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蘇,宋 立,梁耀峰,劉 洋
(1.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北京 100081;2.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北京 100193)
一種微生物與同種敏感株相比,可在更高濃度的抗菌藥環(huán)境中持續(xù)生存和繁殖的能力,稱之為抗菌藥耐藥性(AMR)。AMR與抗菌藥在環(huán)境中的使用密切相關,包括用于人類及其它領域。抗菌藥在食品動物/植物生產過程中的使用是產生、傳播耐藥微生物和耐藥決定因子的一個潛在的重要危險因素,這種傳播一般通過食品的消費從食品動物/植物傳播給人類,造成人類對抗菌藥治療效果下降、無效等耐藥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衛(wèi)生問題。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分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1]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于2011年公布的第77號指南(CAC/GL 77-2011),為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分析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與非人用抗菌藥相關的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應用方面提供了科學指導。其目的在于評估耐藥微生物與耐藥決定因子在食品和飼料中存在(包括水產品及飼料),并通過食品和飼料傳播對人類健康造成的風險,從而提出適當?shù)娘L險管理措施以降低此類風險。主要內容包括:簡介、適用范圍、定義、食源性AMR風險分析的一般原則、食源性AMR風險分析框架、食源性 AMR風險管理前期工作、食源性AMR風險評估、食源性AMR風險管理、抗菌藥使用與耐藥微生物及耐藥決定因子的監(jiān)測、食源性AMR風險交流等10方面內容。本文對該指南作簡要介紹,可為我國獸藥管理相關部門和人員在制定抗菌新獸藥的安全評價原則、風險評估方案和管理政策時提供參考。
食品法典委員會2007年制定的《政府執(zhí)行食品安全危險性評估的工作原則》(CAC/GL 62-2007)[2]適用于食源性AMR風險分析的各個方面。食源性AMR風險分析的一般原則主要有8條:1)食源性AMR風險分析應考慮非人用抗菌藥的使用引起的食源性AMR對人類健康產生的影響。2)食源性AMR風險分析應考慮在食品生產到食品消費的整個過程中,食源性AMR的選擇和傳播。3)為了確定風險評估和/或風險管理工作的優(yōu)先次序,食源性AMR風險分析應參考相關國際文獻。4)食源性AMR風險分析應考慮到國家和地區(qū)間的差異。5)AMR風險分析應以《微生物風險評估準則和原則》(CAC/GL 30 -1999)[3],《微生物風險管理實施原則和準則》(CAC/GL 63-2007)為依據(jù),此外,還需要考慮影響所研究微生物的抗菌藥敏感性的相關因素,以及由于接觸耐藥微生物對人類疾病治療造成的影響。6)食源性AMR風險分析應重點明確食品組分、抗菌藥耐藥微生物和耐藥決定因子以及使微生物耐藥性得以表達的抗菌藥。7)抗菌藥使用和抗菌藥耐藥微生物及耐藥決定因子流行情況的監(jiān)測與監(jiān)控,對于評價與判定風險管理措施的執(zhí)行效果、了解各級風險分析情況至關重要。8)在適當情況下,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管理抉擇的預評估應包括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動物健康情況。
該指南闡述了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分析框架(圖1),旨在通過確定關鍵點和列出一個個互相聯(lián)系的風險分析環(huán)節(jié),為風險管理者提供參考。風險分析環(huán)節(jié)主要有以下幾點:1)前期風險管理工作的步驟;2)風險評估的步驟;3)風險管理方案的識別、評價、選擇、執(zhí)行、監(jiān)測和審查程序;4)整個風險分析過程中所要開展的工作,包括風險交流、抗菌藥使用和抗菌藥耐藥性監(jiān)測。
圖1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分析框架
風險管理者以前期風險管理工作啟動風險管理,評價食品安全問題的范疇和嚴重性,并在必要時開始風險管理工作。識別和簡要描述抗菌藥耐藥性食品安全問題的第一步工作,是由風險管理者確定危害(耐藥微生物和/或耐藥決定因子)、已表現(xiàn)出耐藥性的某種抗菌藥和已識別的危害性食品。其次對食品安全問題及其背景進行說明,分析食源性AMR風險概況,并根據(jù)其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分級,確定風險評估與管理的排序。再次,風險管理者確定前期風險管理目標,并制定風險評估政策。最后,在委托實施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評估時,風險管理者應提供相關科學知識,幫助風險評估人員在風險管理工作中做出明智的決策。
由于人類通過食品消費接觸耐藥微生物的頻率和數(shù)量不同,該指南提供的評估方法用于識別和評估影響頻率和數(shù)量的一系列問題,并用于描述人類接觸微生物而導致不良健康影響的大小和嚴重性。
4.1 信息來源 應當清楚說明多個數(shù)據(jù)來源信息的優(yōu)點、不足、差異和差距。信息來源主要包括監(jiān)測項目;與耐藥微生物相關的疾病爆發(fā)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散發(fā)病例;臨床研究;國家/地區(qū)食源性微生物治療指南等方面。
4.2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評估過程 風險評估者首先應考慮風險概況、委托風險評估的有關信息和風險評估政策,要通過初步調查來確保評估工作在抗菌藥耐藥性風險分析框架指導下進行。風險評估由危害識別、暴露評估、危害定性和風險定性構成。。暴露評估和危害定性的工作可以同時進行(圖1)。
