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桂芝
摘要 從古至今,柳樹一直是文人墨客的筆下寵兒。寫柳頌柳的詩文猶如春風(fēng)拂柳,蕩漾著讀者的靈魂。我曾幾度深深地思索:中國文人緣何對柳樹情有獨鐘?中國文人緣何與柳樹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我通過對寫柳詩文的細細品味和深深探究,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jié)闡述:1、文人雅士與柳之緣;2、柳——詩畫中之美景;3、柳——人情之所系。
關(guān)鍵詞 文人;柳樹;情緣
前言
柳樹,有著細而長的柳葉,似美女之黛;有著輕柔而垂的柳絲,似美女之秀發(fā)。微風(fēng)一吹,滿樹的柳絲飄然而起,似迎風(fēng)的少女,洋溢著熱烈的青春氣息;又似婀娜的舞女,姿態(tài)萬千,風(fēng)情萬種。柳樹,簡直就是美的化身。
1 文人雅士與柳之緣
柳樹之美,引得古代無數(shù)文人雅士之喜愛、贊美,似乎文人雅士與柳樹之間有著某種天生的情緣。
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其自傳《五柳先生傳》里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彼谄渫ピ褐性晕蹇昧鴺湟悦阑揖迎h(huán)境、增添生活情趣,并用五棵柳樹來命名自己的別號“五柳先生”。足見陶淵明對柳樹之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不僅姓柳,一生也特別愛柳。傳說他被貶柳州刺史后,每逢春日必插柳于柳江之濱。其友曾寫詩贊曰:
柳州柳太宗,種柳柳江邊。
柳館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同代詩人白居易,不僅是善寫抒情詩的高手,也是愛柳的專家,曾在一首《楊柳枝》詞中寫道:
依依裊裊復(fù)青青,勾引春風(fēng)無限情,
白雪繁花空撲地,綠條絲弱不盛鶯。
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自然美景!他不僅愛柳,對種柳也頗有研究,他在《東澗種柳》一詩中寫道:
乘春持斧砍,裁截而樹之,
長短既不一,高下隨所宜,
偉岸埋大干,臨流插小枝,
無根亦可活,成蔭況未遲。
白居易由愛柳、種柳、詠柳,進而惜柳,并作詩云:
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fēng)似舞腰,
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胸有奇才的清代著名小說家《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也是一位愛柳的文人。他取號“柳泉居士”,并曾作《柳泉消夏雜詠》一詩:
一曲清泉數(shù)行柳,此中可許我誅茅。
……
月黑忽來星一點,流螢飛上讀書燈。
在他的構(gòu)思奇特,耐人尋味的偉大著作《聊齋志異》中,曾用《細柳》為題,寫了一篇夫妻相互嬉戲贊美的故事。故事說:“……細柳娘晨興夜寐、經(jīng)紀(jì)彌勤,甚是賢惠。其夫高生大喜,賞戲之曰:‘細柳何細哉:眉細、腰細、凌波細、且喜心思更細。細柳娘聰穎敏感,喜讀詩書。她稍加思索,笑著對道:‘高郎誠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壽數(shù)尤高?!?/p>
聯(lián)中嵌入兩個人名,與夫妻各自的品貌緊密相關(guān),十分吻合,既通暢自然又妙趣橫生。
因為柳絲之細長、輕柔、飄逸,所以文人雅士們常常用柳來比喻女子的窈窕、婀娜。清代著名的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這樣來描寫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胃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fēng)。”一句簡單的比喻“行動處似弱柳扶風(fēng)”,就把林黛玉弱不禁風(fēng)、行動輕盈、裊裊娉娉的姿態(tài)美,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柳,美之樹,文人雅士之最愛!
