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虹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介質,利用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為人們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從契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媒體(門戶網站、即時通訊、網絡社區(qū)、博客、播客、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和手機媒體(手機短信、微博、手機報等)。作為一種特定的傳播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其特殊的目的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而新媒體背景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因此,應準確把握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現狀,運用傳播學理論,從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和傳播載體等方面考察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參考對策。
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已成為推動社會成長的新生力量。新媒體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平等性、開放性、匿名性,時時處處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新媒體背景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huán)境更加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各個方面。
新媒體為人們提供了及時、豐富的知識和信息,為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增加了大學生的思想內涵,使他們足不出戶便可輕松地了解國際、國內要聞,感受社會發(fā)展,關注社會動態(tài)。新媒體的便捷性和交互性,使大學生改變了學習思維方式,他們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單一學習模式,可以在論壇、博客、微博上交流討論,身臨其境于國際名校經典“課堂”,實現了師生互動、全球交流,使學習變得更加自主和豐富有趣。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帶給了人們豐富的生活資訊,大學生通過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以最快的速度獲得、選擇信息,還可以分析、整理、編輯、制造富有個性的個人信息,幫助大學生廣泛地掌握生活技能,實現人際交往的輕松和便捷,拉近與外部世界的距離。[1]
然而,無所不能的新媒體在給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容易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在接受信息時極容易跟隨著媒體的導向思維,缺乏獨立而有深度的見解,在彰顯自我個性的同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思想變得極端,甚至產生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行為;網絡成癮容易導致大學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形成厭學情緒而荒廢學業(yè);過分沉溺于虛擬空間,使得部分大學生逐漸脫離現實世界,人際關系淡漠,甚至產生焦慮、抑郁等多種心理問題。因此,應該引導大學生合理地利用新媒體的積極因素,努力削減其不利影響,讓它為大學生的思想進步、學習成長和健康生活服務。
首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了政治參與度。在新媒體背景下,新媒體技術搭建起來的平臺極大地影響了公眾對政治、民主的認識。我國正處在積極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新媒體帶來的交互性、平等性、快捷性,正迎合了大學生對政治上平等和迅速獲取政府信息的要求。大學生利用博客、微博、社交網站等新媒體形式抒發(fā)愛國熱情,參與社會事件的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而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媒體時代法制眼光的審視了。
其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了“開放型”經濟意識。新媒體技術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乘著經濟全球化的契機,我國加快了經濟發(fā)展的步伐,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增強了說服力和話語權。新的世界經濟運行體系在新媒體背景下,逐漸趨向于“開放型”經濟體系,強化了個體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能力。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與計劃經濟相比,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相對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著更加多元、自由、繁榮和復雜的局面,其輻射學生生活的廣度和參與個體精神的深度驟減。
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新媒體背景下的文化,因社會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機制的改變,文化的交流愈發(fā)地呈現平等和互動的趨勢。西方文化全時空、全方位地影響著我國,尤其深刻地影響著新媒體使用的主流群體——大學生,這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huán)境出現許多新特點,面臨著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大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不免受到西方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和各種文化糟粕的侵染,使之背離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削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2]
從傳播學角度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是一種特定的傳播活動,有著自己特定的傳播目的,那就是為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以達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標準。在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載體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傳播目的的實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主體包括傳播者和受眾,傳統(tǒng)意義的傳播者也是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專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組織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這些人群作為傳播者,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組織者大都來自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一線,理論水平較高,但缺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經驗;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由一線輔導員組成,年輕而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政治理論水平相對較低。
