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切韻》系韻書中的清濁音相混現(xiàn)象分析

    2013-08-15 00:49:28仝小琳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切韻韻書濁音

    仝小琳

    (四川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四川成都 610066)

    從隋初產(chǎn)生的《切韻》,到在它的基礎(chǔ)上擴充發(fā)展而成的唐五代一系韻書,所跨時期正是漢語音韻史上最重要的中古音時期。歷來對唐五代《切韻》抄刻本的研究,總是著眼于利用它們來補充、參證中古音系。實際上,這些韻書在保持著音系基本一致的情況之下,內(nèi)部沉淀著不同時期的語音層次。誠如徐朝東在《從例外音切看〈切韻〉系韻書中的語音層次》一文中所述:“即使在非常保守的《切韻》音系代表材料切三、王韻、《唐韻》、《廣韻》等中至少存在兩個語音層次:一個是保守的《切韻》音系,另一個是代表創(chuàng)新形式的口語語音?!保?]144

    清濁音相混現(xiàn)象,張參《五經(jīng)文字》[2]、《經(jīng)典釋文》[3]、玄奘對音[4]、顏師古《漢書注》[5]均存。羅常培先生《唐五代西北方音》一書認為唐五代時全濁聲母已經(jīng)發(fā)生清化,并且古濁塞音、塞擦音聲母清化為送氣清音聲母[6]。

    有關(guān)《切韻》系韻書的材料版本,我們以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7]的照片為本,并且利用上田正、周祖謨、龍宇純、姜亮夫、潘重歸的校勘成果。通過對唐五代《切韻》系韻書內(nèi)部的考察,發(fā)現(xiàn)從《切韻》到《廣韻》因反切用字的改變而帶來的清濁音相混現(xiàn)象大量存在。平上去入四聲均有涉及,共計64例。

    一、同部位的清濁音相混現(xiàn)象

    (一)唇音(共9例)

    1.并母、幫母混用(6例)

    (1)東韻馮小韻,切語多數(shù)卷用“扶隆”,五代本P2014(1)、P2015(1)用“并隆”,《廣韻》切語為“房戎”。扶、房屬并母符類,并屬幫母方類。五代本作清音,它前后的韻書使用濁音??赡苁俏宕綪2014(1)、P2015(1)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已經(jīng)清化,而《廣韻》撰者沿襲《切韻》音韻系統(tǒng)。

    (2)脂韻邳小韻,切語上字多數(shù)卷作“悲”,P3696(1)背作“苻”,S2055作“蒲”。悲屬幫母方類,苻屬并母符類,蒲屬并母蒲類。P3696(1)、S2055作濁音,這二卷也是存有此小韻的韻書中時間上最接近《切韻》的。它們之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

    (3)旨韻牝小韻,切語上字多數(shù)卷作“扶”,《王二》作“膚”。扶屬并母符類,膚屬幫母博類?!锻醵纷髑逡簦昂蟮捻崟鳚嵋???赡苁恰锻醵纷呋虺瓕懻呖谝衾锎隧嵶x音已經(jīng)清化。

    (4)蕩韻榜小韻,切語上字王韻作“博”,S2071作“薄”,《廣韻》作“北”。博、北同屬幫母博類,薄屬并母蒲類。S2071作濁音,它也是存有此小韻的韻書中時間上最接近《切韻》的。它之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

    (5)未韻沸小韻,切語《王一》、《王三》作“府謂”,《王二》作“符謂”,《廣韻》作“方味”。府、方屬幫母方類,符屬并母符類。《王二》作濁音,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是《王二》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保存較古讀音。

    2.滂母、明母混用(2例)

    (1)文韻芬小韻,切語S2071作“無云”,《王三》作“撫云”,《廣韻》作“撫文”。撫屬滂母芳類,無屬明母武類。S2071作濁音,它之后的韻書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

    (2)庚韻磅小韻,上字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撫”,S2071作“蕪”,撫屬滂母,蕪屬明母。S2071作濁音,它之后的韻書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

