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梅
(廣西師范大學 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南方民族敘事詩,是中華多民族敘事詩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方民族民間文學中最具影響力和藝術性的還是敘事詩”[1]?!斗排鸥琛肥且皇自趶V西都柳江流域侗族聚居區(qū)廣為流傳的民間敘事長詩,它以琵琶歌的形式口頭流傳下來,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胺排拧笔嵌剂饔蚨弊逑让翊硇缘纳罘绞健!斗排鸥琛肥且皇讓憣嵉臄⑹略?,敘述了從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歷經數(shù)月經過200多個險灘的歷程。由于放排路途漫長,敘事詩通過時空營造,在主人公心理時空、經驗時空與物理時空的轉換中,即生動地表現(xiàn)了侗族的傳統(tǒng)習俗、文化和社會生活,也生動地表達了主人公的愛情和情感歷程。侗族《放排歌》既是都柳江流域文化地理的反映,也是當?shù)厣鐣v史的反映,更是侗族先民情感生活的反映。
長期以來,《放排歌》以琵琶歌的形式在廣西都柳江流域侗族聚居區(qū)口頭流傳。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但它的口傳藝術十分豐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琵琶歌是侗族口傳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以琵琶伴奏的歌。侗族的琵琶是用當?shù)氐哪静闹谱鞯耐僚茫写?、中、小三種。小琵琶音色清脆,大多用來伴奏情歌。侗族的口傳敘事長詩用中型、大型和小型琵琶伴奏的都有。表演性的琵琶歌常用中型和大型琵琶。這類琵琶音色渾厚,凄婉動人。敘述侗族先人歷史的口傳敘事長詩在這渾厚的曲調中更加突出了史詩凝重的歷史感。冬天農閑時節(jié),在梅林地區(qū)侗族村寨的鼓樓里,常??梢钥吹饺藗儑鹛?,一把小型的土琵琶在幾位老人手里輪轉,一個老人唱累了或唱完幾段,另一個老人接著唱。他們在人們的簇擁中如泣如訴地彈唱《放排歌》,把人們帶回到先祖生活的情境當中。
《放排歌》唱的是侗族小伙的放排生活。所謂放排,是借助水流運送木材的一種方式。在廣西三江梅林侗寨,說起《放排歌》,許多侗民會告訴你他們的先民許多人都是以放排為生的。梅林侗族地區(qū)屬苗嶺山脈主干及其支干,而梅林鄉(xiāng)位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西部,地處都柳江兩岸,地勢東高西低,山巒重迭,是典型的山多田少山區(qū)。都柳江由東向西穿越全境18公里。都柳江與潯江流經其間,匯合成融江,注入柳江。境內“大山連小山,小河流大河,青山抱綠水,綠水繞青山,既有激流險灘,又有清溪幽谷;既有高山峻嶺,又有低丘平壩”。放排人將成千上萬的木頭編扎成排節(jié),根據河流情況,或再將若干排節(jié)縱橫連接成為木排,順水流自然操縱,使其在河流中順水漂運。他們從梅林出發(fā),一路過灘200多個,才能到達梧州。這個過程孤獨而充滿艱險。
傾耳靜聽情哥唱,遠路啟航聽哥說:
如今世道難活命,放排離妹苦奔波①。
這是《放排歌》的“啟航”部分,交待了遠路啟航的緣由,是因為“世道難活命”,只好“放排離妹苦奔波”,這是寫實。接下來就唱:
鯉魚難舍茜藻塘,竹雞難舍楠竹坡,
蜜蜂難舍茶花蜜,情哥難舍細聲歌。
在此,歌者用了比興的修辭手法,將鯉魚難舍茜藻塘,竹雞難舍楠竹坡,蜜蜂難舍茶花蜜,來比喻情哥對情妹的不舍。
據三江梅林鄉(xiāng)的侗族同胞介紹,放排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放排人吃住在排上,一路過灘,往往要經過數(shù)個月才能到達目的地。放排人返回家鄉(xiāng)往往是一年以后了?!斗排鸥琛肥亲钅芊从扯弊逑让裆畹呐酶?,歌里唱出了侗族男女的感情生活。這段感情有甜蜜的回憶,也有因別離而產生的擔憂。
恐怕情哥離妹妹就忘,恐怕井邊人多話也多,
恐怕情妹離哥聽母講,恐怕情妹忘了楊梅樹下共把銅錢破。
