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峰 李雅琴 劉 玲 彭 祺
(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河北石家莊050003)
與文學文本相比,理論著作的翻譯以傳達思想內容為要著,不十分關注源語的語言形式。但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原作行文脈絡,還是有必要在翻譯中體現(xiàn)原作者的語言特色。德國功能翻譯學派對文本進行了以內容和以形式為重的區(qū)分,但并不是說以內容為重的文本就可以沒有形式。因此,在翻譯以內容為重的文本時,應該清楚,既然形式和內容密不可分 (content and form are inextricably interrelated),思想的表述形式 (how a thought is expressed)并非無足輕重。換言之,只有適當的形式才能適當表達內容 (Only in proper form is the content properly expressed)。[1]排比句是英漢兩種語言共有的修辭手段,也是理論著作作者為了闡明思想,廓清概念所常用的手段,對排比句進行細致研究對理論著作翻譯大有裨益。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家Terry Eagleton介紹西方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為了能夠與更廣大的受眾“對話”,Eagleton力求拆解語言壁壘,做到措辭生動有趣。按照王寧在英文版導讀中的描述,Eagleton的 “語言流暢犀利,論述如行云流水一般,活脫脫地展現(xiàn)了作者本人的批判精神和論辯風貌”。[2]為了詳盡、具體地說明一個事理,Eagleton常常使用排比句來增強語勢,修辭效果明顯。本文擬對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及其中文譯本進行對比,揭示排比項之間的關系,管窺當代理論著作翻譯中再現(xiàn)原作修辭手段的特點及其對文本可讀性的影響。
1.英語排比句的對稱性(asymmetry)。修辭學專著對排比句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所謂排比句即那些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義密切相關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使語勢得到增強,感情得到加深的結構;排比句可分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3]也有教科書把排比句描述為“用幾個結構相似、字數大體相等的句子(或分句、短語)排列起來共同表達一個相關內容的修辭方式”。[4]英語中對排比句一般是這樣定義的:在平行結構中必須詞匯對詞匯,短語對短語,句子對句子(word for word,phrase with phrase,sentence with sentence)。[5]即 “短語或句子要結構和意義相當,彼此對應”(phrases or sentenc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and meaning placed side by side,balancing each other)。[6]以上定義說明,中西兩種語言中的排比句都強調了對稱和并列。Leech則更明確指出,每個排比句都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對稱的排比項 (a relationship of equivalence between two or more elements),排比項間的關系是平行的(parallel)。[7]英語排比句(parallelism)涵蓋比較廣泛,一般把對偶(antithesis)也包含其中。本文只考察包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排比項的排比句。
2.英語排比句的重復性(repetition)?!芭疟染涞耐怀鎏攸c是其重復性”。[7]“若要排比效果好,必須重復排比的標識(the marker of the parallelism),如冠詞、介詞、不定式的標志“to”和各從句的引導詞等。排比句的重復性可以強調排比項的同等重要性(the equal importance and weight of the parallel pairs),增強說服力。另外排比句的重復性還可增進所述內容的明晰與連貫(clarity and coherence),使復雜的思想脈絡清晰(to keep the trend of thought clear amidst a complexity of ideas)。[5]重復包括節(jié)奏的重復與詞匯的重復。
