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奎
反對福利社會的論調都是一些禁不住推敲的謊言。現(xiàn)在中國學術界反福利的論調很多,筆者在這里進行一下匯總剖析。
謊言一:福利社會要產生于富裕國家
有人說“福利社會只產生于富裕國家”,或是說“福利社會是國家富裕的結果”,這種說法完全違背歷史。我們只要了解一下德國和北歐5國的崛起就可以知道,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往往都是在最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誕生,而且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都促進了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崛起。
如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通過立法建立全面社會保障的國家,而當時的德國正處于“鐵血宰相”俾斯麥統(tǒng)治時期,還處于半封建社會。德國在這種情況下,在世界上最先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從而迅速崛起。
北歐建立全面社會福利的時候,幾乎處于歐洲最窮的狀態(tài),城市化才剛剛開始。北歐5國率先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最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很快就趕上并超越了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qū)。一言以蔽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促進了北歐5國的崛起。
德國和北歐5國的案例足以說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不是國家崛起的障礙,而是動力。
再看“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表現(xiàn)幾乎也是與福利制度成正比的。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的社會保障最完善,因此其經濟表現(xiàn)最好,躋身世界前列。2011年,新加坡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0123美元,與北歐國家不相上下。
而韓國和臺灣地區(qū)這兩個經濟體,盡管擁有眾多的世界一流企業(yè),但其人均GDP卻極其不相稱。韓國的人均GDP在2007年才首次突破2萬美元,這幾年一直在2萬美元上下晃蕩。臺灣地區(qū)2011年人均GDP為1.8萬美元,比韓國還差。
我們如果去除發(fā)展早晚以及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其實是與這個國家的福利水平是成正比的,福利水平越高,經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而且,越早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的國家,崛起越快,福利制度建立晚了,反而會阻礙國家的崛起。
謊言二:福利社會造成低效率
這種論調也不成立。一個國家經濟效率的高低,是可以用這個國家的國民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來衡量的,而人均GDP是一個公認的指標。如果一個國家經濟效率很低,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最高的國民生產總值。北歐五國、德國這些高福利國家,經濟發(fā)展都非常好,人均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也非常高,其經濟競爭力遠強于那些低福利國家。
如果說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取決于效率的話,那決定效率的因素就是需求,如果沒有需求,那就完不成“生產—消費”的循環(huán),經濟整體效率就不會高,而福利國家之所以能夠勝出,關鍵就是福利國家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國內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富人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可以是窮人的幾百倍、幾千倍,甚至更多,但他們消耗財富的能力并沒有成比例擴大。如那些靠艱難創(chuàng)業(yè)走向成功的“富一代”們,他們的消費能力有的還不如中產階級,而這種創(chuàng)造財富和消費財富能力之間的不均衡,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需求不足。
面對財富占有不均等所引起的需求不足問題,世界各國也采取了很多辦法。美國就曾用過軍事凱恩斯主義和信貸消費等多種方法,但都效果不佳:軍事凱恩斯主義最終導致了經濟滯脹;而兩次信貸消費,則分別造成了上世紀和本次的經濟危機。
中國所實行的投資凱恩斯主義雖然在短期內是成功的,但從長期看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當基礎設施完善之后,可投資的領域就會減少。因此,中國像北歐5國和德國那樣,靠加強社會福利來提高需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美國是種族矛盾根深蒂固的國家,黑人普遍貧窮,富豪大多是白人,因此美國不可能搞社會福利。中國的民族政策非常公平合理,我們只要破除了思想障礙,實行起來是很容易的。
謊言三:福利國家失敗論
還有一種論調,即福利國家已經喪失發(fā)展動力,其政策已經失敗。世界上確實有很多經濟敗局,比如拉美、日本、俄羅斯、美國的經濟敗局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但這些經濟敗局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發(fā)生在非福利國家,或是“去福利化”國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歐豬五國”也不是高福利國家,很多人炒作希臘是福利國家,其實希臘的福利支出在歐盟算低的。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高福利國家沒有失敗,德國和北歐5國這些高福利國家都有著明星般的經濟表現(xiàn)。相反,美國、日本這些低福利國家出了問題。
