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華
(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記新疆邊防》是紀昀的作品,主要記敘了戍邊將士憑借智慧戰(zhàn)勝困難的故事。它入選了清末民國時期的多部中學國語(文)教科書,對青少年學生有著特殊的教育價值。中學生通過對它的學習,能夠從文中汲取智慧,促進個人的成長;《記新疆邊防》在特殊歷史時期能使內(nèi)地師生關(guān)注國家邊疆形勢,增強憂患意識。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關(guān)于“伊犁鑿井”和“昌吉平亂”事件的記載,分別見于卷八《如是我聞二》和卷二十《灤陽續(xù)錄二》。這兩則故事以《記新疆邊防》的題目被選入了1908年出版的《中學國文教科書》,在隨后的三十年里,又被不同的編者選入了近十部中學國語(文)教科書(見表1)。
表1 《記新疆邊防》入選清末民國中學國語(文)教科書情況
?
教科書是課程實施的藍本,是教學內(nèi)容的物質(zhì)承擔者,進入教科書的作品有著特殊的教育價值。選入《記新疆邊防》的中學國語(文)教科書在初版后,不斷再版,發(fā)行量很大。筆者根據(jù)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的建國前教科書資源,對清末民國教科書中的《記新疆邊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價值進行探討。
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頒布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奏擬的《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推行的學制?!蹲喽▽W堂章程》規(guī)定學校實行分科教學,其中有“讀經(jīng)講經(jīng)”和“中國文學”兩門課程,《奏定學堂章程·學務(wù)綱要》明確規(guī)定:“中國文學一科,并宜隨時試課論說文字,及教以淺顯書信、記事、文法以資官私實用?!保?]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學”是具有現(xiàn)代學科意義的“語文”的先聲?!蹲喽▽W堂章程·中學堂章程》規(guī)定:“設(shè)普通中學堂,令高等小學畢業(yè)者入焉,以施較深之普通教育,俾畢業(yè)后不仕者從事于各項實業(yè)、進取者升入各高等專門學堂均有根柢為宗旨;以實業(yè)日多,國力增長,即不習專門者亦不至暗陋偏謬為成效?!保?]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制度小學、中學、大學的先河,因為中國古代也有“小學”、“大學”的名稱,和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學、大學是不同的。
隨著“中學語文”的萌芽,中學語文教科書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清末,中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制和出版要比小學晚些,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商務(wù)印書館先后出版了林紓編的《中學國文讀本》和吳增祺編的《中學國文教科書》,這兩套課本是清末最有影響的中學語文教科書。[3]
紀昀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底來到烏魯木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初,以捐贖獲準離開戍所,六月回到了京師,在新疆度過了兩年多的邊疆生活。[4]1908年《中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吳曾祺評選,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中的《記新疆邊防》,即是紀昀記敘的關(guān)于新疆的兩件事。一是伊犁鑿井:伊犁城里沒有井,人們都出城到河里面汲水。一個佐領(lǐng)說:“戈壁都是堆積的沙子,沒有水,所以草木不生?,F(xiàn)今城里有許多老樹,假如它的下面沒有水,樹怎么能活?”“乃拔木就根下鑿井,果皆得泉”。第二件是昌吉平亂:乾隆戊子年,流放到新疆的罪人在昌吉激起變亂,占據(jù)城池,奪取武器庫,并進攻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守備劉德精確的分析敵情及地形后,建議大學士溫福(時為鎮(zhèn)守都統(tǒng))“駐兵于紅山口,借陡崖遮蔽,俟其至而扼險下?lián)?,是反攻為守,反勞為逸”;當亂人來犯時,又命士兵“伏而擊馬,馬逸則人亂”;等到槍彈打傷了自己軍前隊的一個人,劉德說:“他們的槍打得到我們,我們的槍一定也可以打得到他們了”,于是“舉旗一揮,眾槍齊發(fā),賊馬果皆橫逸,自相沖擊,我兵噪而乘之,賊遂殲焉?!?/p>
這是兩則守疆將領(lǐng)利用智慧戰(zhàn)勝困難的故事:伊犁佐領(lǐng)肯動腦筋,善于推理;烏魯木齊守備劉德雖然相貌像個鄉(xiāng)下老頭兒,在戰(zhàn)場上卻從容鎮(zhèn)定。
教科書不僅僅是“事實”的“傳輸系統(tǒng)”,它還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等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5]當一篇文學作品入選了教科書,它往往被賦予了教育功能,從而具有了特殊的教育價值。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成立學部,對一般書局出版的各種教科書,特別是國文教科書是多有干涉的,如果不符合要求則下令查禁。學部對國文教科書的選文要求為:“宗旨必須純正,事理亦期通達,要在簡而不陋,質(zhì)而不俚,始為合用”“凡群經(jīng)大義切于修身之要者,前史名論益于涉世應(yīng)事之宜者,以及諸子文集外國新書于今日國家法政、世界大局有相關(guān)合者,皆為今日應(yīng)用之知識,均可擇要采取,推闡發(fā)揮以瀹其智慮,拓其心胸”[6]。
