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晨
摘 要:家庭環(huán)境、教育背景、政治文化思潮、經濟全球化等因素已經構成了“90后”大學生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使他們顯示出有別于其他年代人的普遍且鮮明的特點,如:“90后”大學生萌生功利化思想,存在生存壓力、心理壓力等問題;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是多才多藝、思想前衛(wèi)的一代;善于觀察和創(chuàng)新,接受能力強;法律意識強,自信而追求權利的行使。因此,如何洞悉“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調整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和模式,正確引導、滿足其合理的精神需求值得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精神需求;引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7-0386-02
需求是指主體對其自身生存和發(fā)展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要,是主體對特定對象所具有的獲取和享用的內在力量,也是主體尋求生存和發(fā)展的動力源。需求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但基本分為兩類: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立足現有社會制度、物質條件、個體環(huán)境之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和個體角色以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為目標,力求實現更高層次自我發(fā)展的主觀所具有的強烈沖動和愿望。對“90后”大學生這個群體來說,精神需求遠遠超過物質需求。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只需要足夠的體力、精力,更需要的是無窮的精神動力。如何引導學生高尚的精神需求,滿足學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匡正學生不合理的精神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做好精神需求的引導、滿足和匡正工作,也將奠定“90后”大學生終身受用無窮的素質基礎。
一、“90后”大學生精神需求分析
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精神需求。尤其在經濟飛速發(fā)展、文化思潮日新月異的今天,作為思想活躍、接受力很強的群體,“90后”大學生呈現出精神需求多于物質需求且精神需求種類繁多層次分明的特點。在此從五方面說明“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及其形成原因。
1.“90后”大學生的政治需求
政治需求是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精神需求的靈魂,它激勵和支持人們按照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去行動,是一種崇高而強大的精神力量。政治需求能使人迸發(fā)出堅強的毅力和行動的積極性,即使身心都受到難以置信的折磨時,它也能使人爆發(fā)出巨大的勇氣和能量。如在戰(zhàn)火紛飛、家人離散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支持青年人離鄉(xiāng)背井、放棄優(yōu)渥生活環(huán)境、追求革命理想、不畏犧牲的正是對于革命信仰的堅持。然而在“90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政治信仰的力量不總能被意識到,甚至有時被忽略,因此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常會感到迷惘、困惑,甚至產生厭學厭世、自暴自棄的情緒。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引導學生把人生、價值、社會、世界的知識轉變?yōu)閭€人信念,讓他們信奉從生活、學習、工作中所體驗的真理,信奉政治信仰。用精神力量作為引導,強化他們一般層次上的精神需求,引導他們高層次的政治需求,匡正他們不合理的政治需求。
2.“90后”大學生的求知需求
求知需求是大學生以成才為目的而要求被提供專業(yè)知識、廣博信息、豐富書籍的較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邁入大學校園的“90后”們處于求知欲最旺盛的階段,對新生活的向往和迷惘相互作用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積極性,也更需要正確的引導和疏導。初高中學習階段中,學生往往作為被灌輸的“接受者”,而邁入大學校門,自由的空間、術業(yè)有專攻的學習環(huán)境、自主支配的時間,既給了大學新生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學習機會,又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教育者既要正面引導大學生的求知需求,又要避免他們浪費時間、精神空虛。首先要寓教于樂,點燃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使學生樂學、會學而不厭學。其次要認識到大學生精神空虛的根源是缺少對世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教育者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形成高尚的精神興趣。
3.“90后”大學生的尊重需求
個性強、自我意識萌發(fā)早是“90后”大學生的典型特點,他們表現出更需要他人尊重,喜歡別人關注自己的特質。自尊和他尊都是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精神存在的重大意義就是人類有著高度發(fā)展的自我意識的精神。首先,尊重感與成就感有很大的相關性,當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出色完成了某些事情,才會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擺脫自卑、自暴自棄、膽怯的消極心理。成就感正是自尊的心理源泉。其次,自我意識的過度萌發(fā),虛榮心的不斷膨脹,就可能無意地挫傷同學朋友的自尊心,產生不良影響。每個人都應該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把自尊和他尊結合起來,才能使自己在尊重他人的同時獲得社會的尊重。
4.“90后”大學生的交往需求
人類的交往動機來自于精神需求,但是單純的精神需求并不能直接建立密切的人際關系、滿足交往需要。性格作為交往的基礎,外向積極的人多有廣泛的社會關系網,能夠在團隊中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重視,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內向拘謹、不善表達、消極避世的人則很難建立自己的朋友群體,很難融入到團隊工作中去,他們的工作潛能、儲備知識就無法施展?!?0后”大學生時常表現出自我為中心、缺乏溝通能力、希望被服從等性格特質,對融入群體造成困難。而只有當他們在團體中被了解、被肯定,才能受到鼓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尤為注意加強對“90后”大學生合作共贏的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
