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 顧建華 劉劍南 吳穎 陸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是由于睡眠時反復咽部氣道塌陷使上呼吸道阻塞,呼吸時氣流減少或暫停而引起反復發(fā)作的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以及睡眠碎裂。大量研究證明,OSAS可導致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許多嚴重并發(fā)癥[1],與代謝綜合征(MS)有極高的重疊。MS是一組代謝異常癥候群,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1)超重或肥胖;(2)高血糖或確診糖尿病;(3)脂代謝異常;(4)高血壓。如果出現(xiàn)上述3項或以上癥候即可診斷MS。MS是心腦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素已成定論,而OSAS與MS二者關系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機制相對了解甚少,尤其在老年人更缺乏必要的關注。本文為探討老年人OSAS與MS之間關系,對機關老年打鼾者進行了初步分析。
1.1 調(diào)查人員和方法 由受過培訓的睡眠醫(yī)學碩士研究生進行現(xiàn)場調(diào)查并填寫問卷調(diào)查表,該表由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編制,包含的主要項目: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頸圍/身高、吸煙史、飲酒史、相關癥狀得分、相關體征得分、心腦血管疾病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日間嗜睡狀況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評分(ESS評分)。ESS<9分為正常,≥9分為異常[2]。MS診斷參照中華糖尿病協(xié)會2004年標準[3]。
1.2 調(diào)查對象 156例系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來我院體檢的機關老年打鼾者,男134例(84.4%),女 22例(15.6%),年齡 60~86歲,平均(70.9±6.9歲)。均行常規(guī)體檢,經(jīng)病史詢問及睡眠問卷調(diào)查測評,全部接受多導睡眠圖(PSG)全夜連續(xù)睡眠監(jiān)測,根據(jù)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HI)評分分為AHI>5和AHI≤5者2組,并同時進行ESS評分?,F(xiàn)場由專職護士完成體格檢查,包括體質(zhì)量、腰圍、臀圍等,頸圍在環(huán)甲膜水平測量,腰圍在兩側(cè)髂前上棘水平測量;并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并采集5 ml靜脈血備檢。156例均知情同意。
1.3 PSG檢測 對納入研究的連續(xù)156名打鼾者進行了PSG檢測,由睡眠室技師進行全夜7 h檢查(Alice 4)。以AHI定義有睡眠呼吸暫停(AHI>5/h)和無睡眠呼吸暫停(AHI≤5/h)。
1.4 實驗室檢測 指標包括空腹葡萄糖(FBG)、空腹胰島素(Fins)、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尿酸(UA)等。MS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2004)標準,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體質(zhì)量(kg)/身高(m)2。采用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法的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公式評價胰島素抵抗,具體如下:HOMA-IR=Fins×FBG/22.5。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ANOVA,兩兩比較采用 SNK法);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日間嗜睡程度與AHI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影響因素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人口學參數(shù) 身高:148~180 cm,平均(169.0±6.9)cm;體質(zhì)量:42~98.2 kg,平均 (73.4±11.3)kg;BMI:17.71~36.7,平均(25.6±3.2);頸圍:32~49 cm,平均(39.3±5.2)cm;腰圍:67~132 cm,平均(91.8±11.0)cm。
2.2 MS及組分、疾病狀況在2組間的分布
2.2.1 ESS評分與MS的關系:按ESS 0~20分排列,MS患病構成比隨ESS分值增加而增高。以ESS分值作為自變量,MS構成比作為因變量進行直線擬合分析,結果表明,MS構成比=0.1433+0.0337×ESS(R2=0.7414,P=0.000)。ESS分值每增加1分,MS構成比增加3.37%。2組間MS構成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64,P=0.032)。
2.2.2 2組間相關指數(shù)比較:2組間BMI、FBG、TC、LDL-C均具有顯著性差異;2組間TG、HDL-C無顯著性差異;2組間血壓、冠心病構成比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腦血管病構成比的比較:本研究資料中腦血管病以腦血栓為主,2組間有顯著性差異;2組間ESS評分、HOMA-IR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2組參數(shù)比較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及體力活動減少)使疾病譜也發(fā)生變化,特別是OSAS及MS患者明顯增多。本研究結果揭示OSAS患者更易發(fā)生代謝紊亂,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證實,OSAS是成年人MS的危險因素之一。二者均被認為屬“源頭疾病”,并且互相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病理生理機制。
OSAS患者最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習慣性打鼾、白天嗜睡、夜間尿頻、記憶力下降、夜間憋醒及失眠等。老年OSAS患者常常因缺乏典型臨床表現(xiàn)而被忽視,易被誤診、漏診,這與文獻報道的結果一致[4]。本研究初步顯示,無論打鼾輕重的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沒有差異,考慮這2種疾病本身就是老年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比較普遍,而且危險因素也較其他年齡組為多。雖然OSAS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著嚴重影響已成為共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二者可能互相影響,難以分辨因果關系。提示我們對這兩類疾病都應該積極早期干預治療。
