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廣慶
【摘 要】隨著生態(tài)型社會理念的提出以及退耕還林政策的持續(xù)深入,我國人工造林工程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雖然今年來我國在人工造林工作上成績斐然,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造林工程的正常進行。本文在分析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一些解決辦法。
【關鍵詞】人工造林;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根據目前的一些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工造林出現的問題既有制度上的問題,也有體制上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問題具有長期性,一直影響著我國造林工程的進行;另一方面,我國在解決這些問題上頗顯乏力。在現階段,這些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1.我國人工再臨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思想認識上出現了松懈問題
由于我國荒山荒地面積廣大,再加上環(huán)境破壞嚴重,我國植被面積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在最近幾年里,運用突擊造林的方法有效地消滅了很多荒山,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很好地完成了政府交給的造林任務。然而,面對所取得的成績,一些地方出現了滿足于現有成績而固步自封的現場,從而出現了出現嚴重的松懈思想,他們認為既然荒山都已經基本被消滅,綠化面積有了顯著地增加,造林更新任務也大體上全都完成,終于能夠松口氣,而不必僅需保持緊繃的神經了。特別是一些政府部門,作為造林工作組織和管理的主體,思想松懈和麻痹的現象尤為嚴重。其認為既然造林綠化責任狀的完成,那么就不應該再出臺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而且在上一階段的造林工程完成之后,相應的撫育管理工作沒能及時跟上,這使得地方造林工作整體出現滑坡的現象,出現了相當強烈的反彈現象,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先取得的成果,而且十分不利于人工造林更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2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漏洞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不過短短的30余年,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時間尚不長。多年來,我國造林管理基本上沿用了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造林生產計劃、資金計劃實行層層下達、層層分解落實,再層層上報任務完成和資金使用情況。首先表現在在林項目審批上的繁瑣性,由于主管造林工程項目均有政府部門承擔,在政府部門結構改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使得造林工程管理結構重疊、臃腫和低效,從造林項目立項、實施到資金管理可謂經手無數,審批程序極其繁瑣,耽誤了大量的寶貴時間。再者表現項目規(guī)劃上,一些造林項目尚未通過詳細的論證便匆匆上馬,甚至部分項目是為了爭項目、要投資、求政績倉促而做,實踐中難以執(zhí)行,或者造成一些造林工程“華而不實”,浪費了大量的金錢。最后是造林的組織上,造林投資主體和造林項目實施主體沒有分離,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往往既是出資人,又是造林者,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門當家長、包打天下的局面,難以實行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在這些因素綜合影響下,使得整個造林工程(后續(xù)工程)舉步維艱。
1.3基礎性工作有所欠缺
所謂造林工程的基礎性工作,一般指的是人工造林更新作業(yè)設計以及林區(qū)的規(guī)劃等。尤其是在人工造林更新作業(yè)設計方面,是基礎性工作的重中之重。該項工作不規(guī)范不僅會直接影響造林質量,有時候還會造成原先取得的造林成績被毀滅殆盡,一切的努力也會隨之付諸東流。然而,就目前來看,有些地區(qū)卻存在非常明顯的設計不規(guī)范的情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上:首先是設計態(tài)度上,其進行作業(yè)設計并不是為了造林工程,僅僅是為了應付工程檢查驗收,并未從指導作業(yè)的角度進行設計,這種設計不但質量偏低,而且也不利于施工作業(yè)的有序開展,甚至有時候根本無法執(zhí)行,喪失了作業(yè)設計所應具備的最本質的功能;其次是人工造林更新作業(yè)設計的滯后性,表現在一些造林工程先上馬,后設計或者邊施工邊設計,使得整個作業(yè)設計趨于混亂化、無序化、低效化;最后是設計驗收形式化,一些驗收人員吧驗收工作視作兒戲,在思想上不重視,在行動是不規(guī)范,把驗收工作當成了走過場,嚴重損害了造林工程這幾惠及萬民、造福社會的偉大工程的正面形象。
2.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探討
2.1強化植樹造林意識,加強工程管理
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思想松懈和管理混亂問題,有必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改善這樣的局面。首先是思想認識上的強化。植樹造林項目是一件惠及天下百姓、功蓋千秋的大事,是建立生態(tài)型社會的必由之路。同時更需要對目前的造林形勢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即我國的造林水平的規(guī)模仍嫌不足,距離最后的成功仍舊是任重而道遠,因此在思想上提高這種認識非常必要。其次是造林工程管理工作的加強。人工造林更新的最終目的是為成林,正所謂三分造七分管,為此,各級領導必須不斷提高對人工造林更新的認識,并明確造林目標,在造林的同時還要重點抓好撫育管理工作。同時還要明確和完善管理責任制度,將管理責任具體化、實體化,做好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將提高造林成效、鞏固造林成果全部納入到各級領導的職責范疇內,并與領導政績掛鉤。除此之外還要強調的是,植樹造林工程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社會和全體人民的事情。況且,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配合,造林大業(yè)就很難最終完成。因此,政府部門要放手發(fā)動群眾,讓其參與到造林工作中去;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造林和護林認識,借此來實現造成工作人人有責的目標,形成林業(yè)管理的大格局,這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人工造林更新的成效,也提高了造林工程的綜合管理效率。
2.2搞好林業(yè)產權制度改革
隨著我國人工造林工程的日益擴大,其經濟效益水平不斷的得到提升。在近年來,關于林業(yè)產權的糾紛也多了起來。由于我國在林業(yè)產權問題上并沒有可以直接參考的規(guī)章制度,使得處理這些糾紛問題時頗感吃力。因此很有必要進行林業(yè)產權制度的深化改革,也即按照明晰產權、放活經營、落實責任、保障利益的四大原則,對目前仍由集體統(tǒng)一經營管理的商品林,采取承包、租賃、招標、拍賣、劃分自留山等形式,將林木所有權、林地使用權明晰到具體的經營實體或個人,即在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積極推進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流轉;同時,將其他形式的經濟體如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參與到林業(yè)發(fā)展使用權的流轉之中去,或者政府可以與非公有制經濟體嘗試合資經營、產權共享的方法,盡可能的將森林資產、人工造林資產盤活,形成一條既能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能取得可觀經濟效益的產業(yè)體系。
2.3完善造林制度,保證造林質量
造林工程相關制度是保證植樹造林工作開展的依據,也是提高造林工作效率、優(yōu)化工程管理的一大“法寶”。因此人工造林主管部門應根據具體情況盡快制定出科學的制度來。此外,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造林基礎工作,提高造林質量,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首先是造林工程應當依據市場經濟體制的標準進行,以便利用市場競爭機制將造林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其次是應當增強專業(yè)施工隊伍的市場化程度,以此來保證施工能夠設計(下轉第419頁)(上接第303頁)要求完成,這有助于提高造林建設質量;再者,為了優(yōu)化林區(qū)管理,可以嘗試進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將造林工程的方方面面均納入到一個高效的、統(tǒng)一化的管理系統(tǒng)中去;最后要做好造林工程的質量監(jiān)督工作,例如可以利用目前比較先進、成熟的3S 技術建立管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衛(wèi)星遙感技術對造林的質量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管,確保造林質量。
3.結語
除此之外,改善造林工程的經營手段也是優(yōu)化人工造林局面的有效防范。例如可以采取股份制經營,實現造林、管理、經營上的多方參與、共同負責,進而將我國造林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上。
【參考文獻】
[1]席公曉.河南省人工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對策[A].首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5).
[2]劉定明.影響人工林培育質量的非技術因素初步研究———以貴州省修文縣為例[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