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艷,中國傳媒大學(xué)碩士生
電影《色戒》海報
電影《色¦戒》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部有關(guān)抗戰(zhàn)的浪漫愛情片,然而導(dǎo)演李安卻想要通過電影,隱晦地展現(xiàn)他對人性、對社會、對歷史的反思。《色¦戒》這個片名就是李安對電影主題的集中歸納。“讓人感覺像在讀一本書,‘色’和‘戒’只不過是不同書頁上的主題。可能這一頁是‘色’,下一頁是‘戒’,但再下一頁又會是‘色’?!?李安,《我的 <色¦戒 >不像張愛玲》,http://ent.163.com/07/0830/15/3N5FCU0P00031NJO.html,2007 - 08 -30.)這里的“色”不僅是“色情”,還是一種欲望,是一份本真的感情;而“戒”不僅是一種防備,更是一絲殘酷的理性。實際上,可以把本片看成一場理性與感性的角逐,甚至是戰(zhàn)爭。
與小說相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安對原著最大的豐富和改編就是這個易先生。如果說張愛玲的小說是“疏可走馬”,那么李安的電影就是“密不漏風(fēng)”。張愛玲的易先生就像她自己在小說中描述的那樣:“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隨侍,總使人不注意他”。然而李安在電影化過程中,跳離了王佳芝的內(nèi)心世界,選擇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大大加重了易先生的戲份。在一次專訪中李安曾提到:“易先生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不是每一場都出現(xiàn),可是最后又要落實到他身上,所以我必須從各種可能性入手,他的神秘性和可塑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李安,《“易先生”是個謎一樣的人物》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4ea2d01000b48.html,2007 -08-17)
首先,李安為易先生取了名字——“易默成”,他的簽名、名片、墻上字畫的署名一次次地出現(xiàn)“默成”二字。這不僅是丁默邨與胡蘭成兩個原型人物名字的合成,更意在告訴我們“躬行不言默而成事”。這是他的工作性質(zhì),也是他的行為準(zhǔn)則。
然后,李安為易先生設(shè)定了性格,并給出了造成他這種性格的原因。暗殺司空見慣,難民相繼餓死,中國人深受日本人凌辱,外國人生活艱難、四處都是守衛(wèi)和獵犬。在這樣壓抑的時代中,作為汪偽政府的特務(wù)頭子,他對任何人都不信任,對任何事都感到恐懼,就像王佳芝對老吳說的那樣:“每次他都要我痛苦地流血、哭喊,他才能夠感覺到他自己是活著的”。易先生的性格無疑是扭曲的,然而在遇到王佳芝之后,他似乎慢慢恢復(fù)了點人性的溫暖。當(dāng)身為特務(wù)頭子的易先生對王佳芝說“我相信”時,當(dāng)他在日本餐館聽王佳芝唱《天涯歌女》雙眼濕潤時,當(dāng)他孤獨地坐在光影里默默地摩挲床單而獨自感傷時,當(dāng)他聽到那十點的鐘聲心悸悲痛不忍離去時,我們都可以感受她于他而言,不只是一個歡場女子,不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她留在了他心里最溫存的角落。
即使如此,李安的電影并沒有陷入英雄救美的俗套。影片末尾,易先生不舍離去,在空無一人的白床單上印下一個回首的影子。雖然他也動了真感情,但影子畢竟是虛無的,一如他的愛情,一旦超過了他負(fù)擔(dān)的能力,就會被決絕地拋棄。正如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詩所說:“不過是作不得準(zhǔn)的浮影,像耀眼的光彩很快就會銷毀,像一朵花兒剛開放隨即凋零,像晶瑩的玻璃轉(zhuǎn)眼就已破碎?!痹谏c死之間,他理性地選擇了生。