3.英語排比句的層遞性(climax)。漢語言十分講求排比的層遞性。有的說,根據事物的邏輯聯(lián)系,運用結構相似、內容上遞升或遞降的語句,表達層層遞進的事理,這種辭格叫層遞。[3]有的定義更詳細: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語或句子(結構相似、字數相近)按照事物大小、輕重、深淺、難易、遠近等的差別形成遞升或遞降的表達方式叫層遞。[4]英語中的層遞是這樣定義的:層遞作為一種修辭手段,派生于古希臘詞“梯子”(ladder),表示思想的意義或強度象攀登梯子的臺階一樣均勻地或大致均勻地向前推進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5]
認定對稱性和重復性為排比句的特點一般沒有什么異議,如果把層遞性看作排比句的特點,一些學者會有疑問,這是因為傳統(tǒng)語法把排比與層遞看做涇渭分明的兩種修辭手段;學者多愛把排比與層遞割裂開來,他們看到更多的是層遞和排比明顯的區(qū)別:(1)層遞著眼于內容上具有等次性(極差性),構成層遞的幾個語句在內容上必須是遞升或遞降;排比主要著眼于內容上的平列性,構成排比的內容是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或相關的幾個問題。(2)層遞在結構上不強掉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詞語;排比在結構上必須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詞語。[3]但是,根據筆者觀察,英語排比項的排列不是隨意的,而是有規(guī)律的。實際應用中,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排比中包含層遞是很自然的事,這是因為一個縝密的講話者是不會雜亂無序的;我們在列舉事物時總是有順序的。遞進的順序即是層遞。
Leech將排比與層遞的關系描述得更加明確:“如果一個結構出現(xiàn)兩個相,這個結構就是層遞的。否則,效果全無 (If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phases to the pattern,it moves towards a climax.The passage would have been not just less effective but downright unsatisfactory if the lines had been put in the opposite order.)”。[7]
該書自引進國內,上世紀八十年代共出現(xiàn)過三個中文全譯本,其中之一是劉峰等集體翻譯的《文學原理引論》。該書于1987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冠名譯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外國文藝理論研究資料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實際譯者為劉峰、龔國杰、聶振雄、黃源深、陳士龍、裘小龍、楊自伍、趙興國和何百華。方便起見,后文統(tǒng)稱劉譯。
1.整齊對稱的動賓結構排比句
動賓結構排比句因為有動詞的順序出現(xiàn),整個句子跌宕起伏,很有韻致,很容易幫助作者把一個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1)As we read on we shed assumptions,revise beliefs,make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ferences and anticipations;each sentence opens up a horizon which is confirmed,challenged or undermined by the next.[2]
隨著我們讀下去,我們揚棄某些推斷,修正某些信念,做出越來越多的推斷和預測;每一句都打開一片新天地,下一句又會證實它,或者提出異議,甚至暗中推翻它[8]
2)The reader makes implicit connections,fills in gaps,draws inferences and tests out hunches;and to do this means drawing on a tacit knowledge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and of literary conventions in particular.[2]
讀者在探索內在聯(lián)系,填補空白,做出推斷和測定預感是否正確;而做這一切意味著運用自己對一般的世事和具體的文學常規(guī)的不言而喻的知識。[8]
表一:動賓結構排比句英漢對照表
例 1)三個排比項的動作“shed”、“revise”和“make inferences and anticipations”,難度是逐步加大的。 例 2)中“make connections”、“ fill”、“draw” 和“test out”這四個排比動作也是漸強的。 而且,兩例中字數是基本遞增的,音節(jié)數也基本是遞增的,只有“填補空白”(fills in gaps)是例外,與層遞的意義沒有一致起來。兩個例句的重復性體現(xiàn)在具有一定間隔出現(xiàn)的動詞使整個句子有循環(huán)往復的韻律,另外還有四個名詞的復數標志“-s”的間隔出現(xiàn)。
