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廣義的大學英語教學是指在各高等學校開展的英語教學活動。本文所謂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指高等學校中針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開展的英語教學活動。作為一門獨立的通識教育課程,高等學校中的大學英語教學和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一樣,都涉及學時分配、教材選用、教學計劃、課程設計、教案書寫,甚至還包括教學環(huán)境、教學設備等方面的工作。
整個課程體系看似渾然天成,各環(huán)節(jié)如膠似漆、無懈可擊,處處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特性及其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和人文關懷的神圣使命。然而詳觀如今在諸多高等院校中處于教學兩端的英語教師和學生,玩味一下他們在整個課程設置規(guī)劃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便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情況下他們都是隱身的、失聲的——不是他們故作深沉、深明大義、不卑不亢,恰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讓他們空有 “教育事業(yè)的中堅力量”、“教學主體”的名頭——地位高高在上,話語權深淵萬丈。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可以簡單歸納為:學生學習動機匱乏;教師缺乏主動性,幾無創(chuàng)新欲,不思變,不思辨,怕改變;受行政管理裹挾,僵化低效;教學模式單一,易受時間、地點、學時、教材等因素的局限。
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成就感的最大殺手就是比較普遍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匱乏。只有少數(shù)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或是有專升本、考研升學壓力或實際工作需要的同學,能夠在整個大學期間將英語學習堅持下來。多數(shù)同學基本不學,靠中學的基礎混英語;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甚至完全放棄英語學習,坦然接受各級英語補考重修,安心等待在畢業(yè)前的英語清考中被通過,進而被畢業(yè)。以上描述的學生學習動機的現(xiàn)狀真實存在于諸多高校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里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展開之前、之中及之后的反饋活動中,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如何得以體現(xiàn)的?還是僅僅體現(xiàn)在“人文教學”、“素質教學”、“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教育根本”的口號之中?
有觀點認為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對于社會工作的需求還了解甚少,因此并不能事事遷就,學生就是應該積極認真地接受高等教育專業(yè)課程的知識。然而過分地強調教育者的權威,而對于被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熟視無睹,那么相關課程就必然會面臨被相當一部分學生厭棄的困境。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中最令人憂心的是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
毫無疑問,許多奮斗在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一線的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在進行不懈的探索、研究。但有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失去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熱情,對自己所教班級的英語學習失去信心。在日常的教學經(jīng)驗交流座談活動中,對于學生學習評價最多的往往是諸如“有幾個學生還可以,其余的基本不聽”、“有些專業(yè)的學生還湊合,有些幾乎是全都對英語不感冒”之類。
除了教師主動性的消退之外,再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不足。遍尋各類收編學術論文的數(shù)據(jù)庫,每一年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學術成果不可謂不多,有很多值得各高校教師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這里所說的借鑒就是最最需要創(chuàng)造力之處。如何結合本校各專業(yè)、各班級、個別同學的具體情況來改進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在目前許多教師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熱情和信心全面消退的境況下,這個問題似乎無解。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更多地依靠從事教學工作的英語教師們來解決,而不能寄希望于疏離教學工作一線、疏離學生英語學習的其他教育工作者。
導致教師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缺乏的原因有很多。學生對于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導致教師缺乏成就感;行政管理對于實際教學的僵化的管理,教師在整個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材編訂、教學資源使用等環(huán)節(jié)幾無話語權;高校行政部門制定的許多教學管理政策往往是針對全校各個教學院部,難免一刀切,不夠細致,經(jīng)常對實際教學產(chǎn)生負面效應,傷了教師的感情。
大學英語常規(guī)教學將所有學生集中到教室,通過教材、教具的使用,由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講解,師生間開展互動,實現(xiàn)知識和道德的傳授。然而反思這一教學模式也不難見其短處。
常規(guī)教學首先受到時間、地點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開展,在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作為進行教學的教師和學習英語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其次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也相對固定。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必須接受教學大綱的指導,必須圍繞教材來進行,課堂上任何教材外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都得冒著無法完成教學進度的風險——而未能按照計劃完成教學進度往往是教學管理無法接受的。
這里所述的常規(guī)教學的局限性并不是對常規(guī)教學的顛覆,它首先以肯定常規(guī)教學必要性為前提,其目的在于客觀地指出這些局限性,啟迪教師同行們反思并探索大學英語教學的其他形式,以補充常規(guī)教學的不足之處。
反思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引入“第二課堂”的教學理念,使其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彌補常規(guī)教學的不足便顯得十分必要。
“第二課堂”是對于傳統(tǒng)常規(guī)教學、行政管理負效應的選擇性顛覆。它更加自然、純粹。其特點在于:時間安排比較靈活;地點不受限制;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學生需求不一致;教學無硬性指標要求。[1]第二課堂的這些優(yōu)勢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加以及第二課堂賦予教師靈活自主的掌控權利,在突破了常規(guī)教學的種種限制之后,他們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熱情和信心也得以提振,不斷創(chuàng)造出英語教學和學習的新理論和實踐方法。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開展形式可以有多種。
首先是開辟“文學第二課堂”。鼓勵引導學生閱讀比較容易理解、趣味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給他們放映精心選擇的電視、電影片段,引導他們進行賞析、評論;成立戲劇社,幫助學生閱讀、改編短劇并進行排練和表演。
除了開辟“文學第二課堂”之外,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個人興趣,在學生中間廣泛開展英語歌曲、演講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應反思當前高校中興起的各種 “活動熱”,切忌“搞攤派”,為了活動而活動。應將學生的興趣和收獲放在第一位,將演講技巧的學習、英文歌曲的教授與賞析作為活動的中心。
“去英語化教學”既可以作為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思路,也是其展開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感覺不到是在學習英語課程,而是在運用一種語言,哪怕他們駕馭這種語言的能力有多么的微不足道,也能感受到這種語言的運用帶給他們的樂趣、藝術和美的熏陶及對于人性的各種理解。
在第二課堂開展的過程中還應強調“本土化”。引導學生學習有中國特色的知識及對應的英文譯本,使他們更加重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識的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本土文化意識及對外文化交流意識,增強他們的文化使命感。
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其解決需要依靠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第二課堂的開辟是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最有益補充,這一過程的實施也主要是依靠英語教師來實現(xiàn)。因此,英語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就顯得十分關鍵。如何幫助他們重拾褪去的熱情和信心亦是一個重大而關鍵的命題。
[1]孫云英.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課堂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0(3):77-79,83.
[2]肖嶺,閔閱.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體系的研究和實踐[J].韶關學院學報,2008(7):115-117.
[3]鄧琪.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