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qū)楊村第一中學 周玉波
心性德育即以人的心理為本源的德育。它強調(diào)的不是道德規(guī)范的遵從,而是道德品行的內(nèi)化,是以心理的改變、發(fā)展為核心內(nèi)容的德育。心性德育強調(diào)的是要在人的心理上生成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產(chǎn)生道德實踐的欲望、形成道德實踐的定勢,進而成為道德習性。
心性德育認為:人的心理改變決定了人的行為改變,決定了人的發(fā)展。是人從一個自然人發(fā)展到一個社會人的關鍵??梢哉f,一個人的心理改變軌跡就是一個人的成長歷程,成長在心路。因此,真正的德育是根植在人的心理層面的。心理是德育的最直接的對象,是德育工作展開的操作間和成品庫。從這個意義上講,心性德育是對德育本源的一種回歸。因為,道德、思想、品性、人生觀、價值觀都屬于心性,心性德育要回歸到心理的層面、回歸到本屬于道德的加工場、操作間。這些年我們游離于心理的德育,就等于非要遠離原材料的產(chǎn)地去建加工場,這種長途販出販進的德育,往往費力不討好。
心性德育要生成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德育追求的是心性道德和社會道德的一致性。社會道德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心性道德卻是動態(tài)多元的??梢哉f,在心靈中道德每天都在“破”與“立”的變化之中。德育和文化知識,習得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破”與“立”的并行、“破”與“立”的相輔相成。在許多情況下是不“破”不“立”。
心性道德是因人而異的,是受環(huán)境和成長歷程影響的。如果父母、叔嬸都不孝敬老人,這樣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心性道德很可能就是“老人是可以不善待的”。因此,要先“破”,才能“立”。
心性上的“破”和“立”其實就是在認知上的灌輸、梳理與改變,在情緒、情感上的震撼與感動,在意志上的培育與磨礪。其關鍵就是要生成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進而追求心性道德和社會道德的一致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育就是一個“使認同”的過程,是一種趨同的改變,是一種認同的強化。就像寫議論文,講究的是擺事實、講道理。其實讓人改變的就是這樣兩個東西:使他認同你的看法、使他認同原本的事實。
“使認同”就是一次次對無知的改變。一個女生找我咨詢,說自己總是無來由地煩,懷疑自己心理出了問題。我仔細了解后告訴她,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周期,一個周期一般在28天左右。也就是說,某一個人在某個28天內(nèi),總是會有幾天的情緒高潮期,也會有幾天的情緒低潮期。這個學生無來由地煩,正是她情緒低潮期的典型表現(xiàn),也是她太關注甚至放大這時的情緒了。當學生了解這些后,她內(nèi)心的糾結也就消失了。改變了無知,也就恢復了自信。
“使認同”就是一次次對情感的觸動。一次,一個班主任急火火地找到我:“周老師,你快去看看吧,我們班的一個男生非要和人家玩命去,我怎么說都不行。”我問明了情況。原來,他們班的這個男生從初中就和一個女生談戀愛,到了高中這個女生漸漸疏遠了他,他一打聽才知道是這個女生和別的班一個男生好上了。他火冒三丈,非要去找那個男生“決斗”,拼個你死我活,幾個同學都拉不住。
當我把他從樓道領到辦公室的時候,他還在呼呼喘著粗氣。
我不急不火地問他:“你確信你真的愛這個女生嗎?”
他沒好氣地瞥了我一眼說:“我當然愛她了!”