在這里,我們既可以感受到侗族男性的情感心理——恐怕情哥離妹妹就忘,恐怕情妹離哥聽母講:面對即將的別離,侗族男青年對戀人的愛情并沒有完全的把握,充滿憂慮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侗族先民的生活狀況——恐怕井邊人多話也多,恐怕情妹忘了楊梅樹下共把銅錢破。在梅林侗寨,“井邊”是寨民汲水的地方,也是交流的場所?!捌沏~錢”是侗族的愛情習俗,相愛的侗族青年男女將銅錢一分為二,男女雙方各執(zhí)一半,作為愛情的信物。
別人有田有地走寨去坐夜,情哥腳無寸土找吃找穿走江河。
含淚開排情哥一篙一回頭,不見情妹只見江水浪拍浪。
“走寨”與“坐夜”是侗族特有的男友交友戀愛習俗。侗族的“走寨”,就是“這個寨子的男青年,三個五個吃完晚飯后,拿著風雨燈,彈著侗族琵琶,吹著侗族笛子,一路唱著侗族情歌,到別的寨子去。到了那個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會亮起燈來,或者女青年從木樓里伸出頭來看看。這時,這群男青年就以各種借口到某家去坐上一會兒。如果女的看中了這群男青年中的某一個的話,她也會找出各種借口把這個男的留下,比如說借他的燈籠用一下。這時,其他在場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統(tǒng)統(tǒng)回避。至此,走寨這一步就算完成了”[2]83。
侗族的“坐妹”,就是“在其他人走后,女的慢慢地往男方靠攏,最后,一起坐到火塘邊,一面低聲地對唱情歌,一面閑談,借以達到雙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過后,兩人才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地點,然后,女的把燈籠送還男方。以后又設法了解,直到雙方都認為情投意合了,才到訂婚階段。訂婚就比較簡單了:女的送給男的項圈或手鐲,男的回給女的是各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女的就用這絲線來做一套她認為最漂亮的衣服送給男的”[2]83。
從《放排歌》可知,采用“走寨”與“坐夜”這種方式談情說愛的,屬于侗族中的富裕階層——別人有田有地走寨去坐夜。相比之下,依靠放排為生的則是侗族中的貧困階層——情哥腳無寸土找吃找穿走江河。這些“腳無寸土”的侗族同胞為了生計被迫走江河放排。
侗族地區(qū)自古以來就盛產杉木為主的用材林。200多年前,廣西三江縣梅林鄉(xiāng)的侗族同胞由于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許多人都是以放排為生。今天,回憶起先民艱辛的生活,梅林鄉(xiāng)的侗族同胞仍十分感慨。多年來,他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先民艱辛的放排生活。梅林鄉(xiāng)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舉行一次大型民間藝術旅游節(jié)慶活動。藝術節(jié)期間活動內容包括放排下榕江,在悠揚的蘆笙聲中,十幾筏木排從梅林鄉(xiāng)榕江上游一一放行,以此紀念侗族同胞以放排為生的先民。
民歌不僅能夠反映社會歷史,也能保留一個地區(qū)人文地理的記憶。侗族民歌,是在侗族生活環(huán)境中生長出來的?!斗排鸥琛酚涗浟藦拿妨值轿嘀萸Ю锓排乓宦愤^灘的沿途人文地理。
從“開排”起,放排的侗族小伙“一篙一回頭”地帶著對情妹妹依依不舍的深情上路了。這一路“不見情妹只見江水浪拍浪”。
接下來,《放排歌》里唱的是一路放排,一路思念,一路情歌。依次記錄了從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經過的險灘。
排到想娘灘腳想情娘,排到尋郎灘頭只聽情娘聲聲喊情郎
哥去客鄉(xiāng)謀生計,難聽妹聲訴短長,
水擊排頭偏方向,土的與妹分離斷肝腸。
排過一灘又一灘,排過一鄉(xiāng)又一鄉(xiāng)……
“想娘灘”和“尋郎灘”都是放排必定路過的地方。從梅林到梧州千里水路,大大小小有200多個灘。這200多個灘在口傳敘事詩《放排歌》里每一個都有唱到。
排到洋溪離妹三天遠,日頭落山烏鴉聲聲叫得慌,
遠見別人出山心想妹,轉臉望鄉(xiāng),只見山中云霧白茫茫?!?/p>
木排離鄉(xiāng)一灘更比一灘遠,阿哥離妹一天更比一天想,
幾時排到梧州轉回梅林得見情娘面?情哥徘徊木排上。
在“排到洋溪離妹三天遠”這句詩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梅林到“洋溪”,有三天的水路路程。
排到大灘水射石腳濺起浪花刺眼睛,
棹不離手,板左板右,拼出全身勁,
排到灘尾還剩微力把氣喘,都柳江上哥搏命!