《中學國文教科書·例言》中寫道:“學生至入中學堂……(以往選本)頗少適用,高者曲究于氣味之微,下者或超出義法之外,二者工拙迥異,而于教人之道,均有所未備。茲編所選,專以助人之精神與興趣?!笨梢?,編者是針對以前中學堂使用的選本的存在的缺點,而精心選編的該教科書,力求有趣、有教育價值。該教科書“題下略述評語,概言其命意所在,旨在啟發(fā)學生實際有所受益”[7],所以,從每篇選文題目下的評語中最能看出選文被賦予的教育價值?!队浶陆叿馈奉}目下面寫道:“地形兵勢,語語洞中窾要,而皆出于微末之兵弁,統(tǒng)兵大將愧之多矣?!边@是要中學生讀者重點學習文中伊犁佐領(lǐng)、烏魯木齊守備劉德的智慧,雖然他們地位不是“一把手”。同時,也是在提醒青少年讀書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在當時外國的入侵的動蕩局勢下,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于國家邊疆的安全穩(wěn)定。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12月《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fā)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yǎng)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fā)智德?!保?]《記新疆邊防》中人物的“智”及“德”(致力于國家邊疆穩(wěn)定)的確可以給中學生以有益的啟發(fā)。它入選了通過教育部審定的1913年版的《中學校用·共和國教科書·國文讀本》第一冊(許國英編纂,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語文教材被譽為“生活的教科書”。它遠遠超越了學生直接經(jīng)驗的生活,極大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從中可以鳥瞰古往今來人類社會活動的各種人文景觀。[9]與該教科書配套“為教者及學者減省腦力日力”之目的而編《共和國教科書國文讀本評注》(1914年出版),把伊犁、烏魯木齊、昌吉等城市的位置,戈壁、瑪納斯河、紅山口等地理風貌都在注釋中做了詳細的說明,內(nèi)地師生通過學習該文增加了對新疆的了解,對千里之外邊疆城市、祖國領(lǐng)土的心理距離不再遙遠。民國三年(1914年)《大總統(tǒng)特定教育綱要》指出:“處今列強競爭之世界,為國民不可不具政治之智識,尤不可不具通權(quán)達變之政治思想,中國國文一科,實為輸入此種知識之捷徑?!保?]可見,相對于其他學科,政府對國文教科書格外重視,《記新疆邊防》備受青睞更不是偶然。
1922年(壬戌年),民國教育部公布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令》,將學校系統(tǒng)分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這就是“新學制”,也稱“壬戌學制”。1923年又公布了各個學段的課程綱要,自此,語文學科才被置于一個要求比較明確而相對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基礎(chǔ)之上[7]。
1923年,《記新疆邊防》被編入了《初級中學適用·言文對照國文讀本》第三冊(秦同培編輯,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內(nèi)容只有昌吉平亂一則。
《言文對照國文讀本》的編排體系和以前的教科書有了很大不同。首先,在題目下闡述了新疆邊防的意義及作者紀昀的基本情況;文中分別對全文按照順序做了概述,類似于今天的段落大意;文后有要旨、評論、注釋及譯俗。
1.推動語體文學習,配合國語統(tǒng)一運動
“五四”前夕,要求使用現(xiàn)代白話文教學的呼聲越來越高,文化教育界相繼成立了國語研究會、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1920年教育部修正《國民學校施行細則》,規(guī)定初等小學四年純用語體文,并于四月份發(fā)布通告“國民學校國文科改為國語科,……并通行各省區(qū)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p>
小學改用語體文,而初中國文教科書也應(yīng)該有所簡化了,以資過渡。1923年頒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明確規(guī)定初級中學的教學要“與小學國語課程銜接,由語體文漸進于文體文,并為高級中學國語課程的基礎(chǔ)?!薄堆晕膶φ兆x本·編輯說明》:“本書供初級中學國文教科之用,選古今合宜適當之文,一一附以語體文,以謀講解自修之便利?!边€進一步解釋道:“前兩冊當于舊制高小二三年程度,后一冊當于舊制中學第一年程度?!边@就非常明顯的看出,該教科書是為“合于當前之新趨勢”而編纂的。編者對于選文要求,要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兒童腦力未達于十分成熟之域,僅可用淺近事引使入于理想,不當純用抽象的為憑空之臆說轉(zhuǎn)使入于幻想?!?/p>
《言文對照國文讀本》的編者認為《記新疆邊防》“文勢迷離婉委,學者細玩之,自得其風趣”,是一篇適合初級中學學生閱讀的好文章;文后的“譯俗”,把整篇選文翻譯成了白話,更便于學生理解。這種編排體系在上世紀20年代白話、文言教材的斗爭與反復(fù)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2.研討軍事策略,開發(fā)智力
編者在《記新疆邊防》原文中插入了概括性語言,“以上言亂之起”、“以上言劉德破賊之策”、“以上言破賊”、“以上贊劉德之功”。加上這些概括性語言后,故事的線索就變得非常清晰:劉德獻計——計策實施——計策成功。
