菅原國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1: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成立過程の研究、1』科學史研究、ⅠⅠ28,193-202(1989)「3.2 珪素、硅素について」と題;
(3)菅原國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2: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成立過程の研究、2:』科學研究史、ⅠⅠ29,13-20(1990);
(4)菅原國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3:東京化學會における元素名の統(tǒng)一過程』科學研究史、ⅠⅠ29,136-149(1990)、硅素→珪素(1906年から)→ケイ素(1949年か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