    3.并母、滂母混用(1例)

    (1)賄韻琲小韻,切語上字多數(shù)卷作“蒲”,《王二》作“蒱”,《王三》作“鋪”。蒲、蒱屬并母,鋪屬滂母?!锻跞纷髑逡簦昂蟮捻崟鳚嵋?,可能《王三》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

    由上,我們可看出有關(guān)唇音清濁相混,各卷讀清讀濁的規(guī)律:成書年代或內(nèi)容越接近《切韻》的韻書,如S2071,它保持濁音讀音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成書時間處在《切韻》系統(tǒng)中間的,如《王二》、《王三》某個小韻讀清音或濁音沒有一定規(guī)律,這與此小韻在撰寫者或抄寫者口音里具體讀音相關(guān);成書時間靠近《廣韻》的韻書,如五代本《切韻》,它們發(fā)生濁音清化的可能非常大。而《廣韻》內(nèi)部,基本上完成了濁音清化,但因它是《切韻》的集大成者,就不可避免地有它保守的一面,在某些小韻上因襲濁聲讀音。

    (二)舌音(共4例)

    1.定母、透母混用(1例)

    2.澄母、徹母混用(2例)

    (1)紙韻豸小韻,首字P2014(7)作“椃”。切語多數(shù)卷作“池爾(爾)”,P2014(7)作“豕”。池屬澄母屬徹母。五代本P2014(7)作清音,它前后的韻書使用濁音??赡苁俏宕咀呋虺瓕懻呖谝衾锎隧嵰呀?jīng)清化,而《廣韻》撰者沿襲《切韻》音韻系統(tǒng)。

    (2)陌韻宅小韻,S2071、《廣韻》作“場伯”,《唐韻》作“瑒伯”,《王三》作“棖百”,《王二》作“瑒陌”。上字場、棖同屬澄母,瑒屬徹母?!锻醵?、《唐韻》作清音,它們前后的韻書均作濁音??赡苁恰锻醵贰ⅰ短祈崱纷呋虺瓕懻呖谝衾锎隧嵶x音已經(jīng)清化。

    3.知母、澄母混用(1例)

    (1)藥韻著小韻,上字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直”,《王二》作“張”。直屬澄母,張屬知母。《王二》作清音,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濁音。而實際上此小韻《王二》存有濁音讀法“治略反”,只是標注在又音里而已。這說明此小韻《王二》有清、濁兩讀,真實反映了《王二》撰者或抄寫者的口音,此韻正處在清化過程之中。

    有關(guān)舌音清濁相混,各卷讀清讀濁的規(guī)律與唇音一致。

    (三)齒音(共14例)

    1.精母、從母相混(9例)

    (1)歌韻醝小韻,上字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作”,S2071作“昨”。作屬精母,昨?qū)購哪浮2071作濁音,它之后的韻書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

    (2)登韻增小韻,切語S2071作“昨縢”,《王一》作“在滕”,《王三》作“昨滕”,《廣韻》作“作滕”。上字昨、在屬從母,作屬精母。此韻各卷均作濁音,獨《廣韻》變讀清音。這肯定反映了濁音清化。

    (4)黝韻愀小韻,切語上字 P3693(背)、《王一》、《王二》作“慈”,S2071、《王三》作“茲”。下字存異體字“糾(糺)”。慈屬從母,茲屬精母。S2071、《王三》作清音,它們前后的韻書作濁音,可能S2071、《王三》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

    (5)慁韻鐏小韻,切語S6176作“徂鈍”,S5980、《王一》作“徂困”,《王二》作“存困”,《王三》作“在困”,《唐韻》作“祖悶”,《廣韻》作“徂悶”。徂、存、在屬從母,祖屬精母。《唐韻》作清音,它之前的韻書作濁音,可能《唐韻》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而《廣韻》撰者沿襲《切韻》音韻系統(tǒng)。