李安對易先生這個人物最重要也是最出彩的改編,在于對其政治立場的微妙補充。例如本片剛開場時,從易先生與張秘書的對話中可知,他們截獲了美國提供給重慶的軍火,但并未將此事透露給日本人;又如片中,易先生在日本餐館形容日本人唱歌像喪家之犬。有篇影評甚至由此推測易先生已經(jīng)暗中投靠蔣介石政府,(西班牙眼,《色戒》隱藏劇情梗概及總結(jié)一覽.http://i.mtime.com/spanisheyes123/blog/1030174/,2008-03-27)本文在此不再累述。但不管易先生的真實身份是什么,他至少不是一條忠心不二的走狗。
這樣的描寫真實地還原了當(dāng)時人們的復(fù)雜心理。汪精衛(wèi)曾在盧溝橋事變后情緒激昂地說:“目前時局已臨最后關(guān)頭,因此,我們要有絕大的決心與勇氣來犧牲?!?《汪精衛(wèi)(第1卷)-公開投敵》,黃鶴逸著,北岳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頁)但當(dāng)中國軍隊接連失利后,他又說:“打仗的結(jié)果還是要和談,所以‘和’是戰(zhàn)爭的一個手段?!?《汪精衛(wèi)(第1卷)-公開投敵》,前揭,第69頁)我們可以指責(zé)漢奸們茍且偷生的行為,但我們無法否定人求生的本能。當(dāng)面臨多變的時局、殘酷的戰(zhàn)爭時,我們不能站在現(xiàn)代人全知的視角,去要求當(dāng)時的人們也能認(rèn)清這樣黑暗的世界,選擇我們認(rèn)為正確的道路,他們也有他們的無奈、彷徨和掙扎。易先生就是他們的縮影,在亂世之中,本能地選擇了生。
這或許就是《色¦戒》最激進,也是最遭人詬病的地方。按照中國觀眾普遍的接受圖式,漢奸必定沒有好下場,然而《色¦戒》并沒有讓我們看到這一點。同張愛玲的小說被罵為“漢奸文學(xué)”一樣,李安也因為《色¦戒》受到了許多尖刻的批評。這種“惡有惡報”的心理定勢固然讓人暢快,卻缺乏現(xiàn)實基礎(chǔ)?;蛘哒f,正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實現(xiàn)“惡有惡報”,文藝作品才極力營造這種價值觀來達到勸人向善的目的。
然而李安反其道而行之,他用這樣一個終極矛盾體——易先生,不是為了號召觀眾愛國,而是來關(guān)照歷史中的微觀個人:“我覺得這個東西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悖論在里面,就是人的根本是什么,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有意義的。這種思辨對我來講,也是很深沉的……我們的外表和我們的內(nèi)在永遠(yuǎn)是一個監(jiān)牢,我們被困在里面,希望打破它?!?《<色·戒>的世界》,鄭培凱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19頁)影片中的易先生一開始沒有勇氣打破這座監(jiān)牢,性格變得越來越扭曲,最后也沒有勇氣打破這座監(jiān)牢,最終只能走向永遠(yuǎn)的孤獨。
如果說易先生是理性戰(zhàn)勝了感性,那么王佳芝就是典型感性至上的代表。與易先生一樣,在名字上早已埋下了隱喻:“佳芝”用上海話來念,就是“戒指”。那顆璀璨奪目的粉鉆戒指卻恰恰不是“戒”,而是一種“色”,是一種欲望,是一份感情。“色易守情難防?!蓖跫阎プ畛醪环硇?,但后來卻從一個舍生取義的愛國青年,“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小說集》,張愛玲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238頁)愛上了不該愛的人,李安將這個過程悄無聲息地融合到了電影中。
第一次與易先生幽會后,王佳芝向傭人打聽易的下落,聽傭人說易去了南京而沒有告訴她,她悻悻地回答了一聲:“哦,去南京呀?”又趕忙問:“幾天回來呀?”
