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薈
(閩江學院外語系,福建福州350108)
寫作是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者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寫作一直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聽到寫作文就頭疼,寫出來的文章錯誤百出、句式單調(diào)、內(nèi)容空洞、銜接不暢;而教師雖然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因此,探討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教學方法,已成為當務(wù)之急。本文剖析了當前寫作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嘗試性地提出了“以改促寫,以改促學”的教學方法,將學生自主修改放在突出位置,旨在對提高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有所啟發(fā)。
“高投入,低產(chǎn)出”是目前寫作教學的突出問題。教師布置寫作任務(wù),在學生完成后對其進行批改、糾錯、打分、評講,可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還是會犯相同的錯誤,寫作水平并沒有多少提高。我們認為,這種傳統(tǒng)的成果式教學模式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在這種機械枯燥的教學方法下,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過分注重寫作的結(jié)果,而忽略了寫作的過程。教師一般都把直接糾錯看成是天職,努力找出學生在拼寫、措辭、語法、篇章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毛病,必定做到有錯必糾,卻往往忽視了學生所犯錯誤的背后深層次原因,忽視了學生寫作的整個過程;而學生則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所謂的“范文”或“模板”,一看到題目沒有經(jīng)過構(gòu)思提筆就寫,對自己的思路和寫作意圖沒有清晰的概念。因此,學生的作文通常都是“表達方式單調(diào)枯燥,詞不達意,所寫的東西內(nèi)容空洞,上下文銜接不好等”[1]。
其次,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絕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沒有開設(shè)專門的寫作課程,因此,寫作教學往往是穿插在精讀課中間。由于課時有限,精讀課文的講解已經(jīng)占據(jù)了絕大部分課堂時間,再加上大學英語授課的班級規(guī)模較大,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全部批改完一個班級學生的作文歷時較長,因此作文布置的次數(shù)大大受限,學生得到的寫作練習機會實際上是很少的。
再者,傳統(tǒng)的教學法忽視了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大大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多數(shù)學生以完成寫作為目的,寫完便認為“大功告成”,不愿再認真審核、反復推敲,只等著老師批改糾錯。當拿到老師批改的作文后,大部分學生只是看看有哪些錯誤,老師對作文的評價如何,更有甚者只關(guān)心老師打了個什么成績,很少能從中總結(jié)出這篇作文的得失。久而久之,這無疑滋長了學生的惰性和依賴性,把寫作當成了純粹的應付老師和完成任務(wù),逐漸喪失了對寫作的興趣,甚至對寫作“望而生畏”“談寫色變”。
第四,長久以來,學術(shù)界對于教師書面反饋(即糾錯)能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個問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Truscott曾經(jīng)指出,教師糾錯對學生作文中錯誤的修改不僅無效,而且還會對學生的寫作流利性和總體寫作質(zhì)量產(chǎn)生不利影響,應該予以取締[2]。當然,這種觀點有些極端。但同時,它引發(fā)了我們?nèi)シ此紓鹘y(tǒng)教學中教師批改作文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傳統(tǒng)的批改方式過于單一,主要關(guān)注拼寫、用詞、句法、標點等表層錯誤,即語言形式方面的錯誤,而對于內(nèi)容、組織結(jié)構(gòu)、過渡銜接等語篇層面的錯誤,教師的評語大同小異。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教師的糾錯或評語不痛不癢,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作文毛病似乎根深蒂固,成了永久性的慣例。
在傳統(tǒng)的成果式寫作教學模式下,學生幾乎都沒有修改文章的意識。他們普遍認為“改”是老師的事,而他們的任務(wù)只是“寫”。其實,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改出來的。古人云:“改章艱于造篇”。三分寫作七分改,好文章不嫌千遍改。修改是整個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直接影響到文章質(zhì)量的優(yōu)劣,是提高文章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寫作文是表述自己的觀點,而改作文則是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好的表述。如果說寫是為了求真,那么改就是為了求美。我們認為,精雕細琢地修改一篇文章要遠遠勝過粗枝大葉地寫幾篇文章。鑒于此,我們提出“以改促寫,以改促學”的寫作教學模式。其中,“改”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糾錯,而是學生的自主修改。通過修改促進學生學習,在修改中不斷提高。至于具體方法和步驟,我們建議如下:
1.教師設(shè)計好寫作任務(wù),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完成初稿后,由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檢查并修改,包括標點、拼寫、語法、篇章結(jié)構(gòu)等方面。自己修改的優(yōu)點在于,對于自己所寫的文章,學生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文章,既省時又省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由于思維定勢,學生有時對于自己的錯誤難以準確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因此在學生自己檢查、修改完初稿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改。
2.教師可讓學生兩兩互改,或者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相互傳閱、批改、交流、討論。通過閱讀和修改他人的作文,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對于他人文章的長處可以借鑒,對于他人文章的不足之處,能有意地加以克服,避免和別人犯相同的錯誤。這就達到了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3.在學生完成自己修改和互改之后,教師將作文收上來。此時,教師的職責主要有三個:首先,找出學生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的拼寫、用詞、句法、標點等表層錯誤。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只是“找出”錯誤——即在錯誤的部分下面劃線,而沒有“糾正”錯誤——不把正確的形式寫出來,而讓學生自己通過查閱字典、語法書,上網(wǎng)找資料,請教其他同學或老師等途徑,完成對錯誤的修改。其次,學生在自我修改的時候,往往會只增不減,或者只關(guān)注語法錯誤,卻忽視了結(jié)構(gòu)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主題是否明確、中心是否突出、邏輯是否嚴密、論證是否充分等宏觀問題,教師應用評語的方式、建議的口吻指出這些問題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潤色和完善。第三,教師除了繼續(xù)幫助學生找出不足,還應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生作文的優(yōu)點上,對于一些精彩的措辭、句子或觀點,應當重點標示出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更激發(fā)了他們繼續(xù)修改、完善的動力和進取精神。
