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殿元
嚴格地說,文化研究并非是一個學派,而是起源于1960年代的英國,并擴展到歐美其他國家的一種研究思潮和知識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不同,文化研究把以影視為媒介的大眾文化和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邊緣文化及亞文化作為自己的研究重點。這些文化研究注意與社會保持密切關系,并關注文化中蘊涵的權力關系及其運作機制。文化研究提倡一種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的研究方法,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與傳統(tǒng)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新的學術視野和研究范式。一般認為,20世紀50、60年代之交出現(xiàn)的幾部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1958)、《漫長的革命》(1961)以及E.P.湯普遜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等,是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1964年,霍加特成立了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可以視為文化研究的名義上的正式開端,但是,霍加特及其繼任者們的研究傳統(tǒng)和思想來源卻可以追溯得更遠。
現(xiàn)代大眾文化研究可以說是從19世紀的詩人和批評家馬修·阿諾德的文化政治學開始的。被譽為大眾文化第一位理論家的阿諾德事實上很少論及大眾文化,但他卻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大眾文化的視角:把大眾文化置于文化這個大范疇內進行研究。在阿諾德的《文化研究與無政府主義》一書中,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論”,它“使上帝的智慧和意志廣為流傳”。①馬修·阿諾德:《文化研究與無政府主義》,轉自《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1頁。無政府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大眾文化的代名詞,它代表著文化等級和文化差別的消失,是社會和文化混亂、衰落的表征。文化可以消除無政府主義(大眾文化),重獲社會秩序和社會權威。阿諾德雖然沒有直截了當?shù)卣務摯蟊娢幕?,但他的思想?yún)s在從1860年代到1950年代近100年的時間里,處于大眾文化理論界的統(tǒng)治地位,尤其是它直接影響了在文化研究知識傳統(tǒng)中居于特殊位置的利維斯主義。
以劍橋大學的文學批評家F.R.利維斯主編的雜志《細察》為核心形成的批評學派被稱為利維斯學派,它對20世紀英國及其前殖民地的文學和文化批評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和阿諾德一樣,利維斯學派也認為,19世紀出現(xiàn)的文化危機在20世紀仍在繼續(xù),這種文化危機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大眾文化的崛起。所謂大眾文化,在F.R.利維斯看來,就是從平民文化中分離出來的,與有教養(yǎng)的少數(shù)人的文化相對立的、為“沒有受過教育”的大多數(shù)人消費的商業(yè)文化。這種文化首先從美國開始,并不斷地介紹給世界,它的主要特征是“大批量生產和標準化”。大眾文化出現(xiàn)以后不斷地打壓少數(shù)人文化,在報刊、廣播、電影、廣告等領域造成了文化水平的下降。
F.R.利維斯對廣告就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認為廣告利用心理學迷人心智,“永無休止地、無孔不入地對大眾進行手淫式的操縱和愚弄”②F.R.利維斯:《大眾文明與少數(shù)人文化》,轉自《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1頁。,廣告是20世紀病態(tài)文化的主要癥狀,它在對大眾進行心理控制的同時,還貶低了語言,而語言對利維斯學派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高雅的語言是高雅的生活和高雅的傳統(tǒng)賴以存在的基礎,“貶低語言不光是貶低文字,而且是貶低了情感生活和生活質量”③F.R.利維斯,丹尼斯·湯普森:《文化與環(huán)境》,轉自《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1頁。,構成一個時代的集體意識和氣質核心的價值觀念也因語言的破壞而崩潰,社會的墮落在所難免。廣告中標準化的、粗俗的語言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它甚至使書評的語言也深受其害,如報刊書評專欄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值得一讀”、“錢有所值”等評語就是受到了廣告語言的污染。而在利維斯學派看來,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拯救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力量,但是習慣于廣告化書評的偽權威們推薦的書籍難當此任。
利維斯學派看到了以廣告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對蓬勃興起的新文化形態(tài)給予了較早的關注,為此后的大眾文化研究奠定了學理基礎。但是利維斯學派的歷史觀過于保守,和阿諾德一樣,Q.D.利維斯就曾對17世紀以前的“絕對服從于權威”的時代念念不忘。也許是該學派的批評家大多出身于社會精英階層的緣故,使得他們不能對為社會底層所接受的大眾文化持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反倒視其為社會文化危機的表征。他們自詡是能夠為公眾制定標準的社會權威,認為只有他們這些少數(shù)人才能代表“人類的意識”。而細讀他們的作品,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類”不過是褊狹的歐洲種族而已。利維斯學派在批評方法和文化觀念上對此后的文化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霍加特是英國文化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他運用利維斯學派的文學批評方法,對大眾文化文本進行分析,被稱為“左翼利維斯派”。它的代表作《文化的用途》就運用了Q.D.利維斯在《小說與讀者公眾》中提出的那種民族志研究方法,描繪了1930年代英國工人階級的文化生活以及1950年代美國式的大眾文化對這種傳統(tǒng)的工人階級文化的沖擊。