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華
【摘要】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課堂教學是老師們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勞動,老師必須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的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環(huán)境,有目的是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本文主要從通過創(chuàng)設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情境,利用中學生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和創(chuàng)設趣味性情境教學引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三個方面來論證闡述初中數學中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 情境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a)-0070-01
情境教學指的是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數學課程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初中數學老師如何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這時我們提出在課程中貫穿一個情境教學的思想,把學生吸引到你所要教的課程中,把提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作為教學活動的歸宿。數學情境教學內涵可理解為:以情感調節(jié)為手段、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能力為基礎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數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
1 通過創(chuàng)設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情境。提高教學有效性
理論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應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這一真理進行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其實,在數學知識中有很多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是能夠找到原型的,因此,教師要將數學知識寓于生活中,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對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的較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他們有關的實際問題構建教學情境,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例如,老師在教授學生三角勾股定理時可以舉例,一架梯子,靠在墻上,問題:“陡或不陡”就是梯子長度和梯子影子這兩條“邊”的比的大小,伴隨著思考和討論,漸漸引入三角形勾股定理的知識。梯子的情境是生活中學生常見的情景,研究三角形從這里開始肯定比直接從抽象的直角三角形開始要好。首先,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又接近與平常生活,所以沒有緊張感,比較感興趣,易接受,更能形象直觀的理解。比如在講《有理數的減法》時,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CCTV-1的天氣預報,然后抽出武漢、北京、拉薩三個城市的氣溫。武漢3℃-10℃,北京-3℃-4℃,拉薩-10-℃-3℃,要求學生分別說出這三個城市的溫差各是多少?在有情節(jié),有意境,生活化中幫助學生學數學,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從而愿意去學數學,極大程度啟迪了學生的積極創(chuàng)新。
2 利用中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解題經驗。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嘗試給新概念下定義,解決新問題。通過復習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引入新課,讓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任何教學要想實現(xiàn)有效性,就必須從學生本身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出發(fā)點,充分地展現(xiàn)出知識產生的背景,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背景,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新知識和舊知識的對比,讓學生在這種對比中實現(xiàn)對舊知識的復習與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該數學知識產生的依據。
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對于一直接觸的都是比較直觀的算術方法,刻板傳統(tǒng)的引入新課,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排斥心理,會覺得二元的問題繁瑣,未知量又多,容易產生理解障礙。這時可以通過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進行引入,通過類比,將學生已有知識轉化到新的學習領域,促進知識能力的正遷移。還有在教《等腰三角形》時,可用類比方法同樣從邊,對角和對稱性進行探究它的性質和判定。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里已儲存了角的概念和內錯角的知識等,老師應該在這些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知識,建立起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之間的邏輯關系。
3 創(chuàng)設趣味性情境教學,引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
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他們在課堂上思想的集中時間比較短,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情境,一些帶趣味性的實際問題去吸引學生,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中去,這類問題的構思必須緊扣教材,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趣味性或是數學典故性情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能大大的調動他們的課堂集中力,學習興趣度,以及積極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討論》時,利用詩歌引入:“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等。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的同時,教師為將學生的內在學習情感進行發(fā)掘,在新知導入環(huán)節(jié),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了“某初中畢業(yè)班的每一個同學都將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學各送一張表示留念,全班共送出1980張相片,如,全班有x名學生,根據題意列出方程為_____”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體味和分析,學生在認知和感悟切合實際生活性的教學情境,學習的激情一下子得到了激發(fā)。
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模式,更是現(xiàn)在老師們都在積極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初中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時,要抓住學生的學習特性,學科知識特點,全面調動學生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充分發(fā)揮情境教學的效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