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虹 龍漢武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學生會是在黨組織的領導和團組織的指導下,依照法律、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的學生自治組織。作為代表全體學生聲音,為全體學生服務的組織,學生會擔任了學生利益代表者和學生事務管理輔助者的角色。
高校學生會是高校設立的維護學生利益,代表學生參與學校管理,起著學校和學生之間溝通橋梁作用的學生自治組織。在處理學生的利益訴求上,學生會承擔重要的責任。學生會履行學生利益代表者角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參與學校各項涉及學生切身利益問題的商討、交涉,達到平衡雙方利益的目的。學生會作為學生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在《中華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章程》中有明確規(guī)定,第15條第4款規(guī)定:“高校學生會的基本任務是溝通學校黨政與廣大同學的聯(lián)系,通過學校各種正常渠道,反映同學的建議、意見和要求,參與涉及學生的學校事務的民主管理,維護同學的正當權益?!弊鳛閷W生利益的代表者,學生會負責將學生的利益訴求反饋學校,起到溝通和協(xié)調的作用。
除了學生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外,高校學生會還擔負著學生事務管理輔助者的角色。在參與學生社團管理、監(jiān)督和評價工作,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上傳下達各種信息,落實學生管理制度上,學生會的作用不可小視。但是,中國高校學生會的參與度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不論是在組織的定位,還是權利的享有和維權渠道的暢通方面,學生會的事務管理力量顯得“勢單力薄”。美國高校學生尤其是學生組織擁有與學校相制衡的地位,學生有權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維權渠道暢通,學生事務管理必須滿足學生的各種興趣和需要,并接受學生群體的監(jiān)督。[1]因此,高校學生會作為學生事務管理輔助者,急需在結合學校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借鑒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經驗,勝任角色期待。
角色沖突往往與對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要求,以致個人不能同時滿足所有這些角色要求有關。角色模糊導致角色定位不準確,造成工作流程混亂,工作效率低下。學生會作為學生組織,受學校團委的指導,在學校管理活動中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在日常工作中處理不當極易出現(xiàn)角色沖突,具體表現(xiàn)在作為學生利益代表者和學生事務管理輔助者的角色錯位。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中指出:要將大學生“視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和負責任的受益者”,使其“參與有關高等教育問題的討論,參與評估,參與課程和教學法的改革,并在現(xiàn)行體制范圍內參與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學生會作為全體學生的組織,參與學校管理,履行學生利益代表者的角色是學生會的權利。但是,目前學生會處于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下,缺乏對學生權利的了解,在同學利益受損或權利救濟問題上敏感度不夠,即使同學有反映,但是在學生會的內部章程中無具體的關于解決學生申訴問題的實施細則,為同學服務無從談起,其作為學生利益代表者的功能逐漸減弱。
學生會在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制度制定 (如學生福利、學生后勤服務等規(guī)章制度)的角色錯位,一方面使學生會成員失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校失去聽取學生真實意見的機會,因為學生作為制度的履行者,最清楚制度實施的有效性。在高校學生權利式微的情況下,學生會在維護學生權利和學生權益救濟的道路上,只能舉步維艱。
學生會作為學生事務管理輔助者的角色是其應該履行的義務。學生會是一個增加社會閱歷、強化自我意識及發(fā)揮個人主體性的平臺,學生會工作應該是提供學生體驗個人成長及社會化過程的實踐經歷,其工作是以為學生服務為宗旨,工作姿態(tài)應該是主動的。但是,學生會的組織定位模糊和學生會成員閱歷的局限性,使得學生會成員無法從學生會的工作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晰認知。他們被賦予的理想角色、自身所領悟到的角色和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存在一定的距離的。在具體工作中,對角色技巧和角色技能的把握偏差都極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工作體驗。學生成就感的受挫易造成學生會工作的被動性、隨意性和成員的流失。
目前,學生會的學生事務管理范圍較為狹窄,大多局限于社團和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不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學生會成員的大部分事務是按部就班的執(zhí)行性任務,甚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其扮演的輔助性角色職能發(fā)揮不夠充分。