第二次與易先生幽會后,王佳芝從鄺裕民處得知,他們幽會的別墅附近一直有人在監(jiān)視,她立刻領(lǐng)悟了,那里就是他的固定偷歡場所,他有很多女人。王佳芝的眼神中閃過一種失望,一種局促,一種自嘲。她對易先生的花心感到失望,對鄺裕民的知情感到局促,對自己猶如妓女一般的身份而自嘲?!肮⒌目諝饫镉邢闼?,附近還有茉莉花香的味道,可又不像是當(dāng)天留下來的,枕頭上還有灰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边@段話看似在匯報情況,其實是王佳芝對自己的心理安慰,或許香水味只是茉莉花香,或許那張床已經(jīng)很久沒用。但此刻的她還保有一絲理智,她催促鄺裕民盡快安排行動。
然而第三次幽會后,王佳芝的失控完全曝露了她的心跡:“他不但要往我身體里鉆,還要像一條蛇一樣地往我心里越鉆越深……只有忠誠地呆在這個角色里面,我才能夠鉆到他的心里?!彼谩爸艺\”來形容自己的角色,是對自己再合適不過的諷刺。此刻的王佳芝已經(jīng)從“做戲”到“入戲”,就像老吳說的那樣,“她只當(dāng)自己是麥太太,不是弄情報的”。
心中的天平已然失衡,所以在行動那天,王佳芝不自覺地為他擔(dān)心,她看到任何人都以為是殺手,聽到任何聲都以為是槍聲。當(dāng)她帶上那枚“鴿子蛋”,內(nèi)心涌上一股愧疚感,所以打算摘下戒指,易先生卻讓她帶著,她掩飾說“我不想帶那么貴重的東西在街上走”,但是易卻溫柔地牽過她的手,“你跟我在一起。”張愛玲在這里寫到:“他的側(cè)影迎著臺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小團圓》,張愛玲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78頁)李安在背景聲中插入了類似槍聲的“砰”,將心理活動中的“轟然一聲”夸張放大,王佳芝被這聲音驚了一下,眼神明顯越來越混亂,她的心里到底掀起了如何的軒然大波,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場感性與理性的戰(zhàn)爭中,她最后決定剝落身份,放棄理想,對易先生說“快走”,甚至到易倉皇逃走后還在擔(dān)心他的安危,“砰——關(guān)上車門——還是槍擊?”(《小團圓》,前揭,79頁)
既然選擇了愛情,王佳芝明白自己躲不過制裁,所以她攔下一輛黃包車,車夫問:“到哪里去呀?”她自然而然地就報出了“福開森路”,這是易先生原本打算帶王佳芝去的地方?;蛟S在放走易的那個瞬間,她已經(jīng)決定要為自己的叛徒行為承擔(dān)應(yīng)有的懲罰,她如同飛蛾撲火,單身赴死。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被封鎖線攔下后,她只是苦笑了一下;為什么她沒有吃下那顆可以輕松死去的毒藥;為什么在臨刑前她保持面容平靜。她這是在尋求自我懲罰,為她的叛徒行徑贖罪。此刻的她不是麥太太,不是女特務(wù),只是王佳芝,不再有身份和任務(wù)的限制,她達到了自由,但這自由的代價是毀滅。
影片放到此處,連李安也免不了要為王佳芝抒情一回。落日的余暉撒在車夫?qū)捄竦谋成?,一架在童話中才會出現(xiàn)的三色風(fēng)車唰唰地轉(zhuǎn)著,車夫微笑地轉(zhuǎn)過頭問:“回家?”王佳芝遲遲癡癡地回答了一聲“哎!”何處是我家?我心即我家。這聲凄凄的“哎”透出無底的蒼涼和無奈。配合著悠揚的音樂,李安將她最后的自由描繪得跟童話一樣,然而影調(diào)依舊偏冷,現(xiàn)實依然殘酷,溫暖的陽光無力改變王佳芝的悲劇結(jié)局,她的愛是必然,她的死也是必然?!耙冻梢豢?,不負(fù)少年頭?!痹娛呛芎?,但當(dāng)真踐行了它的,不是詩作者汪精衛(wèi),也不是引用這句詩的鄺裕民,而是小女子王佳芝。她把生命獻給了理想,把靈魂獻給了愛情,在那樣一個貧病交加的亂世,做了一個那樣奢華的夢。
李安對這樣的女性無疑是欣賞的,當(dāng)她在電影院哭泣時,當(dāng)她被父親拋棄獨自堅強生活時,當(dāng)她二話不說將女人最珍貴的貞操獻給理想時,她是這個無情的亂世中,一個人性的象征。李安從理所當(dāng)然的對“女英雄”的歌頌變成了對傳統(tǒng)英雄臉譜化敘事的解構(gòu),還原了人性的復(fù)雜和真實。
綜上所述,《色¦戒》始終保持一種冷酷的中立視角,不僅批判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非人性,在敘事上,解構(gòu)了英雄與懲罰的敘事模式,并試圖通過理性與感性的復(fù)雜矛盾,探討個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王佳芝與易先生在自我身份認(rèn)證中行為準(zhǔn)則截然不同,在情感與權(quán)力的選擇中背道而馳,這也許可看作是導(dǎo)演李安理性與感性主題的一脈相承,也是李安賦予張愛玲作品獨特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