2 柳——詩畫中之美景
因為柳具有與女性的陰柔之美相似的美,所以常常成為文人墨客人詩作畫的題材。畫家為了表現(xiàn)春天的生機與春風(fēng)的和煦,往往在畫面上描繪幾條嫩綠的被風(fēng)吹拂的柳絲。雖筆墨簡省,卻表現(xiàn)力極強,讓人透過幾條柳絲,仿佛感受到了春風(fēng)的輕柔。其實,詩與畫是相通相聯(lián)的,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點兒不錯。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人往往在詩的一側(cè)或下邊畫上幾筆簡約的畫來渲染詩意;一幅畫也是一首詩,畫家往往在畫的一側(cè)或上邊提上一首小詩來襯托意境。
因為柳有其獨有的美,所以就成了詩畫中的一大美景。最最經(jīng)典的以柳為題材的詩,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楊柳的形象美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fēng)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姿態(tài)。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jīng)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zhuǎn)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裊裊婷婷的風(fēng)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fēng)中搖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肢”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氨逃駣y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fēng)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guān)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吟詠本詩,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柳樹和綠衣美女的美好形象。
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中也寫到柳,詩云: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你看!這不是一幅充滿了詩情畫意、色彩鮮明的風(fēng)景畫嗎?詩中用黃色、翠色、白色、青色,還有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構(gòu)成了一種清麗、流動的格調(diào),給人以無限遐想和美的感受。其中的翠柳使這幅畫面更加散發(fā)出濃濃的春的氣息。
我對寫柳的詩的數(shù)量未曾做過統(tǒng)計,但我相信稍有點文學(xué)修養(yǎng)的人會脫口而出一系列與柳有關(guān)的詩句:“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薄皸盍鴸|風(fēng)樹,青青夾玉河。”“柳送腰肢日幾回,更教飛絮舞樓臺?!薄?/p>
柳,自然之美景,詩人筆下的綠衣仙女。
3 柳——人情之所系
因為柳所獨具的形象美和陰柔氣質(zhì),詩人常將它入詩來抒發(fā)人的各種情感,詩人與柳有著源遠流長的深厚情緣。早在《詩經(jīng)》時代就出現(xiàn)了描寫柳的詩句,翻開《全唐詩》,描寫柳的篇章更多,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王昌齡、王維、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等都有許多以柳為歌詠對象的詩篇。
在詩歌中詩人常借詠柳以賦別情。古人送別,常常折柳相贈。《三輔黃圖》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折柳贈別的風(fēng)俗在唐代最為盛行,一是“柳”與“留”諧音,折柳送別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岸嗲樽怨艂x別”,在古人看來,離別是很悲傷的事。古代交通不便,音訊難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折柳贈別,挽留親朋,以表達對親朋刻骨銘心的思念。二是柳絲比喻情絲,寓依依不舍之情?!对娊?jīng)·小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古人眼里,楊柳多情。柳樹尤其是垂柳,枝條柔長,婀娜多姿,恰如綿綿不盡的情思。因此,送別時以柳相贈,吻合人們對親朋難舍難分的心理。三是柳樹容易成活,生命力頑強,贈柳寓隨遇而安。清代褚人獲《堅瓠廣集》云:“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xiāng)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泵鎸磳⑦h行的親朋好友,贈柳祝福,祝他們像柳樹一樣隨遇而安,好好地生活下去。劉禹錫《柳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舊詩寫楊柳多暗示別離,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現(xiàn)一個典型的離別環(huán)境。詩中描寫了昔日在清江柳樹岸邊離別時的情景,望著岸邊的柳樹,詩人仿佛覺得它們的枝枝葉葉都像自己一樣,隱含著對離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在詩歌中詩人常借柳引發(fā)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李益《行舟》:“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fēng)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xiāng)樓。”這是一首抒寫游子思鄉(xiāng)情懷的詩作。一般寫思鄉(xiāng)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辭,但這首詩卻以悠閑之筆寫出一段淡淡的鄉(xiāng)愁,讀來別有一番情韻。一葉小舟行駛在揚子江中,岸上綠柳飛絮,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在賞識著那隨波蕩漾的點點紅菱??磥碓娙擞崎e得很。然而,面對這江水碧澄、紅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詩人為什么毫不動容?莫非那隨風(fēng)入懷的柳絮,使他回憶起“楊柳依依”的離鄉(xiāng)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羈異鄉(xiāng)的處境?如果說,讀前兩句時讀者的疑竇還是一種敏感的猜測,那么后兩句詩則給了一個明證?!奥劦里L(fēng)光滿揚子”,春到揚子,人所共見,詩人卻只是聽人道來,可見他對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無興趣的了。難怪他斜臥舟頭,不理會那撩人的紅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為何呢?“天晴共上望鄉(xiāng)樓”,原來詩人是被一腔鄉(xiāng)愁所驅(qū)而來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會逐舟而來,撲入游子的襟懷!“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麗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時日,詩人卻要趁著此際登樓望鄉(xiāng),也許他以為天晴氣爽,可以極目千里、望斷云天吧?盡管詩人沒有明說,讀者卻可以體會到他的用心。讀罷全詩,我們的眼前會出現(xiàn)一位獨臥舟頭,百無聊賴的詩人形象,在揚子江的爛漫春光中,他顯得多么孤寂?。∥覀儾浑y從中品出一絲落寞惆悵的苦味。
在詩歌中詩人常借柳抒發(fā)傷春之情,傾訴隱衷。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fēng)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春風(fēng)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遠遠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fēng)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金色”、“絲”,比喻形象,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tài)。詩中描寫了一株美好的垂柳卻遭荒涼冷落的處境,詩人借以抒發(fā)對當(dāng)時政治腐敗、人才被埋沒的感慨。李商隱《柳》:“曾逐東風(fēng)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這是一首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七絕。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句句寫柳,而全篇不著一個“柳”字;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fā)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jīng)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4 結(jié)束語
柳的婀娜,柳的柔姿,牽絆了詩人悠悠的無盡情思。從古至今,詩人與柳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詩人愛柳,詩人贊柳,詩人借柳抒情,只要筆下著一“柳”字,詩歌盡得風(fēng)流,真可謂“天長地久柳永在,此情綿綿無絕期?!?/p>
參考文獻
[1]張明非,唐詩宋詞專題作品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蔣孔陽,朱立元,美學(xué)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