4.通過幾次的修改——反饋——再修改——再反饋,學生最終完成“成品”時,教師可讓學生將幾份修改稿進行回顧和比較,從中總結(jié)出本次寫作的經(jīng)驗和收獲,并對學生的整個寫作過程進行評價,多運用鼓勵性的評語,激發(fā)學生改作文的積極性,讓其體會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產(chǎn)生良性的連鎖反應。
5.最后,教師還可以從全班作文中找出寫得最好或經(jīng)過修改后進步最大的作為范文,對其進行分析、評講,或讓學生共同參與,一齊鑒賞、討論,這不僅使該生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更大的熱情和自信投入到未來的寫作,還能使其他同學取其精華,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不斷進取。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以改促寫,以改促學”的寫作教學模式并不是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而將批改作文的任務(wù)轉(zhuǎn)移到學生身上,而是力求將傳統(tǒng)寫作教學的重“教”重結(jié)果變?yōu)橹亍皩W”重過程,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模式和方法。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法,“以改促寫,以改促學”的模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首先,“以改促寫,以改促學”是以學習、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壟斷課堂的現(xiàn)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培養(yǎng)積極情感,激發(fā)學生對寫作,進而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研究表明,在眾多影響外語學習成效的因素中,“情感”和“母語”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情感指人類行為的情緒和感受方面,包括動機、態(tài)度、自尊、自信、焦慮、移情、自我形象等[3]。情感的作用如果能發(fā)揮好,就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潛能。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越自我,在幾次修改之后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到汲取知識的快樂,收獲了老師的鼓勵和肯定,這必將使他們對寫作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熱情和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糾錯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修改論文的好習慣,使學生不但學會怎樣寫,更學會怎樣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避免錯誤,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逐步消除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
第四,通過不斷修改作文,不僅對學生寫作成績的提高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還促進了其語言水平的提高和語言運用的能力。在外語教學實踐及研究中,Krashen的“輸入假設(shè)”和Swain的“輸出假設(shè)”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前者強調(diào)可理解的輸入是習得語言的關(guān)鍵和唯一來源[4]。后者則認為,可理解的輸入雖然是掌握語言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唯一條件。如果學習者想提高他們的二語流利度及準確性,不僅需要可理解的輸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輸出”[5]。Swain(1993)認為輸出假設(shè)對語言習得有三大功能,即:(1)注意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2)檢測假設(shè)功能(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3)元語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注意功能指語言輸出能促使學習者意識到自身語言的不足,以及對新信息的注意[6]。在“以改促寫,以改促學”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不斷的輸出和修改,對語言輸入的意識不斷增強,促使他們平時更加關(guān)注語言的輸入及其質(zhì)量,主動投身到英語學習中去。通過對規(guī)范語言的不斷關(guān)注、接觸和輸入,寫作中的錯誤就不易固化,還間接促進了聽、讀、說、譯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寫作是衡量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指標,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英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wù)。然而,由于大學英語課的班級規(guī)模較大,一篇一篇、逐字逐句地批改學生的習作對于教師而言是個既費時更費力,而收效相對于付出幾乎不成比例的“工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模式和批改方式,使原本的“以教師為中心”逐步向“以學習、學習者為中心”轉(zhuǎn)變,更多地關(guān)注寫作的全過程,重視修改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鼓勵、引導學生自主修改、自我糾錯?!耙愿拇賹?,以改促學”的教學方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更調(diào)動了學生寫作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了寫作興趣,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不斷超越自我,在修改中不斷提高寫作水平,進而帶動了聽、讀、說、譯等各方面技能的提高。
[1]楊玉晨,聞?wù)讟s.中國學生英語寫作句子類型及分析[J].現(xiàn)代外語,1994(01):39~42.
[2]王穎,劉振前.教師反饋對英語寫作準確性、流利性、復雜性和總體質(zhì)量作用的研究[J].外語教學,2012,33(06):49 ~53.
[3]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06):8~12.
[4]Izumi,S.,Bigelow,M.,F(xiàn)ujiwara,M.&Fearnow,S.Testing the output hypothesis:Effects of output on notic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1):421-452.
[5]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S.Gass&C.Madden,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
[6]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