5.“90后”大學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豐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情感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的,隨著人的社會化的加速發(fā)展,人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也逐漸深化,情感體驗也在深化?!?0后”大學生中獨生子女人數激增,表現為對情感的需求更加迫切,戀愛現象蔚然成風。風華正茂的青年人,對浪漫愛情的追求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但是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愛情觀,提前做好學生戀愛的思想基礎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獨生子女的孤獨感使得“90后”大學生對親情、友情渴望強烈。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宣泄情緒、被理解被關愛的和諧校園環(huán)境。構建優(yōu)質的溝通平臺,滿足大學生合理的情感訴求,引導大學生創(chuàng)建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又一重點。
“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呈現出時代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新特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又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就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時調整思路、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適應現實的發(fā)展要求。
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
不斷提高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實效性的關鍵是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學性。這需要不斷革新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和模式,確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1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1.樹立科學的需求理念,明晰“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
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科學的需求理念,認識到需求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精神需求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其次,對“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要有清晰的認識和完善的分類體系,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引導大學生積極的精神需求、滿足大學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匡正大學生消極的精神需求,這是一切思政工作的基礎。最后,政治需求是精神需求的靈魂之鑰,教育工作者要把信仰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就是把精神需求的靈魂部分生動貫穿于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
2.以生為本,構筑主體與個性化的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倡人文關懷,讓學生快樂健康個性自由成長,注重并滿足學生合理的精神需求,讓高校校園變成他們快樂的精神樂園。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應是培育學生主體性,優(yōu)化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力,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還要拓寬思政教育內容,立足變化中的精神需求,找到學生的關注點和興奮點,使他們產生共鳴。針對“90后”大學生的時代特點,高校思政教育在保持原有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結合大學生精神需求的內容尋求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在滿足大學生應然的求知需求的同時,注重其在情感上的自尊與他尊需要以及交流娛樂的精神需求,積極發(fā)揮校園平臺、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和網絡、媒體的作用。
3.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豐富“90后”大學生精神生活
校園文化是高校的文化傳統(tǒng)、學術氛圍、治學態(tài)度、人文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歷史沿襲下來的人們所能感受到的環(huán)境綜合體。針對“90后”大學生的特點,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平等、和諧、自由、多樣等特質的融合。更寬容的溝通平臺,更關愛的校園環(huán)境,更親和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自由的學術氣氛,都能極大地豐富“90后”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培育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信念。
4.構筑平等理解的師生關系
過往的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重視權力影響,忽略情感因素,單向“傳道授業(yè)”的教育方式使師生產生主附關系,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如今的思政教育工作中,立足時代需求、社會培養(yǎng)需要、大學生個性特點,變“我說你聽”為“我引導、你思考”,“你提出、我討論”,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課堂灌輸式教學,學生可以采用分組方式,對教師提出的觀點進行小組討論,從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變枯燥的教育內容為鮮活的生活體驗。
明晰“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引導其高尚需求,滿足其應然需求,匡正其消極需求,就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這一課題,目前需要更多的理論支持,需要不斷堅定地實踐下去。
參考文獻:
[1]胡凱.研究大學生需要心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7,(4).
[2]徐東.新時期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J].市場周刊:管理探索,2005,(4).
[3]劉新躍.大學生思想狀況和精神文化需求情況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