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曼,賀 彤,謝冬華(湖南省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8)
所謂輔助生殖技術(ART),即通過人工方法輔助自然過程的一部分或全部過程來完成生育的方法。近幾年,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fā)展,不僅能為不孕癥患者解決難題,而且使雙胎妊娠發(fā)生率有顯著上升趨勢,但是輔助生殖雙胎與自然妊娠雙胎的臨床結局是否存在差異,已經成為婦產科日益關注的問題,其中新生兒的健康更是關注的焦點[1-2]?;仡櫺苑治?010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的970例雙胎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為自然妊娠雙胎產婦,觀察組為輔助生殖雙胎產婦,比較兩組妊娠雙胎的臨床結局,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970例分娩雙胎產婦,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為自然妊娠雙胎產婦,觀察組為輔助生殖雙胎產婦,其中觀察組416例,年齡20~42歲,平均(28.6±4.3)歲;分娩孕周(28~38)周,平均(34.9±1.9)周;初產婦512例,經產婦458例。對照組554例,年齡21~41歲,平均(27.2±5.1)歲;分娩孕周29~39周,平均(35.3±1.5)周;初產婦528例,經產婦442例。觀察組與對照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經統(tǒng)計學方法,比較兩組產婦的剖宮產率,產婦年齡、孕周,失血量,產婦的妊娠并發(fā)癥,新生兒的一般情況的組間差異。
1.3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6.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項參數(sh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剖宮產率(87.6%)顯著高于對照組(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產婦年齡、分娩孕周及失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產婦的妊娠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3。
表1 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及失血量比較分析(±s)
表1 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及失血量比較分析(±s)
?
表2 兩組產婦妊娠并發(fā)癥比較分析[例(%)]
表3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例(%)]
輔助生殖采用醫(yī)療輔助手段能夠刺激排卵及移植多個胚胎,它的廣泛應用使多胎妊娠率明顯增加,且臨床成功率較大,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3-6]。
本文970例分娩雙胎產婦,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剖宮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應該是與產婦長期不孕、胎兒相對珍貴等因素有關;觀察組產婦的平均年齡、孕周及失血量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的體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貧血、高血壓、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及前置胎盤等并發(fā)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發(fā)生貧血、高血壓及胎膜早破并發(fā)癥幾率相對較大,提示觀察組產婦子宮和宮頸肌纖維彈性相對較差,產婦胎盤缺血及缺氧現(xiàn)象更為普遍和嚴重,可能與輔助生殖受孕孕婦既往不孕或人工流產等宮腔操作病史,受孕期受到過度監(jiān)護和干預,以及助孕和保胎環(huán)節(jié)使用了過量的HCG等因素有關,所以輔助生殖受孕孕婦更需要加強產前、產時監(jiān)護及新生兒的護理。
[1] 曾夢艷,胡玲玲.輔助生殖技術受孕單胎52例妊娠結局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18):232.
[2] 曾 明,呂祁峰,李思光.輔助生殖治療中單卵雙胎發(fā)生的研究進展[J].生殖與避孕,2011,31(6):654.
[3] 彭 悅,譚青青.輔助生殖技術受孕和自然受孕妊娠結局的臨床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1):59.
[4] 胡春霞,莫秀蘭,陳蔚凌,等.輔助生殖技術受孕雙胎與自然受孕雙胎妊娠173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4):3423.
[5] Pandey MK,Thakur S,Agrawal S.Lymphocyte immuno therapy and its probable mechanism in the maintenance of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Arch Gynecol Obstet,2004,26(1):161.
[6] 周黎明.囊胚培養(yǎng)及移植在體外受精過程中的臨床應用[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8,20(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