    (8)德韻賊小韻,切語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昨則”,五代本作“昨得”,P4746作“藏則”,S6013為“作則”。上字昨、藏同屬從母,作屬精母。S6013作清音,它之后的韻書均作濁音,可能S6013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

    (9)鹽韻潛小韻,小韻首字P2014(6)作“替”。切語各卷及《廣韻》作“昨鹽”,P2014(6)作“作尖”。昨?qū)購哪福鲗倬?。五代本P2014(6)作清音,它前后的韻書作濁音,可能P2014(6)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而《廣韻》撰者沿襲《切韻》音韻系統(tǒng)。

    2.書母、常母相混(2例)

    (2)職韻識小韻,切語《王二》作“聲職”,《王三》作“商軄”,《唐韻》作“常寔”,《廣韻》作“賞職”。聲、商、賞屬書母,常屬常母?!短祈崱纷鳚嵋?,它之前的韻書作清音,《廣韻》亦作清音,可能是《唐韻》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保存較古讀音。

    3.常母、章母相混(1例)

    (1)勁韻盛小韻,切語王韻作“承政”,《唐韻》作“氶正”,《廣韻》作“承正”。承屬常母,氶屬章母。《唐韻》作清音,它之前的韻書作濁音??赡堋短祈崱纷呋虺瓕懻呖谝衾锎隧嵶x音已經(jīng)清化,而《廣韻》撰者沿襲《切韻》音韻系統(tǒng)。

    4.常母、昌母相混(1例)

    5.崇母、初母相混(1例)

    有關(guān)齒音清濁相混,各卷讀清讀濁的規(guī)律與前面頗為不同。不同之處在于:離《切韻》時間較近的S2071(3處)、S6013(1處)作清音,而其他年代較后的反讀濁音的情況;而年代較近《廣韻》的《唐韻》(2處)不作清音,反作濁音的情況。這種種不同告訴我們,《切韻》系韻書中的濁音清化情況比較復(fù)雜,它和時間(編纂人所處時代)、地點(編纂人所操方音)均密切相關(guān)。而語音演變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時間上、地區(qū)上顯示其不平衡性。

    (四)牙音(共4例)

    1.溪母、群母相混(1例)

    2.見母、疑母相混(1例)

    3.見母、群母相混(2例)。

    (1)迄韻訖小韻,切語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居乞”,《王一》、《王三》作“居乙”,《唐韻》作“具”。居為見母,具為群母?!短祈崱纷鳚嵋?,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是《唐韻》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保存較古讀音。

    (2)藥韻玃小韻,上字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居”,《唐韻》作“遽”。居屬見母,遽屬群母。《唐韻》作濁音,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清音??赡苁恰短祈崱纷呋虺瓕懻呖谝衾锉4孑^古讀音。

    有關(guān)牙音清濁相混,各卷讀清讀濁的規(guī)律與齒音略同。年代較近《廣韻》的《唐韻》(2處)不作清音,反作濁音的情況。

    (五)喉音(共7例)

    1.心母、匣母相混(2例)。

    (1)仙韻仙小韻,上字王韻及《廣韻》作“相”,S2071作“胡”。相屬心母,胡屬匣母。S2071作濁音,它之后的韻書作清音。這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而且是唐代的清、濁喉音相混。

    (2)賄韻倄小韻,切語上字 S2071、《王二》作“羽”,《王一》、《王三》作“素”,《廣韻》作“于”。羽、于屬匣母于類,素屬心母?!锻跻弧?、《王三》作清音,它們前后的韻書作濁音。可能《王一》、《王三》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而《廣韻》撰者沿襲《切韻》音韻系統(tǒng)。

    此二條《王一》、《王三》均作心母,不但說明二書性質(zhì)、年代很接近,也透露了唐代清、濁喉音相混的信息。

    2.影母、匣母相混(3例)

    (1)仙韻焉小韻,上字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於”,P2014(3)作“于”。於屬影母,于屬匣母。P2014(3)作濁音,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P2014(3)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保存較古讀音。