在當今組織化的社會中,個體充當?shù)纳鐣巧饕侵附M織角色,即作為組織成員所充當?shù)慕巧?。?]組織角色是個體角色的集合。個體進入組織和承擔角色的前提是對組織的認同。作為組織成員的個體,必須以組織的規(guī)范和被期望的行為模式行事。學生會成員必須以學生會的目標為個人角色調整的方向,通過角色認知,形成角色觀念。高校學生會在權利和義務履行上的角色錯位除了與學生會成員角色觀念缺失有關之外,還與學校對學生會的支持和認可和校內民主氛圍的營造有莫大關系。因此,急需在學生會內部進行角色學習,在外部進行角色建設。
角色學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角色認知以形成角色觀念,二是學習角色技能以實現(xiàn)角色轉換。權利與義務的充分履行是學生會糾正角色錯位,解決角色沖突的前提。
學生會的成員一方面要對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解,明確學生會成員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學習以學生代表的態(tài)度和情感履行職責。具體來說,首先需要對角色的地位、角色的要求進行了解。通過制定學生會內部的章程,界定角色分工和工作職責避免角色模糊或定位不清。其次,需要學習角色技巧,積累角色經驗、知識和能力,為培養(yǎng)角色技能提供條件。
在履行學生利益代表者的職責上,學生會要求學生組織起來,自主管理,爭取應有的權益。對內積極參與校政,推動學生認識和參與社會、文化、經濟、公民意識、學術、體育等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各項福利,舉辦文娛活動;對外則代表本校學生,表達意見,發(fā)表聲明,參與社會事務。[3]在學生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履行上,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會在暢通學生利益表達的渠道上不遺余力,塑造學生會的先鋒帶頭形象,為其角色定位定下基調。
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處理上,為防止工作的被動和隨意,需在內部建立相應的制度規(guī)避組織的松散和人員的流失。組織作為處理和協(xié)調某種對立的體系,必須通過角色體系的設定盡可能地縮小“角色人格”與“個人人格”之間的差距。為防止“個人人格”替代“角色人格”而造成的角色行為不當或角色扭曲,建立以角色制約角色的制約體系是必不可少的。[4]為此,必須在學生會內部建立自我監(jiān)督與管理的細則,在學生會形成自我評價、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的工作氛圍。
角色建設指社會或組織引導個體按照社會期望和要求,加強自身擔當角色所具有的意識、規(guī)范、形象、機制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設,并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3]角色建設分為個人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建設。在加強成員自身角色建設的同時,社會對高校學生會的角色建設給予的支持密不可分。學校是學生會獲得社會支持的有力推手。目前,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會是直接向香港政府注冊的非營利機構,它本身與學校沒有隸屬關系。這得益于學校允許學生會與學校保持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正是因為學校寬容的政策環(huán)境,學生會的權利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夾擊中才得以張揚,而學生權利得以重視,則為學生會的角色建設奠定基礎。
由于某些中國高校受家長主義浸潤,在學生組織管理中學校選擇為主導模式,學生會雖被納入學校行政管理的科層機構,卻游離于權利與權力博弈的外周,其宣示的價值和功能未能全面兌現(xiàn),組織定位的偏差和組織成員利益訴求之間的緊張,構成當代高校學生會邊緣化存在的基本圖景。[6]學生會在加強自身內部角色學習的同時,也急需校團委和黨委的“放手管理”,支持學生會獨立開展工作,給予學生會更多的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并且制訂參與程序、形式和渠道建立方面的制度,進一步保障學生會享有的權利。
高?;径家呀⒎媳拘PG榈膶W生參與途徑如學代表提案制度、校長信箱、校領導在線等,但是雙向的互動如對學代表提案的反饋,對學生意見和建議的落實等尚無制度性規(guī)定,有必要加以規(guī)范,形成制度性規(guī)定,切實保障學生監(jiān)督的效果和效力。[7]學生會作為學生代表,保障學生利益是其存在的根本,也是其價值所在。學校是支撐其長久發(fā)展的推手。學生會在提高自治能力的基礎上,必須不斷爭取學校的支持與肯定,致力于營造積極活躍的互動氛圍,使學生會的職能得以良性發(fā)揮,讓學生會真正成為學生的服務者。
[1]魏敏敏.高校學生會組織運行與制度研究——以華中科技大學校學生會為例[D].2009:10.
[2][4]秦啟文.周永康.角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67-268.
[3]?;劬?大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125.
[5]奚從清.角色論.個人與社會的互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74.
[6]劉俊.青年民間組織視閾中的高校學生會組織定位[J].中國青年研究,2012.1:44.
[7]張智強.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