大灘水浪翻滾滾,扭紀潭里黝黝清,
哪得七丈灰繩,九丈糠索牽得龍遂轉?
排到老堡,潯江滾滾古宜下,調轉排頭,順著融江下石門。
排到丹洲,聽不到耶歌、琵琶歌,
見不到蘆笙、牛腿琴
排到長安,朋友約我上岸我不想,
朋友喊我吃飯,龍肉送飯也不香。
排過融水一路壯話心知離家遠,水路不熟又怕擱在礁石上。
排過柳城下柳州,路遠水長愁更長……
滄海桑田,桑田滄海。由于攔河筑壩層層提高水位等原因,200多年來,《放排歌》里唱的如大灘、扭紀潭、老堡、丹洲、長安、融水……如今這些灘大都已經不存在了。據梅林的侗族老人說,《放排歌》里唱的從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的200多個灘如今所剩無幾。都柳江流域200多個灘中的絕大多數(shù)經過200多年來滄海桑田的變化,在歲月的流逝中消失得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如今我們想要還原這條江上河灘的本來面目及歲月的變遷絕非易事。但是,《放排歌》依次記錄了彼時彼地的山川河流,地理風貌。歌里唱的黝黝清的扭紀潭,滾滾潯江,水射石腳濺起浪花的大灘……這些地理風貌現(xiàn)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在《放排歌》里,我們可以找到都柳江曾經的湍急和清黝,找到這一路放排經過的灘名、地名及其所蘊藏的人文地理記憶。
《放排歌》不僅記錄了彼時彼地的山川河流、地理風貌,還生動地記錄了彼時彼地的侗族社會歷史。
排到丹洲,聽不到耶歌、琵琶歌,
見不到蘆笙、牛腿琴,
若哥家有三屯禾田,哥也不放木排到這里,
若哥家有三壇甜酒,哥也早到妹家去接親。
耶歌、琵琶歌,蘆笙、牛腿琴,都是侗族男女談情說愛特有的媒介。耶歌是古老的侗族民間音樂。在侗家,男青年去走姑娘時都帶有自制的土琵琶或牛腿琴。有情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一起互敘衷腸,可操著琵琶或牛腿琴對唱情歌。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歌聲深情,琴聲悠揚,令人神往。年輕人往往雞鳴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別。
“若哥家有三屯禾田,哥也不放木排到這里,若哥家有三壇甜酒,哥也早到妹家去接親”。
可見“三屯禾田”是當時侗家富裕生活的標志,“三壇甜酒”則是小伙子去女方家接親的必備彩禮。
排到長安,朋友約我上岸我不想,
朋友喊我吃飯,龍肉送飯也不香。
妹舂的糯米已吃完,妹腌的酸魚已吃光,
木薯粑粑剛進肚,可憐情哥又拿起排頭槳。
這短短的四句詩里,生動地勾勒了放排小伙的日常生活:放排到一處停歇的地方,放排人會結伴上岸休閑放松一下?!棒┑呐疵住?、“腌的酸魚”、“木薯粑粑”這些侗家特有的食品既是侗家日常的食物,也是放排人上路帶的食糧。幾百年來,這些有鮮明特色的侗家飲食習慣一直傳承延續(xù)著。
《放排歌》里,寫實地記載了放排人的生活:
排出大藤峽到了桂平,官家抽稅攔了江,
別人帶有山貨用貨頂,哥無山貨無銀把稅上。
木行老板放債利息高,他說幫繳先記帳。
闖江放排還要挨交稅,滿腹辛酸無處講。
從詩里我們看到,放排人的苦不僅僅是放排生活的孤獨、危險,更苦的是來自官方重稅、黑心老板高利貸的盤剝。這些來自經濟上、政治上的壓迫和痛苦,是當時人民生活的寫照。
排到梧州哥上岸,木行老板打起算盤來結帳,
七折八扣剩下也不多,阿哥搏命人家荷包脹。