    (3)梗韻影小韻,上字 P3693(背)作“于”,S2071、《王三》、《廣韻》作“於(扵)”。于屬匣母于類,於(扵)屬影母。P3693(背)作濁音,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P3693(背)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保存較古讀音。

    3.曉母、匣母相混(2例)

    (1)宕韻攩小韻,《王二》、《王三》首字作“潢”。切語《王二》作“呼浪”,《王三》作“胡浪”,《廣韻》作“乎曠”,《唐韻》只存上字“乎”。呼屬曉母,胡、乎同屬匣母?!锻醵纷髑逡簦昂蟮捻崟鳚嵋?,可能是《王二》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讀音已經(jīng)清化。

    (2)德韻黑小韻,切語多數(shù)卷作“呼德”,《唐韻》、《廣韻》作“呼北”,五代本作“呼得”,P4746作“乎德”。呼屬曉母,乎屬匣母。P4746作濁音,它前后的韻書均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濁音清化。

    有關(guān)喉音清濁相混,各卷讀清讀濁的規(guī)律與前面四音不同。一是喉音清濁相混有時代層次;二是年代較近《廣韻》的P2014(3)(1處)不作清音,反作濁音的情況。

    二、不同部位的清濁音相混

    (一)精、莊相混兼清濁相混(9例)

    (1)魚韻鉏小韻,首字多作“鋤”。切語上字多數(shù)卷作“助”,P2014(2)作“七”,《廣韻》作“士”。助、士屬崇母,七屬清母。P2014(2)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P2014(2)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2)耕韻崢小韻,S2071切上字據(jù)上田本改“七”為“士”。《王二》上字為“士”,《王三》上字為“仕”,《廣韻》上字為“七”?!稄V韻》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訛誤,周祖謨《廣韻校本》[10]就將“七”改為“士”(崇母)。

    (4)軫韻笉小韻,切語上字王韻作“千”,《廣韻》作“士”?!锻跻弧飞献衷鳌捌摺保瑩?jù)上田本改正。千屬清母,士屬崇母?!稄V韻》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訛誤,周祖謨《廣韻校本》就將“士”改為“七”(清母)。

    (5)獮韻淺小韻,切語上字多數(shù)卷作“七”,《廣韻》作“士”。七屬清母,士屬崇母?!稄V韻》用崇母字切清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訛誤,周祖謨《廣韻校本》就將“士”改為“七”(清母)。

    (6)線韻籑小韻,首字王韻、《唐韻》作“饌”。切語《王二》、《唐韻》作“士戀”,《王三》作“士變”,《廣韻》作“七戀”?!稄V韻》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訛誤,周祖謨《廣韻校本》就將“七”改為“士”(崇母)。

    (7)效韻巢小韻,切語上字《王一》、《王三》作“仕”,《廣韻》作“七”。仕屬崇母,七屬清母。《廣韻》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訛誤,周祖謨《廣韻校本》就將“七”改為“士”(崇母)。

    (8)覺韻浞小韻,上字大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士”,《王一》作“七”。士屬崇母,七屬清母?!锻跻弧酚们迥缸智谐缒缸郑赡苁潜4嫔瞎乓?,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9)洽韻箑小韻,上字大多數(shù)卷作“士”,《王三》、《廣韻》作“七”,P2015(3)作“仕”。七屬清母,士、仕均屬崇母?!锻跞?、《廣韻》用清母字切精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濁音清化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訛誤,《王三》此處“七”、“士”難分,周祖謨《廣韻校本》就將“七”改為“士”(崇母)。

    (二)精、章相混兼清濁相混(2例)

    (1)談韻笘小韻,王韻均存。切語不一致,《王一》、《王二》作“倉甘”,《王三》作“食甘”?!锻跞酚么缸智星迥缸?,可能是《王三》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保留較古讀音。

    (2)盍韻囃小韻,切語王韻作“食臘”,五代本作“千臘”,《廣韻》作“倉雜”。王韻用船母字切清母字,可能是王韻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保留較古讀音。