這時我仍然平靜地說:“戀愛是相互的,你愛她,你又有什么權力要求她愛你呢?如果現(xiàn)在她和你在一起感到的是痛苦,你非要強求,你不認為你太自私了嗎?你這是真愛嗎?”一連串的發(fā)問使這個男生恍然大悟。他愣愣地看著我,一下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氣全消了。
一個為愛發(fā)瘋、為愛可以無法無天的人,你再規(guī)勸,你再指責,甚至懲罰,都是徒勞的。這時只能攻心,既然是為了愛,就要動搖他的愛,讓他對自己的愛產(chǎn)生懷疑。對心,是觸動,是啟發(fā)。
“使認同”就是一次次對問題的重新詮釋。一個調(diào)酒師看到一個年輕人每天來喝悶酒,問之,年輕人不耐煩地說:“告訴你你能解決嗎?我每天煩,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闭{(diào)酒師說:“我可能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但我可以給你介紹一個高人?!边@一天,他們相約來到一片墳地前,調(diào)酒師指著一墳墓說:“這就是那位高人,我原來的老板。我也曾一度想自殺,是他領我到這里來,告訴我,躺在這里的人是沒有問題的,不管你的問題有多少,只要能活下去,就有解決問題的希望?!蹦贻p人恍然大悟,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詮釋:只有死人才沒有問題,只要活著就要解決問題,所有活著的人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從此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
“使認同”就是要在心靈中形成道德公約的規(guī)定和原則。“公約”是習得的,多不是灌輸?shù)摹2皇恰耙?、要明白、要懂得”。許多活動冠以德育的名義,搞得轟轟烈烈,卻沒有心靈的構建和改變,那還不是德育。一場比賽下來,架打起來了,該破的卻沒破,該立的卻沒立,這是時下德育經(jīng)常遇到的尷尬。
道德規(guī)范涉及方方面面,在認同層面上,又可分解為無數(shù)的看法和感受,這是一個人產(chǎn)生信念和行為的源泉。掌控好這些“看法和感受”正是心性德育之本。
心性德育要產(chǎn)生道德實踐的欲望。有了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不一定就會產(chǎn)生道德實踐的欲望,而一旦有了道德實踐的欲望,就一定有了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所以,產(chǎn)生道德實踐的欲望是心性德育的關鍵。
心靈是什么?心靈就是一個欲望的活火山,它隨時都在等待著一種足夠力量的激活。德育就是這種激活力。但德育又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欲望的激活力,也是欲望的泯滅力。不良的德育從不考慮人的心靈訴求,忽視了教育對象。當社會化的同尺碼的規(guī)范和心靈的各異化的訴求遭遇時,有時就會壓抑或泯滅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欲望,反倒使人處于一種低級的本能欲望中。心靈的不可捉摸,經(jīng)常會導致德育的尷尬。有時你想要激活的欲望,它反倒會壓抑、泯滅;你想要壓抑、泯滅的欲望,它反倒被激活。這是德育中最為可悲的事情。
其實,激活欲望的力就來自認同力,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足以產(chǎn)生讓人實踐的沖動。但一味灌輸、一味矯正行為的德育,并不能觸動人的心靈,他們往往也認同道德規(guī)范,但沒有自己去實踐的欲望,停留在“我知道、我明白、我懂得”的層面上,甚至成為心目中對別人的規(guī)范要求。
要產(chǎn)生道德實踐的欲望,就要做足認同感。要提高興趣,提升品位,感受實惠。板著面孔的德育一定會讓人望而生厭,德育必須沉浸于社會生活之中。德育是超越本性、融入社會、主導進步的教育。以人脫離本性的低級趣味、成為文明的社會人為優(yōu)為榮,正是德育要打造的社會文化。品位是打造的,品位是提升的。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去做事情,它一定會為內(nèi)在品性決定和受外部環(huán)境的誘使。德育是使社會向“好”的教育,是從整體、從長遠給人帶來實惠的教育,但當和人的某些本性相沖突時,如何讓人調(diào)換視角、轉移關注、感受實惠確是德育研究的永恒課題。
心性德育要形成道德實踐的定勢。德育成效的最終表達是社會認同和提倡的行為習慣。這種行為習慣已經(jīng)完全構建起了內(nèi)在的道德實踐的定勢,忽略了外在的“強化”和“要求”,形成了道德行為的自動化。
當然,道德行為的自動化,雖然來自于道德認同心理的不斷強化,進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但它已然把行為變成了“自然的”“應該的”。它純粹而平和,不會給行為主體的內(nèi)心帶來任何的矛盾沖突,不會在行為中有些許的強迫和焦慮。
道德行為的自動化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標志著人類社會“心性”的自我提升。
心性德育最適合成長中的學生。學生階段是身心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但在中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扭曲,給德育帶來了許多尷尬,給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尤其是嬰幼兒、童年時期,只重視孩子行為的管束,家庭德育的缺失和背離,使德育成為一種災難;再加上青少年時期,學校教育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跟進,把德育再次推向了深淵。這種由于家庭、學校德育缺失和背離制造出的“道德殘疾人”,正是當前重特大社會事件頻發(fā)的根源。
嬰幼兒、童年時期是心理哺乳期,也是德育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你給什么他們就吸吮什么,說什么他們就聽什么,教什么他們就做什么,看什么他們就學什么。一張白紙,正好作畫。這個時期,他們沒有選擇,可是我們的選擇就尤為重要,就更要避免道德給其帶來的傷害和負性心理。這個時期正是心靈的自然“加法期”。而青少年時期是心理的斷乳期,這個時期,不是我們不想給予了,而是他們不能全盤接受了。他們已然不是一味的吸吮,而是追求心靈互動,是審視,是交流,帶有了排斥,增加了選擇,強調(diào)了平等。這時的心靈,已經(jīng)從“加法期”變成了“加減法期”。而德育對于心靈的改變則是“乘除法”,強調(diào)的是成倍數(shù)的強化或消減。
在學生階段,對于心靈的成長來說,增加是容易的,消除是困難的,改變是痛苦的。抓住學生階段這一德育的最佳期,研究德育的心理機制,是德育的回歸。
德育,從“娃娃”開始,從“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