當一個國家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后,能否轉型到福利社會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再上臺階的關鍵。如果不能實現(xiàn)福利化,那就只能停留在中等收入國家。因為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完成后,國家就面臨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問題,而只有實現(xiàn)福利化,才能擴大內需,提高經濟增長,這也是福利國家人均GDP都比較高的原因。
很多學者散布“福利國家失敗”的謬論,其實是阻止自己的國家向福利國家靠攏,這不但拯救不了經濟,反而只能讓經濟環(huán)境更加惡化。
謊言四:福利社會讓民眾失去自由
福利不僅不讓民眾失去自由,反而能讓民眾獲得比非福利社會更多的自由。
哈耶克曾經用“失去自由和通往奴役之路”來恐嚇那些希望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的政府,但是實踐已經證明,哈耶克的預言是錯誤的。北歐五國福利國家的人民和企業(yè)并沒有被奴役,反而通過大政府獲得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一個人是否享有自由,關鍵取決于擁有財富的多少,不自由往往與財富的缺乏相伴。退休金、社會福利,都是自己財富的一部分,福利國家個人最終享受到的財富遠遠高于非福利國家,福利國家的人民也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事情。
其實,即使是美國那些最保守的右翼基金會都將北歐5國評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福利國家與自由不能同時并存早已被證實是謊言。
公共福利是財富,自由支配的時間是財富,而民眾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公共服務,就必須依靠大政府。大政府本身并沒有問題,政府的問題主要是出在官員上,而官員本身也是受害者。在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缺乏的情況下,官員必然拼命地貪污受賄,這點在美國和英國也不例外。如果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都非常完善,官員們何必去冒險貪污呢?比如在新加坡和北歐5國,官員貪污都是很難聽到的事情,因為那里的官員沒有后顧之憂。
謊言五:福利社會讓國家負債
有人認為福利社會讓政府欠債,但現(xiàn)實是低福利國家反而欠了很多債,而高福利國家?guī)缀鯖]有欠債,這說明一個國家是否負債,與這個國家的福利程度高低沒有什么關系。美國、日本不是高福利國家,但是政府欠了很多債,而北歐5國、德國卻沒有什么債務。
一個國家是否欠債,不在于這個國家的福利高低,而在于這個國家是否遵守財經紀律。
對于一個多黨制國家,他們根本沒有動力來遵守財經紀律,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欠的債不需要自己還,而是可以輕松地留給自己的下任,除非實在是拖不過去了。現(xiàn)在被迫削減支出的國家,就是這種“財政赤字大到再也拖不下去”的國家。債務危機的出現(xiàn),問題并不出現(xiàn)在福利制度上,其根源在政治制度上。
謊言六:高福利會養(yǎng)懶漢,使人們產生對社會保障的依賴
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即使在福利國家,同樣拒絕不勞而獲。福利國家都有失業(yè)補貼,但這只是很少一筆錢。依賴此福利的人大多是失業(yè)者和低收入者,他們本身就無法養(yǎng)活家人。
如果想讓這一部分人不依賴社會福利,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提高他們的工資,或者幫助他們找到有足夠收入的工作。而那些反對依賴福利的人往往是支持拉大工資差距的人,他們更多地強調競爭,更愿意降低最低工資水平,而不是提高。其實,正是這些人在制造更多的不得不依賴社會保障的人。福利國家正是通過再分配來給這些人提供重新參加工作的機會。
“競爭”一直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本質之一,也被中國一些經濟學者推崇。但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場經濟的本質不是競爭,而是合作。競爭只是現(xiàn)象,合作才是本質。而這種合作包含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的合作,窮人和富人的合作等。這些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處理好了這些合作關系,整個社會才會走向和諧。
謊言七:可以用富人慈善取代社會福利
指望富有群體救助窮人,現(xiàn)實根本不能成立。
發(fā)達國家福利開支一般占到財政收入的30%以上,富人捐款根本沒這么多。即使在美國,整個慈善捐款的70%也是中產階級貢獻的,慈善捐款的主力是中產階級,不是富豪。
美國富豪捐款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稅,因為美國主要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很多富豪為了免稅,不得不進行假捐款。歐洲富豪并不熱衷捐款,這也是稅制造成的。歐洲主要實行增值稅制度,這種制度下捐款很難免稅。美國富豪捐款,其實也只是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自己控制的基金會,只不過“左手轉右手”而已,并不是真正捐給社會。他們不會為了免那點稅收,真正將自己的資產捐出去。
(摘自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世界如此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