4.3 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用于說明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關注的危害。風險評估者應參考監(jiān)測項目信息和文獻,以識別食源性微生物的特異菌株和基因型可能造成的風險。
4.4 暴露評估 使用抗菌藥后,耐藥微生物或耐藥決定因子可能發(fā)生選擇,并在這些領域中傳播,如在動物飼料和食品動物間傳播,或由食品動物的排泄物在植物中傳播等。暴露評估的基本工作包括:1)暴露途徑的明確說明或描述;2)該途徑所需數(shù)據(jù)的詳細說明;3)數(shù)據(jù)匯總歸納。暴露評估的注意事項見圖2。
圖2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評估中暴露評估的注意事項——暴露途徑
4.5 危害定性 危害定性應考慮到危害特性、食品基質和宿主。還應包括獲得耐藥性的定性,以便預測出當人們暴露于具有耐藥性的病原后可能產生的其他后果,比如導致疾病發(fā)生率提高和嚴重性的加劇。危害定性的結果,包括可用的量效關系,有助于將危害暴露水平轉變?yōu)椴涣冀】涤绊懟蚪Y果數(shù)組的可能性。危害定性的實施方法根據(jù)風險問題和風險管理者的需求決定。不同方法(如定性說明、半定量和定量模型)(圖3)可以將接觸耐藥微生物與感染和相關疾病聯(lián)系起來,并說明耐藥病原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
4.6 風險定性 風險定性包括由危害識別、暴露評估和危害定性得出的重要結果,并以此來評估風險。在委托實施AMR風險評估過程中,應該根據(jù)評估目的確定最終的風險評估方法,以便為風險定性確定適當?shù)谋┞对u估結果和危害定性結果。
風險管理者應同時考慮規(guī)范性措施和非規(guī)范性措施。不論采用單一風險管理方案還是采用多個風險管理方案組合進行干預,風險管理決策都應與風險水平相當。一旦決定采取行動,應對風險管理方案進行識別、評估、選擇、實施、監(jiān)測及審核,并在必要時進行調整。
5.1 食源性AMR風險評估結果的審核 風險管理者應審核食源性AMR風險評估結果的優(yōu)勢和不足。風險管理者有責任解決風險評估中由于不確定性和假設產生的影響。
5.2 食源性AMR風險管理方案的確定 風險管理者在確定風險管理方案時應考慮食品生產到食品消費整個過程中的一系列要素。
圖3 食源性AMR風險評估中危害定性的注意事項
5.3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管理方案的評估一旦確定了風險管理方案的范圍,就應評價一種或多種方案在降低風險達到適當保護水平(ALOP)或公眾健康目標的能力。
5.4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管理方案的選擇由評價風險管理方案(與特定的食品組成、耐藥微生物和/或耐藥決定因子以及抗菌藥耐藥性的表達相關)而得到的信息可以用來確定最有效的方法以達到既定目的或適當?shù)谋Wo水平。
5.5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管理方案的執(zhí)行風險管理者應當制定一個執(zhí)行計劃,闡明決策如何執(zhí)行,以及執(zhí)行者和執(zhí)行時間。
5.6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管理措施的監(jiān)測與審查 風險管理者應建立一個監(jiān)測與審查的流程,以判斷風險管理措施是否正確實施,所得的風險評估結果是否正確。
抗菌藥使用與食源性AMR流行情況的監(jiān)測項目提供了包括基準數(shù)據(jù)在內的信息,該信息對于風險分析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都有用。利用這些信息可揭示抗菌藥使用與存在于人類、食品動物、農作物、食品、飼料、飼料成分、生物固形物、廢水、糞便、其他廢棄物制成的肥料中耐藥微生物流行情況之間的關系,將這種關系納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來衡量干擾措施的影響,并確定發(fā)展趨勢。抗菌藥使用的監(jiān)測應包括在食品動物和農作物生產中使用的所有抗菌藥物。
為了更好地闡明食品安全問題,風險管理者可能需要獲取與該問題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信息,一個公開的交流過程對于促進食品安全問題的精確闡釋和充分理解以及形成共識十分必要。在此過程中風險管理者將食品安全問題清晰地闡釋給風險評估者、相關的消費者和企業(yè),并與其進行交流,使利益相關方(包括風險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各種風險和風險管理方法。
食源性抗菌藥耐藥性風險分析指南主要指導在獸醫(yī)臨床應用、植物保護以及食品加工等不同領域使用抗菌藥時的風險評估工作,將其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研究,對我國抗菌獸藥研制、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 Guidelines for risk analysis of foodborn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CAC/GL 77 - 2011)[DB/OL].http://www.codexalimentarius.net/download/standards/11776/CXG_077e.pdf.[2012 -01-07].
[2] Working principles for risk analysis for food safety for application by governments(CAC/GL 62 -2007)[DB/OL].http://www.codexalimentarius.net/download/standards/10751/CXG_062e.pdf.[2012 -01 -07].
[3]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CAC/GL -30 1999)[DB/OL].http://www.codexalimentarius.net/download/standards/357/CXG_030e.pdf.[2012 -0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