老板買綢買緞買長衫,阿哥難買一件新衣裳。
千里放排,歷經艱辛,經過數(shù)個月,水上漂泊往返一年的時間,終于到達目的地梧州。
木行老板打起算盤,七折八扣,掙的錢還不夠買一件新衣裳,而老板則“買綢買緞買長衫”。歌里唱出了“放排人搏命養(yǎng)得人家荷包脹”的不平,唱出了放排人對貧富不均的痛恨。
值得注意的是,《放排歌》中的主人公在他的苦難生活中卻有著詩意的追求和表達。《放排歌》里有對愛情的追求與向往:
排頭江風陣陣寒,排尾情哥夢情娘,
魂飛魄游來到妹家共凳坐,攀肩細語聲聲訴短長,
浪打木排兩腳濕,醒來獨哥一人望大江。
《放排歌》里有對千里放排一路山川景物的詩意感悟:
扭紀潭里黝黝清,
哪得七丈灰繩、九丈糠索牽得龍遂轉?
哪得神蜂相幫扭紀找準花轎門?
扭紀、龍遂永生永世成雙對,
獨哥單身孤影江上放排苦伶仃。
排到老堡,潯江滾滾古宜下,
調轉排頭,順著融江下石門。
想起吳勉神鞭,打天石門江水流,
想起白惹長發(fā),汲取江水救義兵,
吳勉,白惹永生永世成雙對,
獨哥單身孤影江上放排苦伶仃。
盡管在苛捐、官稅、木行老板的層層盤剝下放排小伙最后掙的錢所剩無幾,但他卻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街口買得一根繡花針,七層紅紙包好身上藏,
日夜趕路轉回鄉(xiāng),幾月不見今日回到妹身旁。
傾耳靜聽情哥唱,今夜陪哥坐天亮!
千里放排,滿肚話語對妹說,
千里放排,滿腹心思對妹講:
千里放排,掙得這點搏命錢,
銀針、花線全交妹收藏,
哥放木排妹織新布縫衣繡花邊,
總有一天,象那魚游共江我倆共火塘!
為心上人買一根繡花針,小心翼翼用七層紅紙包好,日夜兼程飛回心上人身邊,為的是“傾耳靜聽情哥唱,今夜陪哥坐天亮!”而千里放排去掙搏命錢,也是為了“我倆共火塘”。這些歌詞,表達了侗族同胞“哥放木排妹織新布縫衣繡花邊”男耕女織的美好生活愿景。
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關于保護傳統(tǒng)和民間文化建議案》。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呼吁“搶救、保存、保護和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既反映文化地理,也反映社會歷史。都柳江流域《放排歌》是侗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xiàn)了侗族青年男女豐富的情感生活,反映了當時侗族地區(qū)山川河流的地理風貌,記錄了從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過灘的人文地理與風情,是梅林地區(qū)侗族農業(yè)生產、民俗風情、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去“搶救、保存、保護和復興”。
注釋:
①本文引用的《放排歌》歌詞全部為羅正舉根據珍藏的手抄本翻譯,羅正舉、過偉整理,載于苗延秀、蒙書翰編《廣西侗族文學史料》(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1]劉亞虎.神話與詩的“演述”:南方民族敘事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傅作森.侗族的走寨與坐妹[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