雖然都是動賓結構,英語中的并列項一般意義與結構兼?zhèn)?,漢語更側重結構或形式。漢語的排比至少有三項語言單位并列,不僅注重整齊美,而且注重反復美,共同詞語的反復是漢語排比的重要標志。[6]與漢語排比相比,英語的排比更寬松、不嚴格、字數可以不一樣。翻譯時,要做到對稱就要關注排比項字數的基本對等。例句1)中,“揚棄某些……,修正某些……”排比語勢明顯,而第三個排比項“做出越來越多的推斷和預測”似乎與前兩項對比不明顯,原因是字數不等,沒有重復“某些”,另外,“做出”意義太廣,無法與前兩項的動詞“揚棄”和“修正”對應?!皳P棄”是哲學概念,意為“繼承與拋棄”,即選擇性(批判性)繼承。此處應為“拋棄、放棄”。例2)中的“和”字,有翻譯腔,更嚴重的是,它的出現(xiàn)使得排比效果黯然失色。
2.細膩婉轉的名詞性排比
名詞性排比句可以可以使作者一吐為快,讀者也能通過若干相近表述更好體會作者的真意。
3)History for Gadamer is not a place of struggle,discontinuity and exclusion but a ‘continuing chain’,an ever-flowing river,almost,one may say,a club of the like-minded.[2]
對加德默來說,歷史并不是你爭我奪、斷斷續(xù)續(xù)、排除異己的場所,而是一條“連續(xù)的鎖鏈”,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志趣相同者的俱樂部。[8]
4)‘True’ history for Heidegger is an inward, ‘authentic’ or ‘existential’ history-a mastering of dread and nothingness,a resoluteness towards death,a ‘gathering in’ of my powers-which operates in effect as a substitute for history in its more common and practical senses.[2]
對海德格爾來說,“真正的”歷史是一種內在的、“真正的”、或者“存在主義的”歷史——是對可怖和虛無的鎮(zhèn)服,是堅定地向著死亡,是我的力量的“積聚”——實際上它是在更普遍、更實際的意義上成了歷史的替代物。[8]
5)The exaltation of the peasant,the downgrading of reason for spontaneous ‘pre-understanding’,the celebration of wise passivity — all of these,combined with Heidagger’s belief in an ‘authentic’ existence-towardsdeath superior to the life of the faceless masses,led him in 1933 into explicit support of Hitler.[2]
對農民的贊揚,由于贊成自發(fā)的“預先的理解”而造成對理性的貶低、對聰明的順從的歌頌,這一切以及海德格爾之相信向著死亡的“權威性”的存在優(yōu)于蕓蕓眾生的生存,使他在1933年明確支持希特勒。[8]
表二:名詞性排比句英漢對照表
我們說過,排比項可能是按音節(jié)數排列的,音節(jié)越少越靠前,音節(jié)越多越靠后。針對例3)a,有人會反駁說,前面數個排比項的音節(jié)數是遞增的,但 “and”后的一項音節(jié)數則少。 “Struggle”,“discontinuity”和“exclusion”三個排比項的音節(jié)數分別為:3、6、3,似乎違背了層遞的規(guī)律。其實,這是因為“exclusion”之前的“and”本身可以提高語勢,其后的排比項無論多短,讀起來都不覺突兀。例3)b中三個排比項的音節(jié)數是遞增的(順序為:6、7、7),比喻意義由具體的“鎖鏈”漸強到具有人文活動性質的“俱樂部”。例4)中的三個中心排比項“mastering”、“resoluteness”和“gathering in”音節(jié)數(順序為:3、4、4)是遞增的;“resoluteness”和“gathering in”雖然音節(jié)相當,但“gathering in”是兩個詞,發(fā)音間隔必然比一般音節(jié)間的發(fā)音間隔要長。此外在重要性方面也呈遞增性。例5中的四個排比項的強度是遞增的,即由“對農民的贊揚”到“向死而生”的哲學信仰。音節(jié)數由7到28,也呈遞增趨勢。