    (三)照二(莊)、照三(章)相混兼清濁相混(2例)

    (1)麻韻遮小韻,上字 S2071、《王一》、《王三》作“止”,《王二》作“士”,《廣韻》作“正”?!锻醵酚贸缒缸智姓履缸?,可能《王二》撰者或抄寫者口里照二、照三相混,再加上濁音清化共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2)緝韻十小韻,上字各卷及《廣韻》作“是”,作“楚”?!短祈崱酚贸跄缸智谐D缸?,可能是《唐韻》撰者或抄寫者口里照二、照三相混,再加上濁音清化共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四)舌頭、舌上相混兼清濁相混(1例)

    (1)旨韻黹小韻,首字S2071作“薾”,《王二》作“薾”。切語上字S2071、《王一》作“眡”,《王二》作“”,《王三》作“胝”,《廣韻》作“豬”。眡、胝屬端母,豬屬知母,屬澄母,S2071、《王一》、《王三》以舌頭切舌上,可能是這些韻書撰者或抄寫者口音里此韻保留較古讀音。

    (五)知、章相混兼清濁相混(2例)

    (1)小韻肇小韻,首字多作“肈”。切語上字多數(shù)卷作“治”,S2071作“真”。治屬澄母,真屬章母。S2071用章母字切澄母字,可能是S2071撰者或抄寫者口里知、章相混,再加上濁音清化共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由上,我們可知清濁音相混的同時還伴隨著其他語音變化信息,這既有保存較古讀音的現(xiàn)象,也有反映當(dāng)時口語語音的現(xiàn)象。

    三、不確定的清濁音相混現(xiàn)象

    (1)支韻知小韻,切語《王一》作“涉離”,《王二》、《王三》作“陟移”,《廣韻》作“陟離”。涉屬常母,陟屬知母??赡苁巧?、陟兩字字形相似,把“陟”字訛為“涉”字。也可能是知章混用,清濁混用。

    (4)宵韻翹小韻,切語 S2071、《廣韻》作“渠遙”,《王三》作“去遙”,P2014(4)作“巨遙”。P2014(4)切語據(jù)上田本[8]補。渠、巨屬群母,去屬溪母??紤]到《王三》“翹”小韻下緊接著有“趫”小韻,亦音去遙反,此處“翹”小韻的切語上字當(dāng)是不小心訛誤,誤把“渠”作“去”。這間接反映了濁音清化。

    (5)肴韻包小韻,上字切語多數(shù)卷及《廣韻》作“布”,P2014(4)、P2014(5)作“步”。布屬幫母博類,步屬並母蒲類。結(jié)合 P2014(4)、P2014(5)的“庖”小韻讀音(步包反),包小韻應(yīng)讀幫母。P2014(4)、P2014(5)當(dāng)是受濁音清化影響而導(dǎo)致訛誤。

    (6)歌韻伽小韻,S2071作“無反語噱之平聲”,《王一》作“去迦”,《王三》、《廣韻》作“求迦”。去屬溪母,求屬群母,S2071中的“噱”亦屬群母??紤]到《王一》“呿”小韻的讀音(墟迦反,墟與去音韻地位同),《王一》“伽”小韻的切語上字是不小心訛誤,間接反映了濁音清化。

    (7)隊韻背小韻,切語王韻作“補配”,《唐韻》作“蒱妹”,《廣韻》作“補妹”。補屬幫母博類,蒱屬並母蒲類?!短祈崱反颂幥姓Z與佩小韻(蒱昧反)同,此處應(yīng)是受濁音清化影響產(chǎn)生的訛寫。

    (8)代韻載小韻,上字各卷及《廣韻》為“作”,《唐韻》作“才”。作屬精母,才屬從母。本韻有兩個“載”小韻,根據(jù)所轄韻字,我們把《唐韻》“才代”與“作代”匹配比較?!拜d”小韻有二音,分別讀精母、從母代韻?!短祈崱纷x“才”(從母),當(dāng)是受濁音清化影響,將二音合一,而造成的訛誤。