文后有要旨:“攻守之道,故貴乎勇。然用勇非其時,反以取禍……故當詳悉地勢,熟察敵情,觀釁而動,庶有把握,是皆非極鎮(zhèn)靜不可。戰(zhàn)陣若是,為學亦然。”要旨中分析了戰(zhàn)爭中不僅僅靠“勇”,還要勘察地形、了解敵情,這些都需要“極鎮(zhèn)靜”;然后又說“為學”也是如此。這是提醒“腦力未達于十分成熟之域”的青少年學生要戒驕戒躁,做事情不能蠻干,要三思而行。
1929年8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課程的《暫行課程標準》,這是中國以政府教育部名義頒行的、具有法規(guī)性質(zhì)的第一套課程標準。[7]1932年,教育部取消了“暫行”二字,頒布了正式《課程標準》,內(nèi)容和《暫行課程標準》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一時期,由于政府對教科書實行“審定制”,即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jù)正式頒布的課程標準,通過教材審定機構(gòu),對有關(guān)單位編輯出版的教材進行審查鑒定,審定通過以后準予出版使用。這種制度使自編教材有了可能,許多書局、書店都加入了教科書編寫隊伍。
《記新疆邊防》被多部教科書選入,既有初級中學教科書,如《初中國文讀本》,也有高級中學教科書,如《高級中學國文》。出版方既有官方書局,如正中書局;也有民間書局,如北新書局;還有有實力自編課本的學校,如北師大附中。在具體內(nèi)容上,中華書局《初中國文讀本》、正中書局《高級中學國文》選了伊犁鑿井、昌吉平亂兩則,其他教科書則選了昌吉平亂一則,題目均為《記新疆邊防》。
政府頒布的《課程標準》對教材選文的思想要求做了明確規(guī)定(見表2):
表2 民國課程標準對國文教材選文的思想要求
從表2中不難發(fā)現(xiàn),《記新疆邊防》是“合于現(xiàn)實”的作品,“含有振起民族精神,改進社會現(xiàn)狀之意味者”?!熬拧ひ话恕笔伦兦昂螅毡緦χ袊⒁曧耥?,《記新疆防務(wù)》入選教科書,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意義更是非同一般。同時,“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神圣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國民應(yīng)具之普通知識”。
當然,“審定制”下,教材的編排也可能有和政策不完全相一致處。有學者指出:至于中學校的教本及教具問題……向例,各學科教授的內(nèi)容,由教育最高行政機關(guān)制定教授要旨及學程標準,任各校教師按照標準選擇教材。至于私人遵照政府所定標準而編纂的教科書,都須呈教育部審查,審定以后,許各校自由采用。凡經(jīng)審定的教科書,遇有事實變更,內(nèi)容不適宜時,教育部得敕令修改。審查的有效期限普通為六年。但實際上,私人編纂中學教科書呈部審查的很少而仍成為書賈一種營業(yè)的競爭。[10]所以,還要通過《記新疆邊防》所在的幾種教科書自身的編輯說明來了解它們的選文標準(見表3)。
表3 《記新疆邊防》所在教科書選文的思想標準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材編寫者普遍“注重民族精神”、“適應(yīng)時需”。正中書局《高級中學國文》(1935年)中《記新疆邊防》的課后習題為:
試做下列二題:甲義勇軍抗日瑣聞乙記西藏奇異風俗
這個習題的設(shè)計表明,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要讓青少年學生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生活(抗日),關(guān)注祖國邊疆(西藏題材,而不是其他地方),激起民族憂患意識。教科書在對“溫公”的注釋中寫道:“溫福,滿洲人,時為鎮(zhèn)守都統(tǒng),素不知兵,后死于木果木之難,此次則賴末弁之力,僥幸成功?!痹摻炭茣胁徽擃}解、習題還是其他注釋都沒有對作者及文中其他人物的評價性語言,唯獨對滿洲貴族溫福的介紹特別強調(diào)“素不知兵”、“僥幸成功”。似與“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扶持前清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quán)有關(guān)。
總之,《記新疆邊防》在清末民國的國語(文)教科書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特殊的教育價值。青少年學生通過學習它增加了對新疆的了解,開拓了視野,拉近了與祖國邊疆的心理距離;從故事中能通曉道理,學習優(yōu)秀人物的智慧,為自己的成長汲取了營養(yǎng)。
[1]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05.
[2]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06.
[3]鄭國民.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8.
[4]王希隆.紀昀關(guān)于新疆的詩作筆記及其識史價值[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2):37.
[5]邁克爾·W·阿普爾.教科書政治學[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6]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35;220.
[7]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8;74;127.
[8]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2.
[9]錢威,徐越化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0:290.
[10]周予同.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