應該注意的是,漢語語音的特點之一是音節(jié)勻稱,成雙成對。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占優(yōu)勢,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占優(yōu)勢(如:言/言論)。許多單音節(jié)詞的表達受限,常常造成同音混淆、單音歧義現(xiàn)象,因而擴展為雙音節(jié)(如:墻壁,老虎)。有的三音節(jié)詞壓縮成雙音節(jié)詞(如:花生/落花生),有的多音節(jié)詞壓縮成雙音節(jié)詞或四音節(jié)詞(如:長途汽車車站/長途車站)。許多雙音節(jié)詞往往還要求別的雙音節(jié)詞與之相配(如:偉大人/偉大人物)。雙音節(jié)化促成了四字短語。漢語存在著大量以種種方式組成的四字格,其中2-2節(jié)拍占80%左右(如:“你爭我奪”、“斷斷續(xù)續(xù)”等)??傊p音節(jié)化和四音節(jié)化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主要節(jié)奏傾向。[6]追求詞句整齊,重視音韻和諧的均衡美和節(jié)奏美,一方面是漢語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對有效對譯英語排比句,特別是名詞性和形容詞性排比句造成障礙。在名詞性排比句的翻譯中,我們無法實現(xiàn)漢語字數與英語音節(jié)數的對應。例3)a明顯說明了這一點。譯者無奈中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利用四個成語對譯英語的四個層次錯落的名詞,雖然音韻強烈,但笨重而不自然。例3)b中,一條(個)的重復使得排比效果明顯。只是“鎖鏈”一詞多有負向聯(lián)想意義,應為“鏈條”。例4中,用“是”的重復替換“a”的重復,可謂佳譯。例5)中本可以用“對”一貫到底,但由于太多的干擾,排比效果不明顯。
3.形容詞性排比句中的排比與層遞
與名詞性排比句一樣,形容詞性排比句通過相近(或相反)意義詞匯的疊加使作者欲表達的思想更醒豁,讀者也更能通過形象重疊更準確把握原作的真諦。
6)...its(Scrutiny’s)adherents would go out to th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battles there,nurtur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he kind of rich,complex,mature,discriminating,morally serious responses...[2]
……它(《細繹》雜志)的追隨者曾深入各個學校,在那里進行戰(zhàn)斗,以期通過文學研究逐漸引起豐富多彩的、多方面的、成熟的、有鑒別能力的、道德上嚴肅的反響……[8]
表三:形容詞性排比句英漢對照表
例1)b中的三個過去分詞可以看作形容詞。所表達的動作由簡到難。音節(jié)數為2、2、3,呈遞增趨勢。例4中的三個排比形容詞的音節(jié)數分別為2、3、4,所反映的內容也是從微觀的 “inward”(內在的)發(fā)展到宏觀的‘existential’(“存在主義的”)。例 6 中的五個排比項的音節(jié)數分布為 1、2、2、5、5(3+2)。理想狀態(tài)是,相對于英語的音節(jié)數遞增趨勢,漢語的字數遞增,修辭效果才好。部分由于漢語的雙音節(jié)化,部分由于英漢詞匯音節(jié)數與字數不可能成比例,這樣的翻譯效果很難實現(xiàn)。
例1)b中,沒有利用“它”實現(xiàn)符合漢語特點的重復性?!白C實它,挑戰(zhàn)它,或是推翻它”例6)中漢語的排比項(“豐富多彩的、多方面的、成熟的、有鑒別能力的、道德上嚴肅的”)字數分別為 4、3、2、5、5,安排凌亂,排比效果盡失。
和文學翻譯不同,理論著作翻譯一般不對語言形式提出過多的要求,而是以傳達思想、解釋概念為鵠的。但是準確把握一些反應作者行文風格的修辭手段(如本文探討的排比句)對理解理論著作的思想精髓是必要的。許多情況下原文中的排比句沒有成功對譯成自然貼切的排比句。這一是因為譯者對源語中出現(xiàn)的排比句無意識或重視不夠,二是英漢語的語言特色(如漢語的雙音節(jié)化)對翻譯形成障礙,不能圓滿移植。但是為了幫助讀者順暢理解原著,作為一名譯者,還是要在這方面下工夫,起碼做到“得原文的近似”。
[1]Reiss,K.(2004).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Eagleton,T.(2004).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M].(the Secon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黃伯榮 廖序東 (1997).現(xiàn)代漢語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徐青主編 (1997).現(xiàn)代漢語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馮翠華 (1995).English Rhetorical Option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6]連淑能 (2010).英漢對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Leech,G.N.(1969/2001).ALinguistic Guide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8]劉峰等譯 (1987).文學理論引論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