    (9)仙韻漹小韻,P2014(3)、《廣韻》存。王韻③此字在“焉”小韻。根據(jù)P2014(3)原文來看,“焉”小韻韻字數(shù)為五,實際只存三,加上“漹”小韻的兩個韻字,正好為五,故“漹”不是P2014(3)的一個小韻,此處列為小韻應(yīng)為訛誤。此小韻只有《廣韻》存,為匣母仙韻三等開口平聲。王韻“漹”字讀音均為影母,P2014(3)為匣母?!稄V韻》此字讀音當(dāng)是繼承P2014(3)。王韻“漹”字當(dāng)是受濁音清化影響進入“焉”小韻。

    綜上,上述10例不確定的清濁音相混現(xiàn)象中,只有一例明確屬于訛誤,不反映濁音清化。其他幾例均可算是間接反映了濁音清化現(xiàn)象。再加上前面兩類同部位、不同部位的清濁音相混的例子,說明《切韻》系韻書中已有大量反映當(dāng)時實際口音的濁音清化現(xiàn)象,涵括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最多,上聲、入聲次之;涉及唇、舌、齒、牙、喉五音,尤以齒音為最。同時也更加證明了《切韻》系韻書內(nèi)部語音演變的層次性。而且濁音清化亦有它的層次性,從喉音的清濁相混即可看出。

    注 釋:

    ①此處本有字,因是殘卷,缺失。

    ②此處本有字,因是殘卷,缺失。

    ③王韻是《王一》、《王二》、《王三》一類韻書的總稱。

    [1]徐朝東.從例外音切看《切韻》系韻書中的語音層次[C]∥南大語言學(xué)第一編,2004.

    [2]邵榮芬.《五經(jīng)文字》的直音和反切[C]∥邵榮芬音韻學(xué)論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王力.《經(jīng)典釋文》反切考[C]∥王力文集:第18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4]王力.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反切考[J].武漢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0(3).

    [5]鐘兆華.顏師古反切考略[C]∥古漢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6]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61.

    [7]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上田正.切韻殘卷諸本補正[M].東京:東洋學(xué)文獻センタ―叢刊:第19輯,1973.

    [9]姜亮夫.瀛涯敦煌韻輯[C]∥姜亮夫全集: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0]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4.

    猜你喜歡
    切韻韻書濁音
    論四種敦煌韻書殘葉之性質(zhì)*
    《新撰字鏡》所引《切韻》下平聲性質(zhì)考
    中國韻書的起源及發(fā)展
    日語半濁音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
    青年與社會(2019年4期)2019-03-29 12:03:32
    中古音韻的文獻資料及其價值
    辭書研究(2019年2期)2019-03-28 09:24:08
    淺談傳統(tǒng)歌曲的押韻
    北方音樂(2018年15期)2018-05-14 08:59:22
    以零散韻字為例證西夏文獻《五音切韻》非“單開雙合”排列
    西夏研究(2018年1期)2018-03-13 00:59:47
    清濁音分離抗噪的語音識別算法的研究
    有關(guān)鼻濁音使用實態(tài)的研究
    ——以NHK新聞為中心
    小說月刊(2017年14期)2017-12-06 12:37:01
    試論西夏文韻圖《五音切韻》的開合口排列問題——以成對韻字為例
    西夏學(xué)(2017年2期)2017-10-24 05:34:56
    澎湖县| 梅河口市| 张家界市| 灵石县| 怀远县| 林西县| 栾川县| 盐边县| 西峡县| 垫江县| 安新县| 曲阜市| 绥阳县| 综艺| 龙井市| 天等县| 普格县| 叶城县| 阿拉善右旗| 江安县| 阜康市| 棋牌| 井冈山市| 青州市| 乐平市| 新丰县| 周宁县| 晋江市| 通城县| 奉贤区| 喀喇沁旗| 吕梁市| 任丘市| 双城市| 峡江县| 上栗县| 得荣县| 瑞昌市| 威宁| 桐梓县|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