MS是指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癥和高血脂等多種代謝危險因素在人體內(nèi)集結的一種狀態(tài),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發(fā)癥[2]。文獻報道OSAS與MS的并存率高達28%,且MS的發(fā)病率隨OSAS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二者可能都是因為胰島素抵抗的出現(xiàn)而發(fā)生。OSAS患者夜間反復呼吸暫停及間斷低氧,使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爆發(fā)性增多,導致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出現(xiàn),使一些炎癥因子大量分泌,其中包括患者瘦素明顯升高。瘦素是脂肪細胞產(chǎn)生的抗肥胖激素,它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食欲和能量代謝來控制體質(zhì)量和血脂。瘦素水平高的患者不但血脂異常,而且內(nèi)臟脂肪沉積也明顯增多[5],這可以部分解釋OSAS與MS兩者之間的相關性[7]。有研究報道,通過持續(xù)正壓通氣治療OSAS,不但可以緩解患者夜間缺氧憋氣,改善白天臨床癥狀,而且可以使患者的瘦素水平明顯下降[8],同時改善MS。甚至有些學者認為OSAS應作為MS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而不是單獨的上氣道疾?。?]。
肥胖與OSAS密切相關,肥胖既是引起MS的最常見原因,又是MS的主要癥狀。本資料顯示,較重的老年打鼾患者其BMI、E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肥胖患病率隨著OSAS程度的加重有增加趨勢。日間明顯嗜睡的老人,腰圍、頸圍均高于對照組,提示OSAS患者不僅肥胖患病率高,還存在脂肪分布失衡。其可能的機制是:OSAS夜間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從而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血管緊張素升高、血壓波動,繼而引起瘦素分泌增加。造成過多的脂肪沉積在上氣道和內(nèi)臟。另一方面肥胖者由于上呼吸道、內(nèi)臟脂肪過量沉積,導致上呼吸道狹窄、呼吸時胸廓運動受限等多種病理生理學機制導致或加重OSAS,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提示減重既是治療MS又是防治OSAS的重要措施[3]。
綜上所述,機關老人OSAS和MS的關系非常密切,隨著對OSAS病理生理及相關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提示二者可能有相似的病理生理環(huán)境,兩者均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OSAS引起的低氧高碳酸血癥可能是導致MS的重要原因之一,而MS又可以加重OSAS,二者互為因果,癥狀相互重疊,使得病情變得復雜。目前它們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是多基因和多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涉及多個系統(tǒng)、組織和器官。因此,無論對于打鼾人群,還是肥胖人群,均需提高OSAS和MS的篩查,同時對高危人群主張早期干預,以期改善預后和減少并發(fā)癥,并對OSAS與MS二者間的關聯(lián)進一步深入研究。
[1]Chan HS,Chiu HFK,Tsel KK,et al.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resenting with nocturnal angina heart failure and nearmiss sudden death [J].Chest,1991,995(4):1023-1025.
[2]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xié)作組.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3):156-158.
[3]Redline S,Storfer-lsser A,Rosen C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adolescents[J].Am J Respir Grit Care Med,2007,176(4):401-408.
[4]Peppard PE,Young T,Palte M,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moderate weight change and sleep disorder breathing[J].JAMA,2000,284(23):3015.
[5]Bhek J.Sleepiness and residual sleepiness in adul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Respi Physi Neum,2003,136(2):21l-220.
[6]Philljps BG,Kato M,Narkiewicz K,et al.Increases in leptin levels,sympathetic drive,and weight gain in obst uctive sleep apnea[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0,279(1):234-237.
[7]Hatipoglu U,Rubinstein I.Israel rubinstein inflammation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pathogenesis:a working hypothesis[J].Respiration,2003,70(6):665-671.
[8]Sanner BM,Kollhosser P,Buechner N,et al.Influence of treatment on lept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Eur Respir J,2004,23(4):601-604.
[9]Vgontzas AN,Bixler EO,Chrousos GP.Sleep apnea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J].Sleep Med Rev,2005,9(3):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