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關平,劉武林,牟世榮,何廷德(.重慶市涪陵區(qū)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408000;.重慶市涪陵區(qū)中心醫(yī)院檢驗科 408000;.重慶市涪陵區(qū)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 408000)
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在臨床并不少見,尤其在早產(chǎn)兒、低出生體重兒,可達1.3%,而導致類白血病反應的病因在新生兒是多方面的,關于其病因國外研究和報道較多,而國內較少,現(xiàn)就本院收治的1例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報道如下。
患兒,男,30min,2009年8月3日出生。系G3P36+胎膜早破,羊水Ⅱ,20mL。出生后健康,輕度三凹癥。體格檢查:體溫36℃,脈博130次/分鐘,體質量2 750g。早產(chǎn)貌,哭聲可,雙肺呼吸音粗,可聞粗啰音,四肢肌張力可。臨床診斷:新生兒肺炎、敗血癥、腦損傷、早產(chǎn)兒等。
8月3日血液檢查,白細胞74.9×109/L,淋巴細胞9.5%,中值細胞13.7%。中性粒細胞76.8%。紅細胞4.8×1012/L,血紅蛋白202g/L,血小板計數(shù)311×109/L。血片分類:早幼粒細胞1.0%,中幼粒細胞2.0%,晚幼粒細胞7.0%,中性桿狀細胞15.0%,中性分葉粒細胞63.0%,嗜酸性粒細胞2.0%,淋巴細胞10.0%。發(fā)現(xiàn)粒細胞有嚴重的毒性變,表現(xiàn)為細胞大小不一,外模邊緣不整齊,胞漿中出現(xiàn)大量的粗大染深紫黑色且大小不一的中毒顆粒,此細胞占粒細胞的97.0%以上,部分細胞中有空泡。細胞核有固縮或碎裂,核膜模糊不清。用頭孢曲松對該患兒進行抗感染治療。
8月10日復查血液,白細胞18.4×109/L,淋巴細胞28.9%,中值細胞7.1%,中性粒細胞64.0%,紅細胞4.5×1012/L,血紅蛋白167g/L,血小板376×109/L。血片分類:中性桿狀粒細胞6.0%,中性分葉核細胞68.0%,淋巴細胞26.0%。有中毒顆粒細胞下降至17.0%,其余已消失。8月10日血培養(yǎng)結果無細菌生長。
類白血病是機體由于某種因素刺激,所發(fā)生的一種類似急性或慢性白血病血象反應,表現(xiàn)為外周血白細胞大量增加[1-2];而且有幼稚細胞出現(xiàn),它并不是白血病,而是一種臨床綜合征。在一般情況下類白反應的主要表現(xiàn)在血象,而骨髓象的改變不顯著,常有原發(fā)病因,隨著病因的去除而血象得以恢復正常。常見的病因有感染、腫瘤、大出血、溶血等。根據(jù)外周血出現(xiàn)幼稚細胞的類型不同,可將類白血病反應分為6種,分別是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淋巴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單核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類白血病反應、紅白血病型類白血病反應、漿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等。此患兒是因感染(新生兒肺炎,敗血癥)所引起的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3]。除外周血的細胞大量增加和出現(xiàn)幼稚細胞外,粒細胞有嚴重的毒性變。經(jīng)過8d的抗感染治療,該患兒臨床癥狀逐漸得到改善,而白細胞計數(shù)有明顯變化。8月3日白細胞74.0×109/L,8月10日18.4×109/L。有中毒顆粒的細胞由原來的97.0%下降至17.0%。由于小兒造血功能還不夠成熟不穩(wěn)定,更易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4]。但新生兒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少見,且多發(fā)生在出生后10h至28d(文獻[5-6]資料顯示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最小年齡是28h大的嬰兒),出生后30min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尚少見報道,實屬罕見。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1.
[2]陳方平.臨床檢驗血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6.
[4]秦振庭.小兒血液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6.
[5]王金龍,沈亞娟.新生兒毛霉菌敗血癥類白血病反應1例報告[J].新生兒科雜志,1997,12(5):234.
[6]張水堂,林碧惠.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合并類白血病反應1例[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5):308.