由于新媒體所具備的自媒性存在,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可整合、處理、制造信息,因此當代的大學生群體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主體中的受眾,同時也是傳播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具體規(guī)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在新媒體背景下更易凸顯。然而,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缺失,客觀上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目的的實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客體,也就是傳播內容,決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的核心和根本。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guī)范教育、全面發(fā)展教育。傳播內容中信息來源一般為某些權威性組織機構,其內容多為政治信息、教育信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較強的集中性,強調對道德理論、原則、規(guī)范的理解和掌握。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對于大學生的需求研究尚不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來自于政治制度、道德傳統(tǒng)、社會秩序和個人發(fā)展的要求,帶有較強的政治色彩,理論性多于實踐性,與現實生活的遠離造成傳播內容的抽象和單調,顯得過于枯燥刻板,未能很好滿足大學生受眾群體的需求。[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載體包括文化載體、活動載體、管理載體、人際關系載體和媒介載體等。新媒體背景下,媒介載體的應用日益廣泛,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主流載體。然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對媒介載體的應用仍然只停留在部分網絡教學、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活動展示等層面,媒介載體的主要代表校園新媒體定位不明確,從業(yè)人員新媒體素養(yǎng)不夠,各種傳播載體仍處于相對孤立的使用范圍之中。因而形成單一割裂的使用特點,導致教育方法陳舊,完全滯后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缺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載體中的統(tǒng)籌規(guī)劃、新舊媒體的合理整合和各種傳播載體的綜合交叉運用。
準確把握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的成因,積極利用新媒體帶來的優(yōu)勢和機遇,從傳播者形象的塑造和受眾的培育入手,優(yōu)化傳播內容,科學選擇傳播媒介,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目的,創(chuàng)新傳播策略。
首先,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形象的塑造。第一,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把關人意識,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目標要求進行把關。傳播者要以受眾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審視信息資料,經過認真分析信息內容、反復比對接收效果、擇優(yōu)選擇傳播渠道,發(fā)揮好“把關人”的檢查、加工、評價、向導、橋梁功能。第二,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合理知識結構。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掌握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知識和相關社會知識,增強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和反饋能力。第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媒介素養(yǎng)。加強使用新媒體和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學會如何從傳播媒介中獲取有用信息,具備對媒介信息、媒介組織的批判質疑,分析評價的能力。
其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受眾的培育。第一,重視意見領袖的培養(yǎng)。正確認識大學生中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要善于發(fā)現和引導學生意見領袖,并與其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樹立典型,發(fā)揮榜樣示范的作用,從而帶動廣大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第二,注重發(fā)揮網絡組織“群體合力”效應。注重社交網站、QQ群、微博團隊等新媒體學生組織作用的發(fā)揮,使其與班級建設、公寓建設、社團建設相結合,增強虛擬與現實中集體凝聚力的融合,實現“群體合力”。第三,避免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關注學生心理狀態(tài),通過網上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饋,積極預防、發(fā)現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的逆反心理現象,注意順從效果的利用,從受眾可以接收的角度,利用新媒體平等性、匿名性的交互優(yōu)勢,化解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機。
首先,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理想性和現實性的融合。傳播內容的選擇應該總結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教育內容體系應該既具有理想的合理性,又有現實的合理性,實現超前引領性與現實規(guī)范性的統(tǒng)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不僅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等,還要針對不同類型和層次個體的現實性要求,關注個體差異,實現同一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其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階級性和大眾性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階級性要求強化政治教育,但教育的對象是人,具有社會性和群眾性特點,尤其針對大學生,必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中受眾的特點和需求。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政治性內容,如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等,還要將人文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等與大學生個人發(fā)展相關的內容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范疇。最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中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不僅傳播者自身要全面提升媒介素養(yǎng)水平,還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中有意識地添加媒介道德教育等媒介素養(yǎng)教育內容,通過課程設置、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全方位地滲透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
首先,在新媒體背景下要求教育者轉變教育觀念,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手段和模式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采用符合大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心理特征、易于理解接受的新媒體方式,在認可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工作,使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其次,選擇巧用新媒體,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信任感,提升傳播效果。在事務管理、談話談心、黨團建設、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工作中,根據教育特點和不同學生群體特征,選擇巧用IM、SNS、EMAIL、BLOG等不同特點的新媒體形式,結合傳統(tǒng)媒體的使用優(yōu)勢,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以主客體平等的教育心態(tài),通過師生溝通交流,消除心理隔閡,增強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信任感,以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最終目的。[4]
[1]郭俗丹.淺談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J].教育探索,2011(7).
[2]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寶來.新媒體特征與大學生需求契合條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報業(yè),2011(8).
[4]鄧紅彬.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