和利維斯學派一樣,霍加特也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種頹廢、墮落的文化,如廣告文化就迎合了青少年沉溺于搖擺樂和強節(jié)奏快速搖滾樂的美國神話,導致了一種刺眼的野蠻狀態(tài),一種新的天真幼稚。大規(guī)模的廣告助長了工人階級的一致性和高度的被動接受。①理查德·霍加特:《文化的用途》,轉自《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文化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9-80頁。這種缺乏“道德的嚴肅性”和“審美價值”的文化需要用一種健康的、淳樸的文化來代替,就像利維斯學派把17世紀以前的社會看成是理想的有機社會一樣,霍加特也認為1930年代才是他心目中“美好的舊時光”,那個時期的工人階級文化是抵制大眾文化的重要來源?;艏犹氐摹段幕挠猛尽氛嬲_創(chuàng)了英國文化研究中頗具特色的民族志研究傳統(tǒng),他借用文學批評的文本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大眾文化現(xiàn)象,并首次采用跨學科的方法,為文化研究開辟了新的學術視野。但我們仍然能夠在霍加特的研究中看到利維斯學派保守的歷史觀,他用利維斯學派提供的一些現(xiàn)成術語來批評大眾文化,并試圖建立一套評判大眾文化的標準。他雖然看到了大眾文化的社會功能,但又以精英價值觀來批評大眾文化,表現(xiàn)了霍加特對待大眾文化的矛盾態(tài)度。但不管怎么說,霍加特的研究方法和部分觀點影響了文化研究的后來者們。
霍加特以后的文化研究學者如斯圖爾特·霍爾、理查德·約翰遜、安杰拉·麥克羅比、迪克·赫布戴吉等人繼承了霍加特對大眾文化的民族志的研究傳統(tǒng),同時也對二戰(zhàn)以后的大眾文化的“一致性危險”保持警惕,并對抵制大眾文化的力量感興趣。在這一時期,對大眾文化研究影響重大的理論還有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和路易·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法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可以說影響了整個1970年代的文化研究,阿爾都塞認為,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識是由國家、教會、學校、家庭等意識形態(tài)機構建構和塑造的,這些機構在人的“自我意識”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召喚”作用。阿爾都塞對主體建構和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啟發(fā)了關注結構性壓迫的文化研究的學者們。和阿爾都塞不同,霍爾適應時代的變化,把注意力從學校和家庭轉移到了大眾媒體上?;魻栒J為,作為維持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機構,大眾傳媒已取代了學校和家庭占據(jù)了支配地位。此外,在對文化研究的影響上可以和阿爾都塞相提并論的就是意大利的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葛蘭西的霸權理論認為,居支配地位的統(tǒng)治集團不是通過強制而是通過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進行談判(negotiation)的形式來行使權威的,也就是說,霸權是通過將對立一方的價值觀和利益納入到自己的思想框架內實現(xiàn)的。迪克·赫布戴吉接受了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他在1979年出版的《亞文化群:風格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來自社會下層階級的亞文化群的文化雖然對商業(yè)文化具有抵制作用,但商業(yè)文化卻吸收了抵制的亞文化群的方式和風格,并把它們融合到居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中,這樣一來,商業(yè)文化最終削弱并摧毀了亞文化群的抵制力量。霍爾也認為文化霸權合法性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爭論、交流、協(xié)商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深層的支配權是通過表層更受歡迎的意義編碼實施的。
阿爾都塞的主體建構理論和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為大眾文化批判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直到今天,這些理論仍在起作用。但這些理論以及借助于該理論的大眾文化批判研究也存在著不足,如在阿爾都塞理論的運用中,對大眾文化的主體建構功能的描述過于自信,似乎大眾文化總能按照利益集團所要求的意識形態(tài)來建構消費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本應具有的主體獨立意識喪失殆盡,這顯然不符合大眾文化傳播的現(xiàn)實。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似乎無懈可擊,因為它認為大眾文化既不僅僅是支配的,又不僅僅是反抗的,而是由二者共同構成的,大眾文化是一個談判和斗爭的領域。但是,在對霸權理論的運用中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以霍爾的研究為例,細讀霍爾的《文化、媒體與“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一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霍爾在文中要告訴我們的不過是居支配地位的價值觀是如何發(fā)揮支配作用的,“論文翻來覆去又繞回到現(xiàn)代主義的肯定、繞回到堅持基本的統(tǒng)一、居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居支配地位的話語等問題”②約翰·多克:《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文化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6頁。上?;魻栐诹硪黄撐摹督鈽嫶蟊娀分幸脖硎隽诉@樣的思想:大眾文化除了使我們對支配地位進行分析以外,我對大眾文化“毫不在乎”③斯圖爾特·霍爾:《解構大眾化》,轉自《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文化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6頁。,這不但表現(xiàn)了霍爾對霸權理論理解的不夠完整,而且也反映了他同利維斯學派一樣輕視大眾文化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